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困錦州,遼東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攻城戰

【清史系列-27】

1636年4月,皇太極正式改元稱帝,定國號為清,年號崇德。此後數年間,他不停的派清軍越過長城,進入明朝腹地攻城略地,大肆搶劫。清軍的這些越境行動雖然給明朝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也獲得了很多戰利品,但始終只是游擊戰,只能搶一把就走,無法在明朝內地長期立足。

這是因為山海關和關外的寧錦防線此時仍牢牢掌握在明朝手中,這部分駐軍的存在使得皇太極不敢派過多清軍參加越境軍事行動,他要留足夠的力量牽制寧錦的明軍,保護後方安全。

圍困錦州,遼東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攻城戰

寧錦防線示意圖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清軍越境進入明朝時只能捨近求遠,繞開寧錦防線和山海關,把戰線拉的很長。如果長時間滯留在明朝境內,一旦被明軍截斷退路,想全身而退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清朝如果想順利入關並站穩腳跟,必須先摧毀明朝的寧錦防線,首要任務就是奪取錦州。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經過充分準備,終於下定了攻打錦州的決心。

錦州位於寧錦防線的最前沿,是明朝在遼東經營多年的軍事重鎮,此時由左都督祖大壽率重兵駐守。錦州城牆高大堅固,且配置了紅衣大炮,想要攻佔它可沒那麼容易。

圍困錦州,遼東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攻城戰

錦州古城

祖大壽這個人也比較有意思,他曾經在大淩河之戰時因彈盡糧絕被迫投降了皇太極。但投降後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主動提出回錦州招降舊部,結果成功的把皇太極給忽悠了,真的把他放了回去。

祖大壽逃回錦州後,明朝並沒有追究他投敵的事,反而把他升了一級,由遼東總兵升為左都督,負責守衛錦州。崇禎皇帝還幾次下詔要祖大壽進京面聖,但他想到自己的老上級袁崇煥的悲慘遭遇,堅決不去北京,藉口太忙走不開,其實是真不敢去,怕崇禎跟他翻臉算賬。

皇太極深知他的八旗軍善於野戰和騎兵衝鋒,不善攻堅,所以他決定還是採取攻打大淩河的老辦法,先把錦州圍困起來,切斷守軍與外面的聯絡,搞持久戰。

圍困錦州,遼東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攻城戰

祖大壽劇照

崇德五年三月,皇太極派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率軍進逼錦州,開始了長達兩年的錦州圍困戰。為了達到對錦州長期圍困的目的,他們在錦州東北方向的義州築城屯田,做為攻錦的前方基地。

皇太極把攻錦的清軍分成兩個班次,三個月換一次班,日夜不停的圍困錦州,不給明軍以喘息之機。在這期間,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人還曾因為工作不積極,私自給圍錦計程車兵放假回家而受到了降爵的懲罰,由此也可見皇太極攻錦的決心之大。

丁酉,降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為多羅郡王,多羅貝勒阿巴泰、杜度以下罰銀有差。是時,祖大壽為明守錦州,屢招之不應。上令諸王迭出困之。而多爾袞等駐營錦州三十里外,又時遣軍士還家,故有是命。(清史稿)

圍困錦州,遼東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攻城戰

睿親王多爾袞

清軍在圍困錦州的同時,逐步蠶食錦州外圍的明軍據點,並搶收城外的莊稼,逐步切斷錦州與外界的聯絡,壓縮守軍的生存空間。就這樣圍了一年之後,錦州城中有人開始受不了了。

意志最先動搖的是城中的蒙古人。錦州守軍中有部分是蒙古人,他們被清軍的這種封鎖給嚇怕了。其中的蒙古貝勒諾木齊、臺吉吳巴什等人暗中聯絡清軍,約定帶所部裡應外合,開錦州東門投降。

祖大壽早就對城中的蒙古人有所防備,他發覺了諾木齊等人的陰謀,準備先下手為強,把帶頭的諾木齊和吳巴什抓起來。沒想到祖大壽的計劃也洩露了,抓捕變成了火併。城中大亂,濟爾哈朗趁機在外面發動攻勢,佔領了外城,祖大壽只好率軍退守錦州內城。

圍困錦州,遼東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攻城戰

濟爾哈朗劇照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明軍收縮到內城後,與外界的聯絡完全斷絕,情況更加艱難了。這時城中糧草也快要耗盡了,祖大壽緊急向朝廷求援,希望早發援兵,否則錦州必然失陷。

錦州之所以能被圍困這麼久,說明清朝的國力已今非昔比,它已經能解決幾萬大軍的長期後勤保障問題,不用像以前那樣靠偷襲和速戰速決取勝了。清朝已經在遼東戰場上佔據了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明朝要不要派援兵,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不派援兵,錦州自然是難保,明朝經營多年的寧錦防線也會隨之土崩瓦解;而如果派援兵,則會投入更多的本錢,面臨更大的風險,畢竟圍點打援是皇太極的拿手好戲。請問大家,假如你是崇禎皇帝,該如何抉擇呢,是斷臂求生放棄錦州,還是孤注一擲與清朝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