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京師雍親王府(今雍和宮),雍親王胤禛第四子降生,生母為雍親王侍女格格鈕鈷祿氏,這也是康熙帝的第五十九個皇孫。誕育第四子後,胤禛將此事奏報康熙帝,得到了康熙帝給孫子的賜名“弘曆”。而這個名叫“弘曆的”皇孫,就是二十五年後承繼大統的清朝第六代皇帝(入關後第四代)——清高宗乾隆帝。

弘曆出生時,其父胤禛的嫡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已經先後去世,另一子弘昐兩歲早殤,沒有序齒,所以在世的兒子只有第三子弘時一人而已,弘曆在胤禛諸子中名義上排行第四,實際上是第二子。

弘曆從小就聰明伶俐,乖巧可愛,從五歲時就開始入學讀書,並有著過目不忘、即讀成誦的出色天資。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巡幸雍親王胤禛的府邸別院時,第一次見到了這個聰慧早熟的皇孫,一見而愛,於是將他接到宮中養育,親自教授學識。當年康熙帝巡幸避暑山莊時,十二歲的弘曆也一同隨駕前往,這個待遇,在皇孫之中只有前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才享受過,可見弘曆受康熙帝寵愛程度之深。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歲的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遺詔命雍親王胤禛入繼大統。當天,胤禛繼位,即清世宗雍正帝。

因為皇四子弘曆得到過康熙帝的寵愛,使雍正帝當年在奪儲之爭中處於有利地位,而皇三子弘時則性情放縱、行事不謹,所以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把十二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人選加以培養,並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將弘曆的名字寫進傳位密詔,封存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作為將來皇位承襲的憑據。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雍正帝賜十七歲的皇四子弘曆大婚,迎娶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富察氏為嫡福晉,居於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重華宮)。當年,皇三子弘時因放縱不謹被削宗籍,隨後抑鬱而終,從此弘曆在儲位上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不復存在(皇五子弘晝行事荒唐不羈、浪蕩放縱,自我躲開了奪儲鬥爭)。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於圓明園,在諸輔政大臣和宗室王公的見證下,皇四子弘曆奉遺詔繼承皇位,以明年為乾隆元年,即清高宗乾隆帝。

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繼位,到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駕崩,乾隆帝一共在位六十年,在太上皇帝之位三年,壽高八十九歲,在中華歷代王朝皇帝中,乾隆帝是掌權最久、壽祿最高的皇帝。他一生權柄不移、太阿在手、牢牢統治著億萬臣民,從即位時開始,至嚥氣前一刻,手中的權力從未下移過。

在君臨天下的皇帝生涯中,乾隆帝一生順風順水,清朝的統治也得以穩固,雖然他在統治時期內有著好大喜功、自我吹噓、乃至諱敗為勝等等情況,還有引起後世爭議的“集權統治、鉗制思想、打擊文人、社會停滯”等負面評價,但平準、平回、反擊廓爾喀入侵等軍事行動,確實是實打實地收復故土、保衛國家,中華版圖得以保持完整,乾隆帝也是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做出了一個合格皇帝應該做出的行動,應該給予正面評價。綜合他執政六十年的治國手段來說,乾隆帝算是中華歷代皇帝中,做本職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人了。

乾隆帝一生順暢、治國波瀾不驚,當皇帝確實很合格,同時福祿壽三全,子孫五世同堂,號稱“十全老人”,安享皇權富貴九十年,運氣著實逆天。但也許是他把福報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的原因,他的子嗣們沒有一個人能夠得到他的蔭顧,即使是最後承襲他皇位的第十五子永琰(嘉慶帝),也是天賦不佳、平庸黯淡,壽祿僅僅六十而已,乾隆帝的帝王心術、治國手腕、平生功業、乃至於壽祿福運,嘉慶帝連一半高度也沒達到(當然,壽命是達到了)。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而其他皇子,還不如嘉慶帝的際遇,能夠平安健康地活著給皇父乾隆帝送終的,不過區區四人而已(含嘉慶帝在內)。皇子們的福運命祿之差,使得一生順利、權柄威赫的乾隆帝心中實在是唏噓感慨得很,想不通為什麼會是這樣。幸好乾隆帝的皇子數量還不算少,即使遭遇了幾次三番地意外,總算還有親兒子可以承繼皇位,不至於在身後帝統旁移,被其他皇室支系佔了便宜。

從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二十八,年僅十八、還是皇子身份的弘曆於皇宮西二所(即重華宮)誕育了庶長子永璜開始,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六十六歲的乾隆帝得到了最後一個皇子——第十七子永璘為止,三十八年間,乾隆帝一共誕育了十七位皇子。這些皇子性格各異、命運也大不相同,有富貴一生高壽而終的,也有年幼夭折、無爵無封的,還有幾個被秘密立儲、卻無福承受,早早離世的,情況不一而足。

但是康熙帝、雍正帝時期皇子們為了奪嫡而發生的殘酷爭鬥,在乾隆帝時期從沒有發生過,也許是乾隆帝高超的帝王心術壓制了皇子們的爭位心思,從而達成了皇子們在宮廷內的政治平衡吧。最後,還是第十五子永琰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接受了乾隆帝的內禪,登基稱帝,承襲帝統,在諸兄弟中笑到了最後。

嘉慶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受禪登基後,又當了三年名副其實的“兒皇帝”,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八十九歲的乾隆帝駕崩後,他才真正地掌握了天子權柄,開始行使對這個龐大帝國的統治管理權。此後嘉慶帝極力求治,多次整飭內政,嚴肅綱紀,要求廣開言路,祛邪扶正。並以身作則,黜奢崇儉,嚴懲欺隱怠惰之風。但他在位時期,世界潮流浩浩湯湯地改變,工業革命已經興起,清朝傳統的農耕經濟由盛轉衰,這是平庸又缺乏勇於作為性格的嘉慶帝所不能扭轉和改變的大勢,他只能在被動的狀態下繼續統治著這個大帝國,並沿著衰敗的道路無奈地走下去。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四,嘉慶帝在前往熱河避暑山莊準備“木蘭秋獮”的途中,因為長途跋涉導致精力、體力損耗過大,又不顧身體疲憊多次騎馬前行,使肥胖的身體不堪重負,在抵達避暑山莊後就迅速病倒,並出現腦溢血癥狀,隨後陷入昏迷狀態。七月二十五晚,六十一歲的嘉慶帝在昏迷之中駕崩,結束了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

