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成語:杵臼之交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杵臼之交

一天一個成語:杵臼之交

杵 臼 之 交

一天一個成語:杵臼之交

杵(chǔ):舂(chōng)米的木棒。

臼(jiù):石臼。

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

近義詞:君子之交、貧賤之交

反義詞:勢利之交、市道之交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吳祐傳》:“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譯文: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吳祐傳》:“公沙穆來到京師遊太學,沒有飯吃,於是換了衣服打工,為吳祐舂米。吳祐與他談話,大為驚異,就與他定交於舂米的地方。”

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字文義,北海膠東侯國(今平度市)人。

公沙穆幼年家貧,立志為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

由於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穿上粗布衣服,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後來,公沙穆學有所成,名聲也越來越大,終於被北海國舉為“孝廉”,開始進入了仕途。先任主事,再遷繒侯國相(“繒侯國”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當時的繒侯劉敞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胡作非為,在“國”內強佔良田,掠奪財貨,橫行不法,殘害百姓。公沙穆到任後,當眾歷數劉敞的種種不法行為,並當場把劉敞的幾名助紂為虐的門客和家人下獄問罪。最後再誠心勸諫劉敞改惡從善,“免致覆宗之禍”,終於迫使劉敞當場謝罪,而且還得“涕泣為謝,多從其所規”,在公沙穆的注視下做一個安安分分的好人。

此外公沙穆不但自己爭氣,教育後代也很成功,五個兒子都有名氣,時號“公沙五龍”。

舉例

雖然他們是不同階層的人,但是二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因為這個愛好,他們居然成了杵臼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