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在我國曆史中,曾經存在許多著名的建築與景點,然而其中卻有五處遺蹟因為種種原因徹底消失,致使它們的樣子只能存在於史書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它們又會是哪些建築遺蹟?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殷墟東北四十餘里處,有一處鄴城遺址,其屬於河北臨漳縣界。據史書記載稱,鄴城建於公元前7世紀,此時正是春秋齊桓公稱霸時期,至前5世紀左右,戰國魏文侯於此處建都。公元204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便將魏國都城設立在鄴城,從此鄴城也拉開了其政治生涯的序幕。從十六國相互攻伐到南北朝相互爭鬥的時間裡,後趙、冉閔、前燕、東魏等國都相繼在北齊建都,前後共計78年。至隋朝初年時,楊堅率兵火焚鄴城,致使其成為一片廢墟。

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自隋之後的王朝,多數都曾沿用過鄴城的名字,但此鄴城非彼鄴城,二者不能相提並論。一般來說,後代王朝往往會在鄴城遺址附近建立城市,繼而將其取名為鄴城,其實真正的鄴城早已經變成一堆廢墟,根本無法進行重建。即使人們存在懷古的情節,復原鄴城也是一項極其浪費人力物力的無用工程。

大安閣是元朝時期著名的建築,它位於錫林郭勒盟的金蓮川草原,是元上都遺址中最惹眼的一處建築物。元上都是元朝位於蒙古地區最重要的都城,它曾經是元朝的統治中心,大元征服天下的命令也都是由此發出。大安閣是元上都的正殿,也是元代皇帝們處理朝政、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稱,和烈汗在都城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宮殿,大廳與層間塗上了黃金、用各種花鳥魚蟲的圖案加以裝飾,堪稱是美妙絕倫。

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大安閣建築的確巧奪天工,然而它最終還是毀於戰火。當考古專家們發現大安閣遺址時,曾經試圖對其進行復原,但都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專家們難以弄清大安閣的木質結構。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也被稱作是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樂山大佛是一尊裸像,但歷史記載卻明確指出,古代的時候,大佛曾有十三層樓覆蓋其上,被稱作是“大佛閣”。可為何今人沒有按照古代的方式重建佛閣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佛閣影響了大佛的美觀性,更難以讓觀賞者一目瞭然的感受佛像之美。

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將軍巖畫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該巖畫整體分佈於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的小該山坡斷面上,呈“V”形結構,面壁十分光滑。將軍該巖畫被發現於1979年,經過考古專家們的鑑定,確定其創作年代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將軍巖畫之所以得名,得益於壁畫中一處將軍牽馬的圖案,圖案線條流暢、表達方式細膩,凸顯了古代人的藝術情趣。不過將軍巖畫中的一部分卻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考古專家推斷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地質變化,甚至該因素還會影響日後的修復工作。

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麥積山散花樓興建於北周年間,在唐宋明清時均有修繕。麥積山石窟中雕像林立,是一處佛家雕塑盛景,其中一處名為“上七佛閣”的洞窟又被稱作是“散花樓”。散花樓四處環山,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盆地,氣流產生對流,所以能在天氣晴朗無風的狀況下,讓花瓣與碎紙屑從棧道上灑下,花瓣紙片不但不會飄然下落,反而會冉冉上揚,形成一片美景。然而可惜的是,散花樓樓頂部分卻在早年間坍塌,如今已經無法修復,無法修復的原因在於其地勢的險峻,另一方面也在於石質文物毀壞的不可逆性。

華夏曆史上,曾有五個消失後,不能再復原的恢宏建築和景點

對於古代遺蹟,我們應該對其加以保護,真正做到關心它們、愛護它們,不讓重要的文化遺產從我們的手中失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參考資料:《中國遺蹟之殤》 陝西出版社出版 黃庭貴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