除了身為第十五子的嘉慶帝之外,乾隆帝還有其他十六位皇子,上面已經介紹了嘉慶帝的最後結局,那麼乾隆帝其他十六位皇子的最後人生結局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加以細述。

皇長子定親王永璜:永璜於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二十八,在皇宮中的乾西二所(皇子居所)出生,當時乾隆帝還只是皇子身份,沒有封爵。永璜的生母也是富察氏,不過只是皇四子的侍妾,和乾隆帝的嫡妻富察氏同族不同宗。因為母親地位低下,所以永璜雖然是長子,但也並沒有多少特別的待遇,在乾西二所中顯得不那麼重要,遠不能和兩年後由嫡母富察氏所誕育的二弟永璉相比。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初三,已經晉封為寶親王側福晉的富察氏因為患病不治而去世,八歲的永璜失去了生母。五十天後,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也突患急病駕崩於圓明園,寶親王弘曆奉遺詔登基,即乾隆帝。

乾隆三年(1738年),已經被秘立為皇儲的乾隆帝嫡長子永璉患病夭亡,年僅九歲。但是乾隆帝當時在世的幾個庶子: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都沒有能夠在這之後被密立為皇儲,乾隆帝心中還是對皇后富察氏能再誕嫡子充滿希冀和盼望,皇長子永璜也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逐漸成長,在宮中的待遇和其他皇子相比並沒有任何不同。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之後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皇后富察氏再次為乾隆帝誕育嫡子,乾隆帝為嫡次子賜名為“永琮”。三個月後,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初六,皇長子永璜給乾隆帝誕育了第一個孫子,他的嫡福晉伊拉里氏在當天誕育一子,三十七歲的乾隆帝正式升級成為祖父。興高采烈的乾隆帝馬上到阿哥所內永璜的居處探視皇長孫,賜予吉服衣物,皇長孫滿月後,乾隆帝賜其名為“綿德”。

之後,永璜的七弟永琮因罹患天花,病重不治,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底夭折,年僅兩歲。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永璜的嫡母、皇后富察氏因為連續痛失愛子導致憂慮成疾,在隨乾隆帝南巡的途中薨逝于山東德州。

因嫡子夭折、皇后薨逝而情緒極不穩定的乾隆帝,在給皇后辦理喪事的過程中對於失儀、誤事的大臣們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打擊,接連賜死了河道總督、湖廣總督,並將湖南巡撫、湖北巡撫革職永不敘用。光祿寺卿撤職查辦,工部尚書、侍郎革職問罪,管理翰林院的禮部尚書被定罪為斬監候。像這樣因為禮儀失察或者辦事不利而觸怒了處於暴戾、狂躁狀態下的皇帝的各級倒黴官員,數不勝數。

在迎接嫡母靈柩返京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在迎靈儀式中表情不夠悲傷、致哀行禮不夠痛悸(富察氏皇后畢竟不是他們的生母,感情相對疏遠,永璜、永璋確實做不出如同生母去世一般的悲痛欲絕姿態,這也是人之常情)。盛怒中的乾隆帝對於兩個庶子在迎接哀禮儀式上的淡漠表現暴跳如雷,認為他們毫無悲慟之心,對嫡母去世之事不以為然,沒有為人子者的孝道和恭敬。

於是乾隆帝當場發飆,痛罵兩個庶子,呵斥永璜、永璋兩人不孝,並將他們的授業師傅們全部罰俸降級,以儆效尤。永璜、永璋因此膽戰心驚,魂不附體,之後行事無所適從,渾渾噩噩,心態已經被乾隆帝打擊得垮掉了。

三個月後,心情依舊極度惡劣乖戾的乾隆帝還沒打算放過這兩個無辜的庶子,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給他們宣判了前途的終結:“伊等如此不孝,斷不可承繼大統!朕以父子至親,不忍殺伊等,當知朕保全之恩,安分度日!朕與永璜、永璋父子之情,而今盡斷!諸王公、大臣在此共鑑,朕決不食言!”這讓永璜、永璋兩人幾乎被置於死地。

永璜時年不過二十歲,正在大好青春之時卻遭受了來自於皇父的無情打擊,莫名其妙地喪失了皇位繼承權,前途一片灰暗。惶恐驚懼之下的永璜從此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如同行屍走肉般勉強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慘淡日子後,他因哀怨之氣鬱積,心病無法痊癒,最終病故於自己的府中,年僅二十三歲。

永璜病逝前,乾隆帝曾親自到永璜的府中探視。看到心病沉重、鬱鬱寡歡、形銷骨立的長子後,乾隆帝才大感後悔,深恨自己無故的遷怒才致使長子抑鬱成疾、形同廢人。悲從中來的乾隆帝也握著兒子的手流淚不止。這也是乾隆帝和永璜兩父子所見的最後一面。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永璜病重去世後,心中愧疚無比的乾隆帝摘帽纓、穿素服,親臨永璜的宅邸致祭悼念,並明發詔令:“皇長子誕自青宮,齒序居長。年逾弱冠,誕育皇孫。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備成人之禮。”追封長子為定親王,賜諡號“安”,稱定安親王。

永璜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誕育了長子綿德,八月又誕育了次子綿恩,這也是乾隆帝的皇長孫和皇次孫。永璜去世的當年,乾隆帝即特恩讓三歲的皇長孫綿德襲爵定親王,不必按制降襲,這是心中有愧的乾隆帝對長子身後的關愛和補償之情。對於早逝的永璜來說,也不啻為一個慰藉吧。

