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秦漢時期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秦漢時期,是中國城市全面走向政治化的重要時期。由於封建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行政體制逐步完善,行政區劃的全面設立,使得幾乎所有城市都與國家行政體制緊密聯絡起來。城市的發展受到其行政地位的制約。所以,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發展史,必須首先研究行政區域的發展變遷。如果忽視了這個問題,就失去了中國古代城市學的‘’根‘’。秦漢時期,是石家莊市的滹沱河流域城市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尤其是兩漢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家政區體制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地區城垣密佈,郡國林立。

從區域性政治中心來看,秦韓統治的15年間,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是桓山郡城東垣(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一帶),管轄著北嶽恆山(今阜平縣東北的神仙山)以南,方圓五百里的區域,領有城垣十餘座。

西漢王朝增設元氏縣,作為恆山郡的治所,是這一地區唯一的政治中心。漢文帝劉恆即位後,為了避諱‘’恆字‘’,改北嶽恆山名常山,恆山郡改為常山郡。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常山郡的真定(漢高帝十一年平定陳叛亂後,改東垣為真定)等4縣置真定國。從此,在這一地區內,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治中心。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漢時期。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第一節秦朝的恆山郡及其城垣

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秦王贏政就廢除分封制,在其疆城內推行郡縣制。公元前222年,秦國率先滅掉趙國之後,開始在趙國故地推行郡縣制。對於這一時期的行政區劃,在傳統的舊地方誌中,大多依照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等書之說,稱‘’秦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河北中西部地區在秦代屬鉅鹿郡,‘’漢三年(前204年),……以鉅鹿郡北境置恆山郡。‘’但是,從清代乾嘉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開始,近200年來,有大批學者陸續考證認為,秦朝事實上決非僅設定了36郡,而是在全國先設立了46郡。其中不少學者認為,當時北嶽恆山以南的地區屬於恆山郡。並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折服的論據。比如《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記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趙王武臣‘’使李良略常(恆)山‘’。不久,秦將王離圍鉅鹿,‘’(陳)餘北收常(恆)山兵,得數萬人‘’。足以說明,在秦二世之前,必定已經設有恆山郡,且擁有恆山郡的兵卒數萬人。該傳又記載:次年,楚漢大軍破秦,乃‘’分趙,立張耳為常(恆)山王‘’。《史記?張丞相(蒼)列傳》則進一步明確記載:‘’漢王三年(前205),陳餘發南皮三縣兵,與齊兵共襲常(恆)山守‘’既然有恆山守(‘’守‘’,又稱‘’郡守‘’,乃秦漢時期一郡之長官),必然就有恆山郡,可見唐代李吉甫所謂‘’漢三年,分鉅鹿郡北境置恆山郡‘’之說,純屬主觀臆斷。

既然秦代已經設有恆山郡和恆山國,說明必然要有一座恆山郡城,也就是恆山郡的治所或恆山王張耳的王城。這座城垣無疑就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但是,對於這座恆山郡的政治中心,漢唐以來有關文獻中卻毫無記載,後世學者眾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秦代的恆山郡城應該在元氏(今元氏故城),也有的學者認為在東垣(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林劍鳴先生在《秦史稿》中採取兩說並存的辦法,未加考證。而秦史專家馬非白先生的《秦集史》和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地圖集》卻明確認定秦代恆山郡城在東垣。筆者認為,馬、譚兩位專家的論證甚有道理。按照《漢書?地理志》及後世史志的有關記載,東垣在秦代已經置有縣,且在秦滅趙之前,就是一代名城,而元氏在秦代尚未置縣,斷不可能成為一郡之城。所以妄稱‘’元氏為秦代恆山郡的治所‘’,是不能令人折服的。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除了作為恆山郡城的東垣城之外,見諸史籍的恆山郡所轄縣城大約有十餘座,其中九門(今藁城九門村)、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村北)、南行唐(今行唐)、井陘(今石家莊市井陘礦區天戶村)、靈壽(今靈壽縣故城村)、苦陘(今無極縣)、下曲陽(今晉州西故城村)、宋子(今趙縣宋城,一說屬於鉅鹿郡)等十座縣城,分佈在石家莊市境內。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第二節兩漢時期的郡國與城市

