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戚繼光:祈望“海波平”

在父親的安排下, 戚繼光離開家鄉, 到京城襲職。雖然父親的病讓他不免擔心, 但這畢竟是他第一次出遠門, 心情還是激動不已。

戚繼光揚鞭策馬, 直向京城方向奔去。一路湖光山色, 勝景古蹟, 有看不完的秀美景色。

可是戚繼光沒有停留, 要去京城辦事, 家裡還有病重的父親, 哪有工夫遊山玩水。戚繼光曉行夜宿, 一路風塵, 不久到了京城。

抗倭名將戚繼光:祈望“海波平”

京城可真大啊! 戚繼光很少出門, 從未見到這麼繁華的地方,不禁大聲讚歎。

街上人流不息, 店鋪不斷, 處處都有熱鬧的景象。紫禁城更是金碧輝煌, 氣勢宏偉, 有種說不出的皇家氣派。

戚繼光左顧右盼, 看得眼花繚亂, 他牽著馬, 打聽著向兵部走去。他想快點辦完事回家, 照看自己的父親。

但是官府辦事非常疲沓拖拉, 等他料理完襲職的公事, 已快歲末隆冬了。

戚繼光沒有過多停留, 辦完襲職手續, 就快馬加鞭, 向家中趕去。

離家越來越近, 一種不祥的氣氛籠罩著他。路上的熟人和他打招呼, 好像要說什麼, 又都嚥了回去, 只匆匆說幾句話, 便與他道別。這讓戚繼光心中充滿疑問。

“父親! 難道父親出事了?” 戚繼光飛快地趕回家。

大母一見他, 立刻哭出了聲, “孩子, 你父親故去了。”

戚繼光眼一黑, 頭一昏, 差點栽到地上。自己10 歲失去了生母, 難道17 歲時又失去親生父親嗎?

戚繼光萬萬沒有想到, 上次的分手, 卻成了永別, 父親當時叮囑的話, 竟成了遺言。

原來就在戚繼光去京城辦理襲職手續的日子裡, 在一個陰風呼號的夜晚, 戚景通黯然去世了。

這位愛子情深的老父親, 彌留之際還連呼繼光的名字, 表達了無限的希望無窮的愛。

抗倭名將戚繼光:祈望“海波平”

戚繼光真後悔自己沒有早回來幾天。

父親不顧年老, 親自教自己練劍; 父親誨人不倦, 一個字一個字地教自己學習; 父親嚴肅地教育自己, 要報效國家; 父親嚴厲地訓斥自己, 不要愛慕虛榮, 這許多往事一件件一樁樁地湧上心頭。

戚繼光追憶著父親往昔的教誨, 決心照著父親的要求為人處世,以實現老人家生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

戚繼光眼中含淚, 跪倒在父親靈前, 失聲大哭。他不能原諒自己沒為父親送終。儘管是父親叮囑他離家赴京城去辦襲職手續的。

戚繼光只能用誓言來告慰父親的九泉之靈, 決心遵照父親的遺言行事, 繼承父親的未竟之志。

抗倭名將戚繼光:祈望“海波平”

戚景通這位72 歲老人。戎馬一生, 建功立業, 為報效國家, 耗盡了心血。他有著高尚的情操, 做到了廉潔正直, 大公無私, 他沒給子孫置下什麼產業, 留下的只有祖傳的老屋一所, 自用的四川扇子一把和臥床一張。

但是, 戚景通給子孫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產, 他的廉潔自律、正直無私, 影響了戚繼光和他的弟弟戚繼美, 給他們作出了楷模, 這讓他們受益終生。

戚繼光在父親墳上哭著說: “繼光一定繼承您的遺志, 為國盡忠, 赴湯蹈火, 在所不辭!”

父親病逝後, 家庭生活的重擔便落在戚繼光的身上, 年老的大母和未成年的弟妹, 要靠他來撫養。

為了有人照顧家庭, 第二年冬天, 戚繼光便結婚了。他的妻子姓王, 也是將門的後代, 持家賢惠, 能和戚繼光同甘共苦。

抗倭名將戚繼光:祈望“海波平”

戚繼光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後, 便開始他的軍旅生涯。不過,當時山東比較平靜, 指揮僉事這一職務並不太忙。

戚繼光除了應辦的公務之外, 就是練兵、讀書。他希望趁年輕血氣方剛時, 幹出一番事業來。

戚繼光曾經在一篇文稿中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務必做好官, 敢於進取, 而其他利害勞頓, 皆不屑計也。

雖然只有17 歲的戚繼光擔任了登州衛指揮僉事, 但做了官的他仍然不忘刻苦學習。戚繼光年少時由於家貧, 請不起家庭教師, 便在梁價老先生開設的外塾學習。

戚繼光為官之後, 按當時政府的規定, 就不能再徒步走到外塾去上學了; 要到外塾讀書就必須準備車輛侍從, 這對於戚繼光的家庭來說, 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梁價被戚繼光當了官仍不忘學習的刻苦精神所感動, 自願到戚繼光家中教他讀書。

梁老先生是一位文章造詣很深、品德高尚的學者, 在他的悉心指教下, 戚繼光的文才武略更加精熟。

歷史上英賢人物的光輝業績, 深深地激勵著戚繼光, 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報國之心。

抗倭名將戚繼光:祈望“海波平”

於是, 戚繼光在自家堂前的柱子上刻寫了一副對聯: “功名雙鬢黑, 書劍一身輕”, 藉以抒發自己的壯志。

這副對聯表達了戚繼光要以自己的文才武略, 報效國家建立功名的愛國之心。

在一本兵書的空白處, 戚繼光寫了一首《韜鈐深處》:

小築慚高忱, 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 揮麈座談兵。

雲護牙籤滿, 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 但願海波平。

這一首五言律詩, 表達了戚繼光的抱負, 說明他對倭寇侵擾的擔憂。

關於倭寇, 戚景通在世的時候, 曾不止一次給戚繼光提到過。

當時明朝政治和經濟都出現了危機, 沿海防務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明太祖時設立的衛所, 每衛少則3000 多、多則五六千軍士。

到嘉靖時, 軍士兵額只有原先的五分之一, 其中還包括虛佔的名額和老弱病殘者。

這許多情況, 戚繼光雖然不能全部知道, 卻也大略明白。他對於朝廷腐敗的憂慮, 對於倭寇肆虐的憤恨, 對於百姓遭殃的同情,在他的詩中可見一斑。

戚繼光既然祈望“海波平”, 就決心要在保衛海疆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 明確地表達了青年戚繼光為自己所立定的保衛祖國海疆安全的愛國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