此後因綿德行事乖張,不受皇祖乾隆帝的待見,於是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將定親王王爵轉封其弟綿恩。此後綿恩一支作為乾隆帝長房長子後裔、定親王大宗支脈,一直活躍在清末的政壇上,綿恩的孫子定親王載銓、曾孫定郡王溥熙、玄孫貝勒毓朗均為清後期宗室實權派,毓朗還是婉容的外祖父。

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璉:永璉生於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生母為皇四子弘曆嫡福晉富察氏(即乾隆帝孝賢皇后),是乾隆帝實打實的嫡長子。乾隆帝登基後,出於“立嫡立長”的思想,在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遵循雍正帝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結合漢家“嫡子承繼”原則,將皇后所出的皇次子、同時也是嫡長子的永璉秘立為皇太子,把他的名字封入鐍匣,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作為將來皇位傳承的依據。如果一切正常,永璉就是乾隆帝之後的嗣皇帝。

但是天命不在其身,人算不如天算,兩年之後,乾隆三年(1738年),剛滿九歲的永璉就因為患病不治,早早夭亡。對於嫡長子的夭折,乾隆帝哀慟不已,在朝會時向大臣們出示了冊立其為皇太子的密旨,表明自己的立嫡心願。之後,乾隆帝追諡永璉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禮儀隆重安葬,並且在京城西郊朱華山為端慧太子修造了皇太子陵,這是清朝唯一一座皇太子陵。

五十七年後,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一,八十六歲的乾隆帝兌現了六十年前剛登基時許下的“不敢超過祖父踐祚六十一年”諾言,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取下鐍匣,當眾宣佈禪位諭旨,將皇位禪讓給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明確了他皇太子的身份,並改名為“顒琰”。

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至大祭之時,乾隆帝特地命皇太子前往朱華山端慧太子陵,去祭拜已經離世五十七年的亡兄永璉,並細心地囑咐顒琰:“汝兄端慧皇太子,朕先曾密立,已有名分,汝應行叩跪之臣禮,非以弟拜兄也。”顒琰謹遵父命,在祭祀兄長時以臣拜君而非以弟拜兄之禮行三叩九拜大禮。端慧皇太子永璉在身後所受到的尊崇,深深體現了老皇帝對早逝嫡長子的一片哀悼和追思之心。

皇三子循郡王永璋:永璋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二十五出生於皇宮西二所(重華宮),生母是寶親王侍妾格格蘇氏(漢人,追贈純惠皇貴妃)。和大哥永璜一樣,因為乾隆帝嫡長子永璉的存在,和母族的緣故,永璋整個青少年時期都顯得默默無聞,在皇宮之中沒有任何影響力,不受皇父乾隆帝所重視,只不過以皇子得身份享受禮制內應得的待遇,按部就班地成長、進學、生活,僅此而已。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永璋的嫡母、皇后富察氏因為接連失去兒子導致身心大大受損,在隨乾隆帝南巡途中半道病重不治,薨逝于山東德州。而在中斷了南巡,帶著皇后靈柩返京時,因為失去了嫡妻而情緒悲切痛苦的乾隆帝性情扭曲,甚至不可理喻,對於前來迎駕的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大發雷霆,認為二人在迎接儀式上的態度全部都是假裝出來的,心中必定暗暗竊喜,認為嫡母去世,而永璉、永琮兩個兄弟也不在了,自己肯定會有機會入繼大統,所以對於嫡母的薨逝冷漠淡然。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在乾隆帝的狹隘暴戾扭曲心態揣度之下,永璜、永璋二人在迎靈儀式上的淡漠態度是“毫無人子之道、悖逆不孝”,越看越使人厭惡。盛怒之下的乾隆帝甚至要抽侍衛的腰刀當場格殺二人,嚇得兩個庶子魂飛魄散、戰慄不已。在被大臣們拼死勸阻之後,乾隆帝尚餘怒未消,恨恨地對天發誓說“此二人斷不可承襲大統!”把永璜、永璋二人的繼承權予以剝奪,表示父子恩斷義絕。

莫名其妙的飛來橫禍使得皇長子永璜驚嚇成疾,兩年後就在惶恐、落寞之中去世了。而當年只有十三歲的永璋也在皇父的怒斥之下一蹶不振,鬱鬱寡歡,還沒有真正成年就早早地哀衰落寞,再也沒有了青年應有的風華和朝氣。雖然在長子去世後乾隆帝心中對當年苛責遷怒兩個庶子之事多少有些內疚和後悔,但是公開發的誓已經不可更改,他再也不能像無事一樣繼續重用乃至刻意去培養永璋,只能黯然地放棄了這個無辜的兒子。

不過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將堂姐和碩淑慎公主(即康熙帝廢太子胤礽次女)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立為皇三子嫡福晉,和永璋成親,並賜予大量妝奩作為婚典用度,這也算是在某些方面稍稍補償了一下永璋吧。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在無聲無息地活到了二十五歲時,永璋因病在皇宮阿哥所內去世。去世前,乾隆帝曾經到其居所視疾,嘆息不已。永璋去世後,乾隆帝追封其為“多羅循郡王”,並將其安葬於皇長子永璜位於密雲的陵寢內。

永璋的獨子早夭,為了延續循郡王世系傳承,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把第十一子永瑆之子綿懿過繼給永璋,襲固山貝子,之後晉封為循郡王。綿懿之子奕經,在鴉片戰爭中有過出場。

皇四子履郡王永珹: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乾隆帝第四子出生於紫禁城,這是乾隆帝登基後所誕育的第一個皇子,其生母為嘉嬪金氏(淑嘉皇貴妃),金氏的祖上是從朝鮮歸附而來的。乾隆帝為這個兒子起名為“永珹”。

因為永珹生母金氏的祖上是從朝鮮而來,在清初的時候才歸附,一直是內務府正黃旗包衣身份,所以永珹在宮中的地位不高,沒有得到過乾隆帝的青睞,普普通通一個皇子而已。而他的生母金氏,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時候晉封為嘉貴妃,並獲准抬旗,金氏家族才不再從屬包衣籍。因為金氏的身份比較低下,所以她所生的四個皇子(除了永珹外,金氏還生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以及早夭的皇九子)在和其他皇子競爭儲位時,天然地居於劣勢地位。