一、西漢初的郡國與城市體系

公元前202年,劉邦於垓下擊敗項羽,稱帝於長安,建國號‘’漢‘’,史稱西漢。鑑於各地城垣在秦末戰亂中損毀嚴重,所以劉邦立國之後的第二年(即前201年),冬十月,就詔令‘’天下縣邑(皇后、公主所食之地為邑)各築城‘’。

西漢王朝建國後的地方行政建置,一方面沿用秦代的郡縣制,另一方面分封王侯,設立諸多侯國,郡國並立。其地方行政為兩級管理制,郡、王國為一級行政區劃,縣、侯國為二級行政區劃。由於這種行政體制,決定了當時的城市也分為兩個等級:一級為郡國治所,是較大區域內郡國的政治中心;第二級就是縣城和侯國附郭,它們則是小區域內的政治中心。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漢高帝時,石家莊市這一地區大部分縣屬於恆山郡,郡城元氏(今元氏縣故城村)。北部的新市(今正定新城鋪)、毋極(今無極縣城西南新城村)及東部的深澤等縣屬於中山郡;而東南部的下曲陽(今晉州鎮西)、敬武(今趙縣東)、臨平(今晉州鎮東南部)、(今辛集市東北)等縣屬於鉅鹿郡。漢高帝八年(前199),以鉅鹿郡的宋子縣(今趙縣北緣宋城)封大將許應為宋子侯,食530戶,功比列侯;以恆山郡的平棘(今趙州鎮南)封大將林摯為侯。

由於強調城垣的建設,使得一些異姓諸侯勢力膨脹。漢高帝十年(前197)九月,代國相、陽夏侯陳自立為代王,掠取趙、代之地,佔據恆山郡的22座城垣叛亂,當時的趙相周昌上奏稱:‘’恆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二城。‘’可見當時恆山郡管轄二十五個縣城或侯國。次年,漢高帝親自率領大軍赴東垣,征伐陳部將,攻克東垣之後,改東垣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據考證,漢高帝時期的恆山郡二十五城如下表:

