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基以智者的形象著稱於世,為民間留下了一抹極神秘的色彩。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的斜槓青年(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作為明朝開國元勳,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劉基朱元璋曾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劉基到底為大明做了什麼貢獻,可以得到朱元璋乃至民間百姓如此之高的評價呢?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謀人先修己身,天才的成長之路

劉伯溫自小就聰慧過人,喜愛學習,年少時由父親啟蒙識字。他的閱讀速度極快,據史料考證甚至可以做到“七行俱下”。

年僅12歲便考中秀才,“神童”之名傳遍鄉間。

於17歲時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是尤為喜愛。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極具軍事天賦,屢獻良策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吳(朱元璋早期稱吳王)重鎮太平,並以數倍於朱元璋的兵力直逼應天,一時之間竟形成不可阻擋之勢。訊息傳到應天后,朱元璋召集謀士應對。這些自詡神機妙算的謀士,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要放棄應天,退守紫金山,全無戰意。

朱元璋意猶未決,見劉基臉色陰晴不定,便讓他說說看法。這是劉基自歸入朱元璋賬下來,第一次高光時刻,劉基說:凡說言投降的或逃跑的,都應該殺完(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成就帝王之業,在此一舉了。(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

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冷靜的分析了形式,鼓舞了朱元璋,振奮了士氣,居功甚高。

至正二十一年,劉基被朱元璋器重,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建議逐個擊破,計謀皆被採納。

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商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確立國都,開國第一功

劉基文韜謀略鋒芒畢露,而朱元璋對劉基的倚重,還來源於劉基的另一方面的才能—風水學問(劉基善帝王之學)。事實上古代懂風水的並不多,在朱元璋帳下就更是寥寥了, 於是劉基受命幫助朱元璋選擇明王朝的都城。

歷史上南京做都城的王朝都很短,這是劉基的一塊心病,他心裡一直放不下這個顧慮,但是當時別無他法。如果另選新址,新朝的財力人力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在南京建立都城是最佳之選。但另有一個問題,南京做都城有一種說法,叫“中山有王氣”。本來的南京城是靠在江邊,離中山有十幾裡地,劉基親自當地去佔兇卜吉。勘察數日後,在中山之陽選擇了都城的地址,即現在明故宮所在位置。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國士無雙,明朝制度的開創者與治理者

明代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元王朝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意味著元代大部分政治制度無法延續使用。而明代的制度一直延續下來到清代滿清入關以後,康熙皇帝至明孝陵,他在明孝陵前立了個碑,碑上寫了四個字為“治隆唐宋”。明的治理下,中華一度強盛超過了唐宋,這也意味著清王朝認同明王朝,即清承明治。在明代制度的建設中,劉基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了軍衛法。簡而言之,軍衛法就類似唐代的府兵制。打仗的時候打仗,安穩時則去耕田。當時元朝尚有餘力,元明之間分界線尚不明確,史稱九邊。軍隊如若不駐紮,元兵燒殺劫掠無人阻擋。軍隊如果駐紮,軍費開支巨大。軍衛制度的確立,不僅解決了生產問題,更為邊防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除軍衛法外,劉基提出經世致用,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劉基認為:聖人作經以明道,非逞其文辭之美也,非所以誇耀於後世也。學者誦其言、求其義,必有以見於行。言之無不通也,驗之於事,則俑然而背馳,揭揭然不周於宜,則雖有班、馬、楊、韓之文,其於世之輕重何如耶?劉基說:聖人的道理到底對不對需要用實際情況來證明,倘若是華而不實,那麼文采和歷史各位大家一樣又有什麼用呢?在以儒家為正統思想的明朝,提出“經世致用”這種思想見解是非常不容易的。

劉基主張,“國不自富,民足而富”,“國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本。”他還主張,“生民之道,在於寬仁。”劉基的民本思想,不僅表現在極力主張官員廉潔從政,輕徭薄賦,而且針對“厚利入私家”的現象,主張均平,“推餘”補不足,茲實王政始。

劉基是《大明律》的編纂者,也是法律最堅定的執行者。劉基一生最鄙視,最痛惡的是之中那些弄虛作假,阿諛奉承,搖尾乞憐和尸位素餐的人。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是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慮,宿衛,宦官,侍從中,凡是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將李彬斬首。

劉伯溫為官口碑甚好,高風亮節,不肯結黨私營。朱元璋對他的兒子說:“劉伯溫在時,滿朝都是黨,只有他一個不從。”明初朝廷中結黨營私之風盛行,彼此明爭暗鬥,爭奪權力,劉伯溫潔身自好,不結黨,不營私,做一個孤臣,做一個只為江山操勞的正義之士。為民而不為權,以身許天下,大明雖大寥寥幾人矣。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剛正不阿,愛民如子

開國初,劉基作為太子朱標的老師,常常對自己的學生說起這個故事:

山東藤縣有一位老人非常善於養蜂,他成功的秘訣在於精心管理。他每次取蜜的時候只拿走多餘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這樣,原來養的蜜蜂安心定居,新來的蜜蜂也願意在這裡繁殖,家道越來越興旺。後來,他的兒子繼承家業,但對養蜂的管理卻截然不同。夏天不管烈日暴曬,冬天任憑風雪覆蓋,甚至螻蛄,螞蟻鑽進蜂箱也不管,結果蜜蜂舉族而去,其家道也因此敗落。劉基藉此感慨“為國有民者可以鑑矣。”體恤民情,愛民如子,不外如是。

明朝初立時,朱元璋有意在鳳陽建中都。此舉實際上是想將首都遷到老家去,因為他是農民出身,重視衣錦還鄉的榮譽。在滿朝文武萬馬齊喑的情況下,劉基犯顏直諫說:“鳳陽雖帝鄉,非建度都地”。

劉基之所以反對,理由有兩條:一是營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尚未得到休養生息。其次,金陵與臨濠相距並不遙遠,在臨濠營造中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二是元代著名統帥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對新生的明政權威脅甚大,需集中舉國精力認真應對。

但是,朱元璋對劉基的正確建議置之不理,於洪武二年命令開工在臨濠營建城池宮闕,前後六年,耗費極大。這就直接導致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戰爭中大敗。在這種形勢下,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最終不得不親自撰寫罪己文告,到中都祭告天地,罷建中都,這年劉基剛好去世。

劉基一生秉承“以道事君”的態度。劉基說:“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這裡所說的道,主要是指治國理政應該遵循的理念和原則,也包括社會正常執行必須服從的真理和規律。在皇權高於一切封建統治專制下,劉基在看待君臣關係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氣。鳳陽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選任宰相等重大問題上,劉基都敢於在朱元璋面前直言,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張。

大明開國第一重臣,談談劉伯溫對明朝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總結:

歷史上的劉伯溫並不像坊間傳聞中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是這樣一位愛民如子又極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被老百姓神話,我們並不難理解。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明朝第一重臣,劉基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