永珹自幼就知道自己不會入得皇父的法眼,被預立為皇儲,所以心態一直比較超然,不爭不搶,順其自然。他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式成婚,次年其母嘉貴妃金氏就薨逝了,這一年永珹才十六歲(其弟永璇十歲、永瑆才三歲,皇九子早夭)。生母去世後,永珹兄弟在皇宮中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乾隆帝對這幾個兒子也沒有過多的重視和關愛。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乾隆帝的十二叔履親王允裪去世,沒有留下子嗣,為了表示對於十二叔的“追崇哀悼”,乾隆帝“大方”地把當時在世的最長子——皇四子永珹過繼出去,作為允裪的嗣孫,降等承襲了履郡王,以承允裪身後之祀(永珹過繼的原因,我們後面再說)。

永珹出繼之後,生活平淡、波瀾不驚,安安靜靜地讀書、辦差、隨駕出巡,沒有任何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在為祖母崇慶皇太后(乾隆帝生母、即孝聖憲皇后)薨逝而服喪一個月後,三十九歲的永珹也隨之病倒,並病重去世。乾隆帝對於永珹的去世不勝痛惜,下詔哀悼:“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秉性醇良、持躬端謹,朕諸子中次序最長。昨因遘疾竟至不起,所有一切喪葬典禮,加恩照親王儀注行。”並讓他的同母弟永璇穿孝祭奠,和他們的母舅金簡一起,主持葬禮典儀事宜。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永珹去世後,由唯一在世的兒子綿惠降等承襲多羅貝勒,綿惠於嘉慶元年(1796年)去世,沒有留下子嗣,當時已經是太上皇帝的乾隆帝給皇孫過繼嗣子,挑選了永珹的同母弟、成親王永瑆的次孫奕綸為綿惠嗣子,以承永珹、綿惠的世系和身後祭祀。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永珹的十五弟嘉慶帝顒琰追晉四哥為和碩履親王。

皇五子永琪:永琪生於生於乾隆六年(1741年),其生母為海貴人珂里葉特氏(愉妃)。乾隆帝諸子的母族大多出身內務府包衣或漢妃、鮮妃,出身滿洲八旗的只有原配孝賢皇后富察氏和繼後那拉氏,再有就是誕育了皇五子永琪的愉妃珂里葉特氏(乾隆帝舒妃也是滿八旗出身,不過其所生皇十子早夭,不再敘述)。

因為生母出身的緣故,永琪自幼就被乾隆帝青睞有加,鍾愛無比。尤其是在乾隆帝的嫡子永璉、永琮相繼夭折之後,雖然乾隆帝也曾公開說過:“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也。”反思自己一心立嫡是非分之想,但乾隆帝暗地裡從來沒有放棄過“立嫡立長”的念頭,母族是正黃旗滿洲出身的皇五子永琪,就是他接下來著重考察的立儲物件。

永琪平安長大後,性格仁厚、聰慧純孝,沉穩博學,騎射方面在皇子中也是出類拔萃,表現十分突出。乾隆帝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選錯人,基本上已經決定把永琪當做下一位秘密建儲的嗣君人選來對待了。

為了給心中的儲君人選永琪讓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先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過繼給上一年去世的慎郡王允禧(乾隆帝二十一叔)為嗣孫,為永琪的儲君之路鋪下了第一塊基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端午節,乾隆帝在圓明園居九州清晏殿準備舉行宴會,召諸皇子及宗室王公大臣前來共度端午。但在宴會尚未召開之時,園內突發大火,並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是永琪及時趕到,不顧火勢兇險以手臂擊破殿門,背起慌亂中的乾隆帝,迅速逃離了火海。事後,乾隆帝更加欣賞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敢堅毅的品德,愈發堅定不移地決定要密立永琪為儲君。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乾隆帝為了繼續給永琪鋪路,把在世的長子——皇四子永珹出繼給去世的十二叔履親王允裪為嗣孫,從宗法上取消了永珹實際上的長子地位。而皇五子永琪就成為了乾隆帝在世最長的皇子,從而獲得了被秘密立儲的合法地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乾隆帝將二十五歲的皇五子永琪冊立為榮親王。乾隆帝在位時期,生前即封親王的皇子一共只有四位(除永琪之外,只有皇六子質親王永瑢、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即嘉慶帝)在乾隆帝在位時獲封親王,但距永琪封親王時已經是二十多年後了。)這清楚地表明,皇五子榮親王永琪的名字,即將被寫入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鐍匣內的傳位詔書中了。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可世事難預料,就在永琪晉封榮親王后不過兩個月,他就莫名其妙地患上了附骨疽(骨結核)之症,這在當時屬於絕症。心急如焚的乾隆帝焦慮不已,急命太醫院用心醫治。但永琪的病勢十分沉重,太醫們多方醫治也無法使其痊癒。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永琪病重不治,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六歲。對於步入老年的乾隆帝來說,再一次失去了屬意的儲君人選,不啻為最沉重的打擊,乾隆帝的精神幾乎面臨崩潰。

二十多年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老皇帝已經確立了儲君人選,宗廟已經有託。但他在想起早逝的愛子永琪時,還唏噓感慨,痛惜不已:“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將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朕乃不勝痛惜矣!”