漢高帝時期恆山郡二十五城一覽表

序名稱屬性位置備註

1元氏郡城今元氏縣故城村南現存殘垣

2東垣縣城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後改真定

3石邑縣城鹿泉市南故邑村北存部分城垣

4桑中縣城鹿泉市馬山西

7肥壘縣城藁城市城子村尚存土崗

8房子縣城高邑縣古城村壓夯土殘垣

9下曲陽縣城晉州市鼓城村

10苦陘縣城無極縣東北14公里今定州邢邑

11蒲吾縣城黃壁莊水庫中已淹沒

12宜安縣城藁城市宜安村

13九門縣城藁城市九門村

14高縣縣城柏鄉縣固城店存部分殘垣

15封斯侯國趙縣封斯村城已不存

16井陘縣城井陘礦區天護村存部分遺址

17貰縣縣城辛集市大車城

18關縣縣城欒城縣北十里鋪

19藁城縣城今藁城縣南

20綿蔓縣城鹿泉市北故城已不存

21都鄉縣城平山縣西詳址失考

22平棘侯國趙縣固城

23樂陽縣城鹿泉市北新城一說在井陘

24靈壽縣城靈壽縣故城村無遺蹟

25上曲陽縣城曲陽縣曲陽鎮西今屬保定市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二、常山城的興衰

公元前179年,平定諸呂叛亂之後,代王劉恆即位,史稱漢文帝,為避‘’恆‘’字之諱,在改北嶽恆山為‘’常山‘’的同時,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西漢初的大諸侯分為若干小諸侯,以消弱其勢力。在河北中部,將趙國之地分封為趙、河間、廣川、中山、常山、清河等六國,分別領有數縣或20餘個縣,此後,又在王國中分封侯國,使諸侯的勢力相互牽制,進一步消弱諸侯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位於今元氏縣故城村南的元氏故城,是兩漢時期常山郡、常山國治所。現為河北省重點保護單位。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封皇子劉舜為常山王,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憲王劉舜薨,嗣王劉勃在服喪期間,不盡孝道,‘’私奸飲酒,博戲擊築,與女子載馳,環城過市,‘’並且欺負長兄,被罷黜王位,令其攜家遷居房陵(今湖北房縣),常山國隨之復為郡。

一年後,漢武帝念與常山憲王劉舜的兄弟之情,析常山郡的真定、綿曼、藁城、肥壘(今藁城城子村)四縣,封劉舜的另一個兒子劉平為真定王,食三萬戶。從此,在石家莊市這一區域,並列著常山郡和真定國兩個一級政區,並由此形成了兩個並列的中心城市——元氏城和真定城。由於史籍記載闕略,我們已很難詳考這兩座城市當年的規模和建築景觀,只能透過現存的遺蹟和考古資料分析當時的情況。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兩漢時期常山郡、常山國附郭——元氏城,初興於戰國,為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元之封邑。趙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築城郭。漢高帝三年(前204年)置縣,為恆山郡治所。後改常山郡、常山國,均治於經。三國魏時,常山郡治遷真定。隋末,縣治遷至槐水之陽,即今元氏城。該城於鹿武德二年(619年)為竇建德部將劉黑達所破,現東西南部城垣尚存,逶拖連亙、若斷若續,昔日雄姿依稀可辨。城呈正方形,圍4。4公里,東牆殘留最高處為3米,南牆6米,東門、南門遺址可尋。城牆坍塌後最寬處達23米,層層夯土,至今仍清晰可見。遺址內不斷髮現漢代陶器、瓦當、鬲足、豆頸等殘片。據村民稱還發現過不少青銅兵器、酒器等器物,1976年採集到漢代虎紋磚、幾何紋方磚、‘’常山長貴‘’瓦當、雲紋瓦、大型簡狀瓦等遺物多件。城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多散失民間。

與這座城市相關的是1991年5月在鹿泉市高莊磚場發現的常山王劉舜墓,該墓位於高莊村西海山嶺東麓,原墳丘高約30米。因燒磚取土,墳丘被逐步削平,墓冢上部也遭到嚴重破壞。1992年10月至1994的3月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7000餘件。發現漢代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等文物78件。透過這座常山王的墓葬,可以看出劉舜當年驕奢淫逸的生活。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該墓葬平面呈‘’中‘’字型,是一座典型的漢代大型土壙豎穴石槨墓。槨室早期經盜擾和焚燒,所餘器物完整者寥寥可數;四周迴廊未遭破壞,隨葬器物大多完好,其中銀盆、銅鼎、銅執爐、蘑菇形蓋紐銅壺、帶杵銅藥臼等器物,時代特徵明顯,製作工藝精美,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中有兩件銀盆外壁刻有‘’五官‘’字樣,三鳳鈕銅鼎蓋外刻有‘’食官鼎蓋一重九斤十兩廿九勺效見‘’‘’卅年五‘’銘文。獸面透雕執爐口沿外壁刻有‘’廿九年效見‘’五字。出土的兩種銅外壁刻有‘’常山二斗二斤十五兩‘’字樣。一件銅??腹外刻有‘’常山食官??容十鬥重鈞少斤‘’12字。這些重要的器物和銘文,說明了墓主的身份和地位。銀盆銘‘’五官‘’為漢代後宮女官,帝王侍妾。漢文帝始置時規定,從昭儀起分十四等,五官位於十二等,祿秩相當於三百名官。銅鼎、銅錘上的刻銘‘’食官‘’為漢代職官名,掌管帝王、后妃、太子膳食。

