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麥論道|諸葛亮怎樣做到逆勢大贏家的?

前言:

一個人光有大志還不行,還得要有本事,沒有點真本事,弱者不會趨附你,強者不會起用你,就連想樹個敵人恐怕都不容易,因為別人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要想操縱亂局,安民濟世,還得先磨鍊點本事。有了本事,就有人喜歡,諸葛亮青史留名,首先就是因為他佈局之前有洞悉局勢的本事。佈局的前提是對局勢瞭然於胸。

Part 1

逆境是任何人佈局的障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自我挑戰。布危局、逆局需要的是勇氣和毅力,需要在逆境中挑戰人生,這時,迎接挑戰不僅是大勇,也是大智。

諸葛亮北伐遇到了重重障礙。首先是國力有限,限制了蜀軍員額。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蜀國戶口20萬,如果達到魏軍的規模,例如建立40萬軍隊,每戶需徵兵2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各家基本上不用有勞動力從事生產,國家、人民和軍隊都將無法生存。

韋麥論道|諸葛亮怎樣做到逆勢大贏家的?

蜀國以有限的人口既要出兵保持北伐軍的數量,又要留有勞力生產餘糧,供應蜀軍作戰,深感壓力巨大。

蜀軍數量註定處於劣勢,即使保持十幾萬,兵源、軍糧也都捉襟見肘。

Part 2

其次是地形和運輸上難處很大。地形上的難處,造成邊界利守不利於進攻。

蜀、魏邊界分為東西兩段。東段邊界南為蜀國漢中,北為魏國關中,中間隔著秦嶺穀道。秦嶺穀道通常南北寬470至660裡,渺無人煙,極其難行。邊界西段是漢中、梓潼同魏國武都、陰平的邊界,也是山地和高原地形。

越過邊界,必須穿越漫長而艱險的山路,這成了北伐後勤保障的巨大障礙。蜀軍北伐的後勤保障任務艱鉅,軍糧立足於從國內運輸。

由於邊界山地道路漫長,艱險,供應幾萬、十幾萬人的軍糧,大約要動員與軍隊同樣數量的民夫,肩背,車運,翻山越嶺,穿過秦嶺穀道,運抵魏境。民夫運輸中自身食用耗費巨大,軍糧運到前線所剩打了極大折扣。

如此高的人力動員率和軍糧損耗率,是難以承受的。

Part 3

顯然,蜀軍北伐是以小國之軍攻大國之軍於易守之地。諸葛亮企圖克服上述重重困難,把蜀軍操縱為小而強的軍隊,去爭取勝利。他展開全面的戰爭準備,以便增強國力軍力,適應戰爭的需要。

韋麥論道|諸葛亮怎樣做到逆勢大贏家的?

政治上,他確立大權獨攬的體制,恢復聯吳抗魏的國策,協調統治集團內劉備北方故舊人士、荊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之間的關係,厲行法治。

經過努力,蜀國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政治之清明,治理之井然,在三國中首屈一指。

經濟上,他實行先農後戰的政策,對自耕農先“存恤”,後役使;重視水利灌溉工程。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都安堰(今都江堰)看作“農本,國之所資”,北伐時,“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

加強鹽鐵業管理,採用新能源天然氣煮鹽提高出鹽率,大力發展絲織業,促進商業。

軍事上,他平定南中叛亂,化腐朽為神奇,把一個不安定的南中變為出兵出物資的大後方。他任命張裔為司金中郎將,主持兵器打造,裝備修繕。

同時,抓緊軍隊治理,加強蜀軍紀律性,大力抓緊講習武事,提高蜀軍技術、戰術水平。

Part 4

北伐準備,是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在戰爭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因此諸葛亮確立邊打邊準備的方針。幾乎每次北伐後都進行準備。

在準備達到一定程度後,捕捉時機成了重要問題。他的光耀千古的《隆中對》,設想北伐的時機是“天下有變”。自從奪取益州以來,只有關羽北攻襄樊前期,出現了大好形勢,接近“天下有變”。

此後即發生逆轉,荊州遭到偷襲,劉備慘敗。劉備死後直到眼下,也預見不到能夠等到十分有利的時機。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在練兵時,傳來魏文帝曹丕去世的訊息。這雖然談不上“天下有變”,多少也是有利的,何況自己46歲了,似乎不能再等待下去。

Part 5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決心實施北伐。首先,要進駐漢中。漢中離成都遠,距敵人近,以該地為前進基地,有利於就近做戰前準備。諸葛亮到漢中後,距成都一千數百里,日常事務無法遙制,蜀國必然形成兩個權力中心。

為了協調二者,諸葛亮召集會議,討論部署,安排人事。一切就緒,向後主告別。

諸葛亮深知後主才能平庸,不辨忠奸,最不放心。他懇切地寫了一道出師的表章,遞了上去。諸葛亮臨別依依,幾乎不能自持。

《出師表》遞上後,三月,以劉禪名義下詔,令丞相北伐。

韋麥論道|諸葛亮怎樣做到逆勢大贏家的?

春天,丞相率軍北上,跋涉一千數百里,來到漢中,屯駐在沔陽。只見漢中四面環山,境內有西漢水橫貫其境,是一個盆地。為確保漢中防禦,在漢中西口險要處營建陽平關和白馬城。

在漢中治所南鄭,諸葛亮召集眾僚屬開會,商議如何進軍。督前部、領丞相司馬魏延建議出奇兵,先取長安。

隴右是隴山(今六盤山)以西地區。把攻擊點選在隴右,對於攻取洛陽未免迂迴;然而迂迴未必是壞事。

攻取隴右,可以避開秦嶺天險,利用西漢水漕運,是一條坦途。

隴右魏軍兵力較弱,有利於蜀軍“平取”。隴右是產麥區,有利於在敵境建立因糧於敵的根據地。隴右同關中相鄰,居天下的上游,可以瞰制關中,順流而下,則可進攻長安。

後來司馬昭曾經很清楚地揭示,諸葛亮常有“兼(隴右)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的志向。諸葛亮首次攻魏,確定迂迴西取隴右,說明他從蜀國實力出發,既積極進取威武自強,也注重謹慎求實。

Part 6

確定攻取隴右,也說明北伐的戰略目標是分階段的,這就是:當前以奪取隴右為目標,中期以奪取長安及關中為目標,遠期東出潼關,以攻佔洛陽、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目標。

諸葛亮北伐期間,三國進入鼎立初期。魏、吳都轉入戰略防禦。魏國決定先求文治,後求武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偃武修文,休養人民,恢復生產,增長國力,招懷遠方,對吳、蜀予以忍耐,僅採取守勢戰略;等到國力增強,具備了條件時,再議統一。

東吳主張發揮獨有的江防和水軍優勢,並依靠同蜀國的聯盟,依託長江,實行重點守備,將魏軍阻止於長江之外。

惟有蜀國取攻勢佈局戰略。這體現了劉備培養起來的獨特作風,永不服輸,處境越是不利,越是敢於在逆境中迎接逃戰。同時,這也是弱者於動局中自保的有效手段。

曾聞言: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以弱軍勝強敵尤應如此。狹路相逢勇者勝,而智勇雙全者則名垂史冊般大勝!!!

後跋:

雖然局面大勢未定,但如果有強者佔住了最好位置,那麼後來者就很難再有立足之地。智者之智,就在於他能在混亂中看清局勢,於競爭中找到機會,並以獨到的佈局智慧,閃轉騰挪中確保自己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