永琪去世後,第五子綿億(也是唯一在世的兒子)降等承襲多羅貝勒,並於嘉慶四年(1799年)晉封為多羅榮郡王。此後永琪的後裔代代相傳,爵位三降後以奉恩鎮國公世襲,直至清末。

皇六子質親王永瑢:永瑢生於乾隆八年十二月(陽曆是1744年1月),生母純妃蘇氏(即純惠皇貴妃)。因為生母出身漢人(後來才抬旗正白旗滿洲),所以他和同母兄三哥永璋一樣,在宮裡的地位比較尷尬,乾隆帝在早期挑選皇儲人選時,永瑢並沒有進入皇父乾隆帝的眼中。在乾隆帝看來,這個庶子以皇子的身份逍遙富貴一生,就是他人生從起點到終點的既定路程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十六歲的永瑢奉旨迎娶孝賢皇后(乾隆帝嫡妻,已去世)的侄女富察氏為嫡福晉,當年冬天,在乾隆帝安排下,永瑢出繼給去世的慎郡王允禧(乾隆帝二十一叔)為嗣孫,降等承襲貝勒(如上所述,乾隆帝這是為心目中的儲君人選、皇五子永琪被密立為儲君而提前鋪路)。

永瑢身為皇子,為人過於文弱,弓馬騎射差強人意,文才方面倒是還可以,但勇武方面還是提不起來。在乾隆帝看來,只要還有其他的人選,永瑢這樣的文弱書生還是不要參與到建儲之事裡面來吧。

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開始,二十五歲的永瑢正式參與政務,為皇父辦差效力。此後永瑢先後受命管理內務府,充任四庫全書正總裁,兼管欽天監。這些職責都偏向於文治方面,可見乾隆帝對於永瑢的文學素質還是很認可的,充分發揮了他的長處,人盡其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永瑢被晉封為質郡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旬萬壽,質郡王永瑢領銜主持慶典,並操辦慶典前後所需的一應典儀用度、物品、人事,其在朝堂上的地位和精明強幹的能力可見一斑。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永瑢被晉封為“質親王”,同時總管內務府事務。當時永瑢在乾隆帝諸子中年紀最長,且兼管的差事最多、最重要,可見乾隆帝對他的重視(雖然此時乾隆帝早已密立十五子永琰為儲君,但是在政務方面,他還是比較倚重第六子永瑢的,這也有加緊鍛鍊他,將來給弟弟當好幫手和助力的意思在內)。

可惜,永瑢晉封親王后不到一年,就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五月不幸患病去世了,時年四十八歲。而此時,距離乾隆帝的八旬萬壽,只差了一百天的時間。原本這場盛大的慶典,乾隆帝還是準備交給辦事熟練、操持得力的永瑢來總管執行的,可永瑢再也不能為皇父繼續效力了。在當年八月乾隆帝八旬萬壽慶典的時候,不知道乾隆帝會不會想起這個已經去世了的精明能幹、文才優異的兒子,乃至為此唏噓感慨呢?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永瑢去世後,第五子綿慶降等承襲了多羅質郡王爵位,綿慶的兒子貝勒奕綺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去世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永瑢的嫡系血脈斷絕。道光帝將永瑢的四哥、履郡王永珹的嗣孫奕綸(承繼永珹獨子綿惠之嗣,實際上是永瑢十一弟成親王永瑆之孫)第十一子載華過繼給奕綺為嗣子,以承永瑢、綿慶、奕綺的身後之祀。後來載華因事在同治四年(1865年)被革爵,退回原宗,同治帝以奕綸第九子載鋼為奕綺的嗣子,代替載華主持永瑢、綿慶、奕綺身後祭祀。載華的後裔以奉恩鎮國公的世襲爵位,一直傳承到清末。

皇七子哲親王永琮: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佛誕日,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再次誕育皇子,這是乾隆帝繼早夭的皇次子永璉之後所得到的第二個嫡子。時隔八年,乾隆帝再獲嫡子,這讓狂喜的他作詩慶賀,並宴請群臣,意在使舉國同賀宗廟有繼。

之後,乾隆帝為嫡次子賜名為“永琮”,而“琮”是上古時代祭祀用的禮器,也有承繼宗廟的含義,乾隆帝想要把永琮的名字放在鐍匣內,安置於正大光明匾後的意思顯露無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永琮滿一週歲,乾隆帝便暗地裡準備密建皇儲,預定於當年冬至自己到天壇舉行大祭之時,親自向昊天上帝致祭禱告,正式把永琮密立為儲君。

就在乾隆帝籌備第二次秘密立儲之時,不到兩歲的儲君人選、皇七子永琮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突然罹患天花,導致乾隆帝預定的冬至建儲之事落空。而永琮的病也越來越重,最後藥石無效,於乾隆十二年除夕(陽曆是1748年1月)重蹈乃兄端慧太子永璉的覆轍,病重夭折。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第二次遭遇了嫡子夭折的打擊後,在無盡的悲慟中釋出諭旨,說明自己早已內定永琮為嗣君人選,只因時間倉促、同時永琮突然患病夭亡,所以才沒有正式建儲。但永琮是皇后所出嫡次子,聰慧端敏,身份貴重,其葬禮典儀應高於前朝(指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夭亡的皇子。同時,乾隆帝下詔追贈永琮為“悼敏皇子”,(皇子夭折後追賜諡號,在清朝極為罕見),並將永琮安葬於其兄永璉的朱華山皇太子陵。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永琮去世五十一年後,其十五弟、嘉慶帝顒琰追封七哥永琮為和碩哲親王。

皇八子儀親王永璇:永璇和四哥永珹、十一弟永瑆同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氏所生(永璇出生時,金氏尚為嘉妃),生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月。和四哥永珹被排除在嗣君人選之外的理由一樣,永璇因為生母金氏的家族朝鮮內附、包衣出身的身份而被皇父乾隆帝所輕視,即使是兩位嫡子身份的兄長永璉、永琮先後夭折,四哥永珹、六哥永瑢又先後出繼宗室長輩,五哥永琪英年早逝後,身為皇八子的永璇已經是乾隆帝在世兒子中行輩最長者,他也從未被乾隆帝所關注過,儲君這個位置,早早就和永璇無緣。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其實,除了母族的出身以外,永璇為人方面也有很大問題:他成年後舉止輕浮,行事毛躁,性格孤傲乖戾,和諸兄弟的關係比較疏遠,平常的人緣也差,乾隆帝覺得他的所作所為不是儲君的應有的氣度,江山社稷怎可能交給這樣輕浮浪蕩淺薄之人手中。再者,永璇自幼就有腿疾,不便於行走,形象上也差。這些性格和生理上的缺陷才是永璇被最終乾隆帝放棄的重要原因。