兩漢時期諸侯王國的官吏除太傅、丞相由中央派遣外,餘皆自置。五官、食官即由王國自行任免。按漢制,西漢早中期諸侯王均使用自己的紀年。器物銘文中的‘’廿九年‘’、‘’卅年‘’為常山國王紀手。依《漢書?諸侯王表》載:常山王在位29年以上者唯劉舜一人。由此可以確定該墓墓主是劉舜無疑。劉舜,漢景帝劉啟之子,武帝之弟,《史記》、《漢書》皆有傳。《史記?王宗世家》載:‘’舜最親,景帝少子。驕怠多淫,數犯禁,上常寬釋之。立三十二年卒,太子勃代立為王‘’。

劉舜作為西漢第一代常山王,其墓葬規模宏大,隨葬品奢華富麗。他的墓葬的發掘,對研究西漢時期喪葬禮儀和常山國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三、真定國的興衰與城市格局的調整

漢代真定國都城,位於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及其以東、以南。西起西古城村東,東至南高營村,北至滹沱河河灘,南至桃園村北。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面積近15平方公里。是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古城遺址中面積較大的一處,僅次於中山靈壽都城遺址,居第二位。1988年以前城垣輪廓清晰可見。後來,隨著市區的拓擴和村鎮企業的崛起,城垣遺址大都被夷為平地,僅存少量殘牆。但當地仍有‘’城角寺‘’、‘’城道溝‘’、‘’城坡口‘’、‘’西城坡‘’、‘’城疙瘩‘’等地名。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這座城市,原是戰國時期中山國重要城邑——東恆,秦置東垣縣,並置恆山郡於此,秦末曾封張耳為恆山王,都於此,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親率大軍平定叛亂,遂改名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於此置真定國,轄真定、肥累、綿蔓、藁城四縣。東漢初廢真定國,改屬常山郡(治所在今元氏故城)。三國魏時將常山郡治從元氏遷於真定。經兩晉時期擴建,成為河北中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垣規模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方圓數百里內的名城。東晉末、北魏初的公元398年,魏道武帝將常山郡遷治於安樂壘(今正定)。1963年在城址內挖排水溝時出土成批半兩錢範、泥碗、陶馬。在城址附近,陸續發現過戰國貨幣窯藏、漢代五銖錢範及鑄幣作坊遺址;在東古城村東的一處高地(村民稱為疙瘩)出土了大批漢晉時期大型建築的瓦當、回紋方磚、筒瓦、板瓦等構件,其中大型的回紋方磚,邊長58釐米,文飾細膩精美,無疑是當時貴族府第建築構件。南高營、北高營許多村民家中大都收藏有城址中出土的陶器、古錢幣。其中有的大型紅砂陶缸(大型盛酒器)及隔鬲、陶豆等成為村民盛糧食的器皿。由於缺少必要的保護,不少珍貴文物被作為廢金屬賣給廢品收購站,有的文物流散外地。現存於石家莊市博物館的東垣故城出土的6組半兩錢範就是從北京文物商店中收購回來的。透過現存遺址的規模和出土文物說明,這座城垣在漢代不僅有規模宏大的建築,而且還有鑄造貨幣、燒製陶器、打造鐵器的作坊。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另外,在石家莊市原長安體育場(今裕彤體育場)、豐收路北的雲盤山、郊區柳辛莊、尖嶺、塔冢先後發現多處真定國貴族墓葬遺址。其中雲盤山西漢貴族墓已經考古部門發掘,出土有銅縷玉衣殘片和部分銅器,並發現了一方印文為‘’長耳‘’的銅印,有學者認為是西漢初恆山王(後封趙王)張耳的墓葬,但也有的學者認為不是張耳之墓,而是西漢真定王的墓葬。

