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在明朝文官之中,解縉稱得上是最得寵者之一。然而,由於他直言敢諫,剛正不阿,且善於陳述己見,鋒芒畢露,又不免得罪了許多重臣,乃至被誣告下獄,受盡牢獄之苦,最後被錦衣衛紀綱灌醉,埋在積雪中凍死,時年47歲。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其祖父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父親解開,謀略過人,頗有政治見解,朱元璋當政時曾召見他,與他討論元朝的得失並要加官於他,但解開堅辭未受。解縉自幼聰明智慧,很受家人喜歡。18歲時,在鄉試中考取了第一名,從此他更加發奮讀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取進士,被授予中書庶吉士。任官後,解縉經常在朱元璋左右,深受皇帝的厚愛。

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一天,皇帝在大庖西內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明史·列傳三十五》)。朱元璋問及當時施政的辦法,解縉當日就寫下“萬言書”和“太平十策”呈於皇上,其大意是:政令變動頻繁,人心就不易安定。刑法太繁雜,人民就不會認真去重視。從開國到現在將近20年了,沒有幾個不變的法令,沒有一天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曾聽說陛下發怒時,則大行誅殺甚至禍及九族,而沒有聽說陛下獎賞過有功勞的人及其鄉里。這樣就勢必要失去民心,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解縉還提出了用人之道、重農之道、社會風化以及減輕刑罰等十分重要的治國良策。朱元璋看過之後,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對他大加讚賞,連連稱讚解縉是一個奇才。

解縉過人的才智,高深的見解,遭到了兵部尚書沈滔的嫉妒,他向朱元璋誣告解縉目中無人,傲慢無禮, 驕橫自忌,朱元璋偏聽偏信,將解縉降為御史。韓國公李善長罪死後,解縉甚覺冤屈,代郎中王國用起草了一份上訴書,替李善長訟冤,訟書中說,李善長不遺餘力幫助陛下創立基業,可謂開國第一功臣,同時也是最富貴之人,他沒有理由圖謀不軌而幫助胡惟庸。然而,奏本上去,好似石沉大海,毫無音信。他還為同官夏長文起草文案彈劾都御史袁泰。但解縉哪裡明白,這些正是朱元璋有計劃的大屠殺。

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在明王朝初期,冤死者何止成千上萬。由於解縉敢於直言陳事,不避權貴,使不少重臣對他都敬而遠之,甚至有些人開始深深嫉恨他。朱元璋雖然瞭解解縉的才能,但因為解縉每每總是點到他的痛處,逐漸地也失去了對他的信賴。不久,朱元璋召見解縉的父親,並對他說:

“解縉,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進所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解縉免官家居以後,杜門潛心纂述,很少過問政事,尤其專注於歷史的研究。他認為《元史》不少地方有錯誤,於是開始修改《元史》,不久又寫成《宋書》,刪定《禮經》。

一晃8年過去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駕崩的訊息傳到江南,於是解縉風塵僕僕到京師, “冀一拜山茨,隕淚九土”。為此又有人中傷他違背詔旨(即歸家不足10年),而且母親死後來葬,父親又年邁,不應該離家進京。這樣解縉又被降為河州工吏。

明惠帝當政時,特別信任禮部侍郎董倫。解縉曾寫信與董倫討論政事,並認識到自己有些輕狂。又屢次上書陳述分封之害,分析其中的弊端。董倫很欽佩他的才能。建文元年(1399年),經董倫力薦,解縉得以重新回朝並任翰林侍詔。