不過,永璇的心態很好,對於被皇父放棄而失去皇儲之位的事情並不是特別在意,反而有如釋重負之感,此後數十年裡優哉遊哉,盡享身為皇子的富貴榮華,放鬆得很,對於乾隆帝所啊安排的差事和政務也不大上心。乾隆帝知道永璇沒有奪嫡之心,也不會對將來的嗣皇帝產生威脅,也就由他去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永璇晉封多羅儀郡王,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帝乾隆帝剛剛駕崩,永璇的十五弟嘉慶帝顒琰就立即晉封八哥為和碩儀親王,並總理吏部,負責清除乾隆帝寵臣和珅的黨羽。此後,嘉慶帝乃至永璇的侄子道光帝在位時,對於永璇都優容有度,厚以奉養。永璇作為富貴閒人在這之後又享了三十多年的福,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八歲的時候才無疾而終。去世,永璇不但是乾隆帝諸子之中最後去世的,也是整個清朝最長壽的皇子,這也是永璇的幸運和福氣之所在。他的後人也在爵位三降之後以奉恩鎮國公世襲,直至清朝結束。

皇九子:乾隆帝第九子和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同母,都為淑嘉皇貴妃金氏所出,生於乾隆十二年(1748年)。不過皇九子在乾隆十三年(1749年)就夭折了,未命名,無封。

皇十子:生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生母是舒妃葉赫那拉氏,舒妃為康熙朝重臣明珠的曾孫女,乾隆帝誕育過皇子的妃嬪中,舒妃的出身是比較高的。可惜皇十子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就夭折了,沒有命名,也沒有封爵,無福消受可能擁有的富貴乃至更進一步的尊崇了。

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永瑆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出生於圓明園,和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同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氏所生。在乾隆帝所有皇子中,永瑆的個人文化素質最為出色,尤其是書法功底深厚,是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永瑆還著有又有《詒晉齋隨筆》、《倉龍集》、《詒晉齋法書》等文學著作,在學識和藝術造詣等方面是一等一的大才子。

如果是傳統的儒家中華王朝,永瑆這樣的“賢王”必將是皇帝選擇嗣君時的首選,也是朝臣們推崇的“聖君”標杆。乾隆帝當初也曾重點關注過永瑆,想冊立他為儲君人選。

但永瑆文才傲人,可騎射武學方面就差的太遠,平時又一派儒學名士的派頭,醉心於書畫詩詞,文章歌賦,這讓看重騎射技藝、保持祖宗尚武傳統的乾隆帝非常鄙視,認為永瑆這是迂腐書生習氣,缺乏陽剛尚武精神,若是永瑆成為儲君人選,豈不是選了宋徽宗、李後主似的高才低能的亡國之君。

乾隆帝也曾多次規勸永瑆,讓他以祖宗家法為先,保持尚武本色。可是永瑆在皇父的苦心勸慰下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名士派頭,依舊醉心於書畫詩詞,文章歌賦,個人文化素養不斷提升的同時,弓馬騎射武藝方面稀鬆拉胯,這種根本沒有把乾隆帝的教誨銘記在心、我行我素的秉性,實在是讓乾隆帝對永瑆大失所望。

同時,永瑆還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性格特點:出奇的小氣吝嗇!他的嫡福晉富察氏是乾隆帝嫡妻孝賢皇后的親侄女,大學士傅恆的嫡女。但是她嫁給永瑆後,全部嫁妝首飾居然都被永瑆沒收了,平日裡穿粗衣,用粗茶淡飯,簡直連侍女都不如,搞得富察氏在回孃家時向父母哭訴說吃不飽。乾隆帝得知後召永瑆進宮詢問,永瑆還不以為然地說福晉的嫁妝都沒有亂用,一直保管在府中,自己這樣做也是避免以免福晉花錢大手大腳,從而敗家。直氣的乾隆帝大罵永瑆吝嗇,敗壞皇家名聲。

此外,永瑆府中有一匹馬不甚摔死了,他心疼不已,居然命全府上不要買其他蔬菜糧食,以馬肉為食而節省花費。平時府中的用度,永瑆也是能省就省,不肯多花半文錢。長久以往,大家都知道堂堂皇子夫婦平常粗衣粗食,以鹹菜稀粥果腹,還習以為常,一時間成了京師內外的大笑話。

永瑆醉心於名士的派頭,以及他生性吝嗇小氣的性格,讓乾隆帝覺得這個兒子的眼界和格局太小,如果把社稷託付給他,國家豈不是要衰敗傾頹。思考再三後,空有才華但性格缺陷太大的永瑆最終被乾隆帝排除出儲君人選,遺憾地和嗣君之位擦肩而過。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永瑆晉封為和碩成親王,這是乾隆帝對才華出眾的他不能繼承大統而提前做出的一種補償。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駕崩,嘉慶帝授予十一哥入值軍機,擔任領班軍機大臣並總理戶部三庫的重任。在永瑆之前,領班軍機大臣從來都沒有由親王出任過(包括雍正帝的心腹重臣怡親王允祥在內),親王領軍機,永瑆是第一人。

之後永瑆很快退出了軍機處,以避嘉慶帝的懷疑,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裡悠閒而平靜地生活,平日裡寫寫字、攢攢錢,日子愜意無比。他的子孫中,先後有人過繼給三哥永璋、四哥永珹、六哥永瑢、十二弟永璂為嗣,著實為皇家血脈的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

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七十二歲的成親王永瑆去世,當時他的嫡長子綿勤和嫡長孫奕綬都已經先他而離世,所以最後是由永瑆的長曾孫載銳降等承襲了多羅成郡王爵位。成親王一系此後傳承不斷,一直到清朝結束。

皇十二子永璂:永璂出生高貴,是乾隆帝繼後那拉氏所出,生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當時其生母那拉氏已經主位中宮,所以永璂可以說是乾隆帝第三個嫡子。