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封趙頃王之子劉說為樂陽侯,封劉廣漢為桑中侯,樂陽、桑中兩縣遂成為侯國。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西漢後期城邑簡表

隸屬中心城市縣城及侯國都邑備註

冀州刺史部恆山郡(常山郡)常山國的附郭元氏石邑縣城(今鹿泉南故邑)、桑中侯國(今鹿泉北新城)、靈壽縣城(今靈壽西北故城)、蒲吾縣城(今黃壁莊水庫之中)、九門縣城(今藁城九門)、井陘縣城(今礦區天護村)、房子縣城(今高邑縣西南古城)、封斯侯國(今趙縣西南封斯村)、關縣城(今欒城北十里鋪)、平棘侯國(今趙縣固城)、樂陽侯國(今井陘北部)、都鄉縣城(今平山西)、南行唐縣城(今行唐)漢文帝元年改恆山郡為常山郡,領18縣。其中的曲陽縣城(今曲陽縣城西)、平臺侯國(今柏鄉縣內)、中丘縣城(今內丘縣城西)、?z縣城(今柏鄉縣城北固城店)四座城邑在今石家莊市範圍之外。

冀州刺史部真定國都城真定(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真定縣城、綿蔓縣城(今鹿泉北故城村)、肥累縣城(今藁城西北故城)、藁城縣城(今藁城丘頭)東漢建武十三年廢綿蔓縣

中山國都城盧奴(今定州市區),領14縣、侯國新樂縣城(今正定新城鋪)、毋極縣城(今無極西南新城村)深澤縣城(今深澤縣城)中山國所屬三座縣城在今石家莊市轄區境內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信都國都城信都(今冀州)西梁侯國(今辛集西南東城村)領17縣,僅一座侯國附郭在境內

鉅鹿郡郡城鉅鹿(今平鄉縣西南),領21縣、侯國宋子縣城(今趙縣宋城村)、下曲陽縣城(今晉州西鼓城村)、貰縣(今辛集市西南大車城)、縣城(今辛集東北)、安定侯國(今辛集安古城)、敬武縣城(今趙縣東)樂信侯國(今辛集東南)、安鄉侯國(今晉州侯城村)鉅鹿郡所轄八座城垣在今石家莊市境內,其餘縣城及侯國附郭不在石家莊市境內。

四、東漢城市格局的變化

王莽篡漢以後,逐步廢除了一些西漢的王國、侯國,常山郡轄區內的樂陽、桑中等侯國被廢,其城邑也隨之廢毀。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漢更始帝劉玄時期,劉秀被封為大司馬,持節北渡黃河,巡狩河北,並與邯鄲王郎政權進行了一年多的艱苦征戰,河北中部的常山郡、真定國、中山國(今保定市南部和石家莊市北部)、鉅鹿郡(今石家莊市東部和邢臺市大部)乃是他活動的主要區域。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在真定,與西漢第六代真定王劉揚(常山憲王劉舜第七世孫)甥女郭聖通聯姻,擴充了自己的勢力,當年五月,攻克邯鄲,殺掉王郎。公元25年六月,劉秀成功地平定河北、並在?z(今柏鄉縣東北固城店)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漢光武帝。

東漢時期,基本沿襲了西漢的郡、國建置,但在河北中西部地區,由於某些郡國的省置廢合,城垣的數量也略有減少。建武二年(公元26年)真定王劉揚聽信巫士的妖言,一心想當皇帝,便與綿曼縣山區的叛軍預謀共同謀反,事洩,被漢將耿純誅殺。同年,劉秀看在皇后郭聖通的面子上,念劉揚謀反未成,又封劉揚之子劉得為真定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隨著郭聖通的逐漸失寵,乃貶真定王為真定侯,以原真定國屬縣歸常山郡,真定城隨成為一個侯國城邑,失去了四縣政治中心的地位,同時廢除綿曼縣。從此,元氏城再度成為這一地區內唯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劉秀在逐步廢除西漢一些貴族爵位的同時,分封自己的子孫親屬為諸侯王,重新設立若干王國、侯國。按《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東漢的諸侯‘’皇子封王,其郡為國‘’;‘’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食)亭‘’。也就是說列侯分為不同等級。

