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證實:秦軍一兵種佔六成讓人絕望,失傳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兩千多年前,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縱橫八荒,締造了前所未有的帝國,鑄就了一個傳奇的國度,使得詩仙李白留下了如此喟嘆。秦王嬴政是偉大的,但他的偉大離不開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正是因為他擁有同樣偉大的秦軍,才讓他們之間彼此成就,留名歷史。

我們知道,秦軍在秦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之姿,最終橫掃千軍;後來,這支軍隊又追隨秦將蒙恬,抗擊匈奴,禦敵於國門之外。其蓋世之功,後人望塵莫及;其兵鋒之利,令人不敢直視。那麼秦軍為何能戰無不勝呢?相信,除了他們的軍訓軍紀外,從其可怕的武器也能窺探一二。

兵馬俑證實:秦軍一兵種佔六成讓人絕望,失傳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20世紀,隨著秦兵馬俑的現世,一個朝代的神秘面紗被吹拂開來。秦,一個悠遠而盛大的朝代,它所遺留的兵馬俑也在無聲地闡述著它的偉大。隨著兵馬俑的現世,秦朝軍隊使用的武器也讓人們更深程度瞭解了這個朝代工藝的可怕技術。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戰亂紛繁,一國軍隊對武器的需要相當迫切,而成本低廉卻威力巨大的箭矢往往能有力緩解這個時代生產力低下的問題,所以各國軍隊箭量消耗十分巨大。可以說,使用弓箭的弩兵在戰場上同步兵一般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顯然,秦國也早就注意到這點。

兵馬俑證實:秦軍一兵種佔六成讓人絕望,失傳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據《六韜·虎韜·軍用》記載,秦軍的萬人隊編制是:弩隊6000人、戟盾部隊2000人、槍盾部隊2000人,弩兵在秦軍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60%,這在秦始皇兵馬俑中也得到了證實,可見秦軍十分注重遠端殺傷力。想象一下,如果你遭遇了秦軍,在衝鋒對陣時要先面對數千支弩箭,之後好不容易穿過箭雨,迎來的卻是秦軍的”槍林”和“盾牆”,這該是多麼絕望的場景!

而根據考古發現,秦弩的箭頭和箭鏜都是青銅所鑄,但是箭頭在製作時加入了錫材料,這使得箭頭形成了更為堅硬的合金。另外,在箭頭形狀上,其輪廓線已經同現代子彈十分接近,這樣無疑十分有利於減小空氣阻力,保證箭矢的射速。

再就是弓的工藝,當時秦人發明了方便騎射的青銅弩機,其射程和殺傷力都勝於六國,還便於士兵在馬上機動靈活地應戰。另外,秦人還專門配備了“狙擊手”,給專人配上他們特製的重弩,其射程長達900多米,方便作戰之時射中敵軍的戰略目標。所以,即便當秦人遇上作戰勇猛、善於騎射的匈奴人,又怎會不敵呢?

兵馬俑證實:秦軍一兵種佔六成讓人絕望,失傳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既然連小眾的兵種的武器工藝都如此五花八門,精妙絕倫,更何況每個士兵都必須配備的武器之王——劍呢?

上世紀,秦劍同兵馬俑一起出土時,便震驚了當時的專家學者,因為這把劍在出土時,如同全新一般。後來人們將這其中儲存完整的19柄青銅劍用現代的遊標卡尺測量後,發現每把劍的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髮絲,許多都光亮如新,鋒利無比。可見當時秦人不僅能製出威力巨大的寶劍,更能將它們批次化生產。

兵馬俑證實:秦軍一兵種佔六成讓人絕望,失傳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後來,不少人對秦人鑄劍時所用的材質感到好奇,究竟是何種材質能讓這些青銅劍歷經兩千年的滄桑歲月而不被侵蝕呢?為此,科學家們利用現代先進的探析技術,對出土的秦劍進行分析,發現在這些秦劍之中,深藏著一個我們失傳2000年的技藝。

當時,科學家透過透析和分析後,發現秦劍的表面都有著一層含鉻氧化物保護層,厚度為10~15微米,靠肉眼完全分辨不出來。而在這層保護層中,鉻含量達到了0。78%至2。32%,雖然看似成分不多,但卻為青銅兵器增添了良好的防腐抗鏽效能。這說明,早在2000年前,大秦帝國軍工廠裡的技師們,就已經知道如何使用鉻鹽氧化處理技術進行加工。

兵馬俑證實:秦軍一兵種佔六成讓人絕望,失傳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鉻鹽氧化保護技術,簡單地理解就是,就是讓鉻鹽的鉻離子溶液在電鍍的作用下,在電鍍物體的表面形成一層鉻鍍層。目前在我國,鉻鹽被視為最有競爭力的資源性原材料產品之一,主要用於冶金、軍工等。而鉻鹽氧化保護技術,是美國和德國分別在1937年、1954年申請發明專利權的技術,並且防鏽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這項技術即便在如今,也是一項技術性比較強的科學技術,更何況是在秦朝呢?

而相比之下,秦人卻能在兩千多年前就能擁有此技術,還能讓其防鏽功能歷經兩千年而不衰,真是可怕至極。所以擁有此番工藝的秦國人,又有什麼理由在當初不能橫掃千軍呢?只是可惜,史學家們搜遍史料,也找不到這項2000年前的技術記載了。

有秦一代,秦軍橫掃天下的姿態至今依舊盛傳。而秦國軍工技術的先進,正應了那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僅如此,科學技術更是國之重器,不管是兩千年前,還是兩千年後,科技的發達始終決定國家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