永璂的才智品性,老實說中人而已,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和優異的學問,不過在乾隆帝看來,嫡子的身份就是永璂最大的優點,相比其他兄弟來說,永璂具有承襲大統的優先權(當然,才華橫溢的永琪和永璂有得一拼)。如果一切正常的話,乾隆帝第三次秘密建儲,人選必將在永琪、永璂兩人之中擇一人而立。而永璂的嫡子身份,似乎比永琪更能接近正大光明匾後鐍匣內的位置。

但事情就是這麼詭異,乾隆帝正在猶豫著立誰為儲君之時,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永璂的生母那拉氏皇后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居然不知因何事同皇帝莫名其妙地發生激烈衝突,夫妻由此反目,最後皇后甚至斷髮以示和乾隆帝決裂。大怒之下,乾隆帝派人將皇后立即遣送回京,並移居別宮,收回了皇后歷次受封時的冊印和冊寶,那拉氏的皇后之位差一點就被乾隆帝廢黜。後來,乾隆帝考慮到朝野觀瞻不佳,總算沒有廢后,但是夫妻之間已經形同陌路。那拉氏返京後被削減待遇,形同軟禁,不廢而廢。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乾隆帝最鐘意的皇子、也是秘密建儲人選之一的皇五子榮親王永琪患病不治,英年早逝。四個月後,那拉氏皇后在絕望之中薨逝。乾隆帝將皇后在後宮中所留下的畫像、物件、文字等痕跡全部清除,同時刻意壓低了她的身後喪葬待遇,草草安葬了事,那拉氏曾經留下過的生活印記,徹底從皇宮中被抹去。

而原本的嫡子,也是秘密建儲人選之一的皇十二子永璂,由於是那拉氏所出,所以乾隆帝對其一樣厭惡得很,但永璂到底是自己的親兒子,乾隆帝再恨皇后,可怎麼也不能將永璂一併清除了。所以,生母失寵乃至去世後的永璂,只能勉強地留在宮內小心翼翼地生活,而嫡子身份、秘立儲君什麼的,以後想都不要想了。至此,乾隆帝原本屬意的兩個儲君人選,一死一廢,“秘密建儲”之事再一次落空。

永璂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之後,再也沒有得到過皇父的關愛和重視,只能默默地在皇宮中的阿哥所內獨自生活,這期間永璂也曾奉旨成婚,但卻沒有能按慣例分府出宮居住,內務府不敢問,乾隆帝也不安排,視同永璂為無物。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如同隱形人一般的永璂在默默無聞中去世,年僅二十五歲,生前沒有封爵,身後也沒有留下子嗣,在落寞孤寂中走完了短短的一生。直到二十三年後,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他的十五弟嘉慶帝顒琰在太上皇帝乾隆帝駕崩之後,才追封十二哥為多羅貝勒,並以成親王永瑆的兒子綿偲出繼永璂為嗣子,以承其祀。嘉慶帝以遲來的封爵和過繼的嗣子,來安慰這個命運不佳的兄長。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陽曆是1756年1月),乾隆帝的皇后那拉氏誕育乾隆帝第十三子,乾隆帝賜名為“永璟”,這是乾隆帝的第四個嫡子,和他的十二哥永璂是同母兄弟。可惜這個小孩兒沒有福氣享受日後的榮華(其實也不一定,那拉氏皇后被乾隆帝不廢而廢后,永璟必將和其兄永璂一樣,被乾隆帝所厭惡和放棄,命運一樣不會太好),在世上只活了不到兩年,就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十八因病夭折了,身後無封,隨葬在其兄端慧皇太子永璉的園寢內。其十五弟嘉慶帝繼位後,也沒有追封永璟,以及為他立嗣。

皇十四子永璐:永璐生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十七(即十三哥永璟夭折的前一天),生母為令妃魏佳氏(即孝儀純皇后),他是嘉慶帝的同母兄長。可惜永璐同樣沒福氣承受富貴榮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因種痘不佳而幼殤,年僅四歲,同樣隨葬於端慧皇太子園寢內。嘉慶帝繼位後,因為兄長屬於幼年夭亡,所以沒有追封其爵位,以及給他立嗣。

皇十五子嘉慶帝永琰(顒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乾隆帝第十五子出生於圓明園,生母為令貴妃魏佳氏(孝儀純皇后),乾隆帝賜名為“永琰”,永琰,就是日後的清仁宗嘉慶帝(顒琰)。

嘉慶帝的事蹟和生平,前面已經敘述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只著重於幾個節點加以介紹: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乾隆帝第三次密立皇儲,儲君人選即皇十五子永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永琰晉封和碩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帝宣佈內禪,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的取下傳位鐍匣,當眾公佈傳位諭旨:皇十五子、和碩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於次年正月初一正式舉行禪位大典,由皇太子繼立為新君,定新君年號為“嘉慶”。顒琰是清朝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公開過嗣君身份的皇太子。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顒琰,自己以太上皇帝的名義繼續在幕後執掌大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四,八十九歲的乾隆帝駕崩,當了三年兒皇帝的嘉慶帝才得以真正掌握皇權。此後嘉慶帝執政二十一年,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病逝於熱河避暑山莊,年六十一歲。他駕崩後,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奉遺詔繼位,即清宣宗道光帝(旻寧)。此後的清朝歷代皇帝,都是嘉慶帝的後人。

皇十六子: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十一月,令貴妃魏佳氏(孝儀純皇后)為乾隆帝誕育第十六子,這是她所生的第三個皇子。乾隆三十年(1766年)三月,皇十六子和其同母兄皇十四子永璐遭遇了同樣的悲劇,因種痘效果不佳、引起天花病症而幼夭折,年僅三歲,連名字也沒能留下來(應該已經起名,但是沒能留下記載)。皇十六子夭亡後同樣歸葬於朱華山端慧太子園寢內,其十五哥嘉慶帝繼位後,也因為十六弟是年幼夭折而沒有對其進行追封、立嗣。