建國十七年(公元39年)廢郭聖通皇后,貶為中山太后,封王子輔(郭聖通所生小兒子)為中山王,並以常山郡歸中山國,使常山郡城元氏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六月,中山王輔徒封沛王,郭聖通貶為沛太后。常山郡復屬冀州刺史部。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皇子劉?為常山王。建初四年(公元79年),徒常山王劉?為淮陽王,常山復為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封淮陽王?之少子劉側為常山王,常山復為國。從此,常山國一直沿襲到東漢末年。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東漢時期城市概況簡表

隸屬中心城市縣城及侯國附郭備註

冀州刺史部常山國都城元氏,領13座城垣(一度屬中山國)元氏城、高邑城(今柏鄉縣城北固城店)、都鄉侯國(今平山縣城西)、房子縣城、平棘縣城、南行唐縣城、欒城、九門縣城(今藁城九門)、靈壽縣城、蒲吾縣城、井陘縣城、真定縣城。《後漢書?郡國志》載:共有戶口97500戶,631184口。其中上艾縣城在今平定縣境內。

鉅鹿郡城癭陶下曲陽縣城、縣縣城(今辛集東北)領15座縣城,僅兩座在境內

中山國都城盧奴毋級縣城、新樂縣城領13縣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五、東漢塢堡的興衰

東漢時期,除了隨行政區劃設定而形成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性質的城垣之外,從公元二世紀初開始,隨著北方少數民族對河北中西部地區的頻繁侵擾,東漢王朝開始築造一系列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城垣——塢堠。《後漢書?安帝紀》記載: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先零羌人攻河東(今山西東部),安帝詔常山、中山各郡國築塢堠616處,其中藁城之柏肆塢、井陘董卓壘(今娘子關)、趙縣千萬壘(今趙縣南一里)、新樂義臺塢(今伏羲臺)等塢堡,就應該初興於這一時期。這種築造塢堡、堠墩用於禦敵的工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晉十六國時期,就效仿了東漢時期的這種方式,在河北各地建造了數十座類似的塢堡。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由於年代久遠,漢晉時期的塢堠墩堡,大都在後世的戰爭和農耕中被毀,歷代史籍也很少記載這些塢堡的規模、建築形式及屯兵情況,這為我們研究漢晉時期的塢堡增加了不少困難。但值得慶幸的是,在現存在的一些漢代墓葬中保留的一系列壁畫、出土的陶樓模型等,為研究當時的塢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976年在無極縣南馳陽一座東漢墓出土的綠釉陶樓,是河北省境內出土的一系列陶樓中規模最大、造型最豪華、結構最複雜、裝飾最華麗的代表作。墓葬中明器的設計,來自於對現實社會實物的感悟,反過來,歷代明器,都是當時社會現實事物在喪葬領域的反映。我們今天可以從這座陶樓,推測出當年各地城垣中高大望樓建築的模式和各地塢堡中瞭望樓、箭樓的建築形式。

探尋石家莊歷史—秦漢時期的石家莊

1971年,在臨近石家莊市深澤縣的河北省平安縣逮家莊一座東漢墓中發現的城恆、莊園建築圖,不僅形象地說明了河北省各地出土的一系列東漢陶樓在當時城垣建築中的作用,而且有力地說明了當時的塢堠在戰爭中的防禦作用。

這幅‘’建築圖‘’,既有城垣內部的街道,又有豪華地主莊園的房舍,房屋櫛比,層層進深,在靠近圍牆的一處院落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的望樓,望樓中還放置著報警用的鼓。這充分說明,在東漢後期頻繁的戰爭中,塢堠和城垣建築中,望樓在觀察敵情和戰爭報警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