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林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必然都對自己的國家和歷史的變遷有深深的思考,2006年獲得諾貝文學獎的奧爾罕·帕慕克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他出生於伊斯坦布林,曾在伊斯坦布林科技技大學主修建築。奧爾罕的《伊斯坦布林:一座城市的記憶》寫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歷史,也是這座城市的歷史。

在奧爾罕看來,伊斯坦布林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蹟的城市,“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

伊斯坦布林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當地人為這座城市的歷史所趕上,但外人卻為伊斯坦布林所震撼,因為這座城市是“世界之都”,曾經見證了奧斯曼帝國千年的興衰。事實上,伊斯坦布林不僅是見證了千年帝國,也見證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伊斯坦布林原名為君士坦丁堡,在歷史書上多為這個名字,它之所以能見證歷史,是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伊斯坦布林面積5343平方公里,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為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伊斯坦布林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公元前658年,這裡還被稱為拜占庭,由希臘殖民者控制,是重要的貿易城市,直到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

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君士坦丁堡的規模漸漸壯大,也變得富裕起來。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兩部分,君士坦丁堡作為東羅馬帝國(拜佔廷帝國)首都,在公元4世紀中期到公元13世紀初期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不過這也意味著各方勢力都覬覦這塊肥肉,一直以來,君士坦丁堡都承擔著不斷的軍事進攻,君士坦丁堡有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屏障,這條狹窄的海峽將東南歐洲與亞洲分隔開來,但西面卻沒有完善的防禦措施。

伊斯坦布林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即便拜占庭帝國修起了防禦工事,期間成功抵禦遊牧族群阿瓦爾人、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俄羅斯人的進攻,但在1071年,塞爾柱底過的阿爾普-阿爾斯蘭在曼齊克特大敗拜占庭軍,俘獲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於是拜佔廷所屬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盡歸其手。

馬利剋死後,塞爾柱帝國四分五裂,此時一股新的勢力強勢取而代之,中亞突厥遊牧部落的奧斯曼人建立起了奧斯曼帝國,日漸興盛。

伊斯坦布林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奧斯曼君主巴耶塞特一世的前半生非常順利,締造國家,征服擴張,但最後停在了君士坦丁堡,最始終無法攻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8萬大軍進攻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鏖戰53天,切斷君士坦丁堡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將城牆炸燬,最終得以進城,滅掉了拜占庭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

此後,艾斯曼帝國依據君士坦丁堡,繼續向四周擴張,坐穩了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還一度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然盛極則衰,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威脅著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國家,當他們團結起來的時候,註定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奧斯曼帝國的貿易被阻礙,軍事技術落後,同時還發生了內亂,改革的而失敗,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大大減小,軍事實力也衰退了許多。

伊斯坦布林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先後與多個國家交戰都失敗後,奧斯曼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一開始取得不少勝利,但很快局勢惡化,奧斯曼帝國損失慘重,而國內還在發生分裂和獨立,最終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

凱末爾是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他執政後,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凱末爾改革”,使土耳其成為世俗國家,為土耳其的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土耳其國會念其功績,向凱末爾賜予“阿塔圖爾克”一姓,即“土耳其人之父”之意。

同時擁抱著歐、亞兩大洲,還是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這裡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所以伊斯坦布林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