皇十七子慶親王永璘:永璘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生母皇貴妃魏佳氏(孝儀純皇后)與十四哥永璐、十五哥永琰(即日後的嘉慶帝)、十六哥(未有名)同母。在永璘出生時,其父乾隆帝已經五十五歲,年過半百得子讓乾隆帝喜不自禁,對這個小兒子鍾愛異常,從小就格外溺愛。所以,永璘自幼養成了膽大妄為、不服管教、頑劣不堪的性格,使得老皇父及諸皇兄們面對他時頭疼得很。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乾隆四十年(1775年),永璘的生母皇貴妃魏佳氏去世,時年才九歲的永璘被乾隆帝交予穎貴妃巴林氏撫養。巴林氏只是養母,即不敢對永璘管的太多太嚴,以免乾隆帝認為自己虐待養子,又不敢過分縱容溺愛永璘,導致乾隆帝斥責自己教子無方,只能和養子不近不遠的相處。所以青少年時期的永璘,就在與養母彼此間客客氣氣、禮貌又疏遠的環境下慢慢成長,並沒有多少親情,這對他日後的性格影響很大。

皇父忙於政務,沒有時間過多關注永璘,養母又拘泥於身份尷尬而不能、不敢過多管教,所以永璘成年後既不能在學識上有所成就,弓馬騎射方面也稀鬆平常,但對於聽戲唱曲、出入市井廝混卻興趣極大,整天遊手好閒,一副浪蕩公子哥的做派,天天樂此不疲。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敗家子德行在永璘身上已經顯露無疑。

乾隆帝得知永璘的所作所為後惱怒不已,多次召永璘進宮加以嚴斥,但永璘當著皇父的面唯唯諾諾、滿口應承改正,可過後卻一切照舊,繼續廝混。天長日久之下乾隆帝也不免灰心,從此放棄了對這個不成器的小兒子的管教,不再像他小時候那樣對他關愛有加。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乾隆帝大封諸子,其中皇六子永瑢、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都晉封親王,而永璘只被封為多羅貝勒,比諸兄的爵位低了兩級,這也是乾隆帝以此表示對這個浪蕩兒子的不點名批評。不過乾隆帝雖然恨鐵不成鋼,但總還是關心永璘,怕他分府後因為散漫敗家而生活拮据,特地賜給永璘一間當鋪作為維持生活的產業,本利共值銀四萬八千四百十三兩。老皇帝愛子之心,可以明鑑。

終乾隆帝在世之時(包括為太上皇帝時),永璘一直沒有晉封爵位,始終是個貝勒。乾隆帝的意思是故意壓一壓他,等日後由嗣皇帝(即永璘同母兄永琰)晉封,以示兄弟關愛,這樣比自己加封的效果要好得多。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帝乾隆帝駕崩。正月二十七,嘉慶帝下旨:晉封十七弟貝勒永璘為惠郡王、後改封為慶郡王,三十四歲的永璘終於得封王爵。而嘉慶帝在之後的日子裡,對於這個同母幼弟也是十分寬縱、有求必應、寵溺不已。

永璘封王后,依仗皇兄的庇護繼續任性胡鬧,悠然自得地過著逍遙日子。不過永璘很有自知之明,當年還是貝勒的時候就公開說過:“使皇位如雹似紛至、亦不得落吾頂之上”,明確表示了對皇位的“與己無關”態度,這也是為什麼嘉慶帝繼位後,對這個同母弟一直縱容、厚愛的原因。

永璘在嘉慶一朝,遠離了朝廷政爭,住在豪華的王府內,過著富貴閒人的快樂生活,逍遙無比。雖然也犯了一些小錯誤,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皇兄藉機教訓申飭一下,也是做給別人看的,無關輕重。在嘉慶帝看來,永璘不成器、做事不著四六是正常狀態,要是突然熱心起辦差、參與政務了,那才是不正常。

差矣齋將躬舉藉,豈宜卜慽更懷予—乾隆帝諸子的最終結局

放肆享樂、浪蕩無憂地過了二十多年富貴榮華生活後,一生不務正業的敗家子王爺永璘終於把福享到了盡頭:他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患病,並很快病危。嘉慶帝得報後親自赴其府中探視,並安排太醫院妥善診治,可惜永璘病情嚴重,醫治無效,即將薨逝。

永璘臨終之前,嘉慶帝為了最後一次照顧幼弟,於是下旨將永璘晉封為慶親王(按:清朝宗室制度規定,宗室爵位除世襲以外,均要降等承襲,永璘如果以慶郡王的身份去世,則其子將降襲貝勒。而晉封為親王后,其子可以襲封郡王)。永璘晉封親王后不過數日,就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病逝,年五十五歲,朝廷賜其諡號“僖”,稱“慶僖親王”。

“僖”在諡號法裡是遊樂無度、喜好聲色的意思,同時也有恭慎無過、畏忌小心的含義,總體來說,就是混吃等死、無所建樹。這個“”僖”字諡號,對於一輩子游手好閒、不著四六的永璘來說,真是名副其實了。

永璘去世後,由第三子綿愍降等承襲慶郡王爵位,但是綿愍沒有子嗣,他去世之後,永璘的其他後裔因為犯事或者彼此間爭奪世襲爵位而被朝廷所厭惡,慶郡王的爵位一度被停襲。

永璘的孫子奕劻(永璘第六子綿性之子)原本只是慶親王旁支,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和慈禧太后(當時還是咸豐帝的懿貴妃)之弟桂祥拉上了關係,並進一步和懿貴妃建立了聯絡。此後慈禧太后在咸豐帝駕崩後憑藉“祺祥政變”而掌握了清朝中樞大權,奕劻也投其所好,賣力巴結逢迎,終於得以成為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逐漸進入清朝的權力中樞,是舉足輕重的宗室大臣,他的爵位也從輔國將軍一路晉升為貝子、貝勒、加郡王銜。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奕?趕出中樞,以奕劻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主持中樞政務。之後慈禧太后晉封奕劻為“慶郡王”,使他承襲了其祖父永璘所開創的封爵。光緒二十年(1894年),奕劻晉封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劻更進一步,慶親王被明確為“世襲罔替”的資格。這樣,由永璘開創的“慶親王”爵位,成為了清朝第十二位、也是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永璘如果地下有知的話,應該心滿意足、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