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解縉又升至侍讀,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參與機務。不久,又進侍讀學士,奉命任總裁宮監修《太祖實錄》和《古今列女傳》。當時,皇帝曾經召見解縉等人並對他們說:我與你們七人朝夕相伴,非常敬重你們的學識和勤奮,所以彼此無猜。但是時間短這樣做容易,能保持始終就很難做到。所以希望我們能夠共勉,以求得長治久安。並賜每人一套五品服。後來又賞賜解縉等人金綺衣,與尚書穿的一樣。解縉等7人堅辭不受。皇帝又誠懇地對他們說:你們的工作很重要而且很機密,與我朝夕相處,其裨益不在尚書以下。不久,明成祖又臨奉天門,再對解縉等說:“王魏之風,世不多有,若使進者無所懼,聽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共勉之。”

解縉才學淵深,表裡洞達,正大無私,又不拘禮節,無所顧忌,在建儲問題上,這一風格又表現出來。當時,儲位未定,丘福贊漢王高煦功高,力推漢王。明成祖朱棣拿不定主意,於是又密問解縉,解縉應聲直言道:皇長子仁孝兩全,請陛下要拿定主意。成祖聽後沒有回答,解縉又著急地說:皇長子且不必論,陛下難道不考慮到您的孫子嗎?成祖的長孫,名叫瞻基,是長子高熾妃子張氏所生。分娩前夕,明成祖曾夢見太祖,授以大圭,上面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成祖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徵。孩子滿月之後,明成祖抱起來注視,看到孩子英氣滿面,甚為鍾愛。明成祖即位時,瞻基剛滿10歲。他聰明好學,智識過人,因此,明成祖總是讚不絕口。解縉察知此情已久,故提及長孫瞻基。明成祖果然為之所動。

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過了幾天,明成祖拿出一張虎彪圖,命朝臣為其配詩。彪為虎子,圖中一虎數彪,虎彪之間親暱倍至。解縉見圖,深解其意,於是揮筆題詩一首“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明成祖觀後甚喜,遂定高熾為太子, 定儲一事,解縉深深得罪了高煦。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再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此後5,6年,解縉受明成祖委託,主要致力於編撰《永樂大典》的工作。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段。

明成祖之所以組織人力編修《永樂大典》,是想透過它來籠絡當時的士大夫,併為他所用,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因此他對編寫這部類書非常重視。他曾對解縉說:天下古今的事情,分散記載於各書,好難檢視,應編寫一部像探囊取物那樣考索方便,一查即得的大類書。而且特別叮嚀要“毋厭浩繁”。第二年,解縉就把編成的書呈給朱棣,朱棣定名為《文獻大成》,但這本書過於簡略,不合朱棣的本意,於是又加派親信,增加編寫人員,命光祿寺供給早晚膳食,參加編寫的人前後返2000多人。由於解縉精心組織,編纂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到永樂五年(1407年), 全書編成,朱棣定名為《永樂大典》。此書共22937卷,裝成11095冊,約3億7千萬字,輯入了我國自上古到明初的各類書籍7,8千種,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

無不包括在內。只可惜這部百科全書在明朝200多年中,長期被“珍藏”,束之高閣,無人能問津,只有兩,三個皇帝讀過部分篇章,後來英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又兩次被帝國主義強盜劫掠焚燬,目前存於國內外的僅有300餘冊。

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永樂五年(1407年),明朝欲發兵征討安南,解縉力諫勸阻,但沒有奏效。後來明朝征服了安南,並設定了州縣。太子雖立,但卻數失帝意,而漢王高煦卻得寵備至,甚至超過太子,解縉深知高煦的為人,於是又進諫皇帝,說不宜過愛漢王。以免爭寵,朱棣大怒,說解縉“離間骨肉”,自此“恩禮寢衰”。當賞賜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時,唯獨沒有賜給解縉,並開始疏遠他。後來,丘福又與高煦合謀,誣告解縉洩露宮中的機密。於是解縉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的時候,禮部郎中李至剛又告發解縉有怨恨情緒,於是又加重處罰,改派他到交趾,命令他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報,正值成祖北征在外,解縉謁見皇太子之後便匆忙回去了。漢王又藉此理由,誣告解縉窺知成祖北上,私自與皇太子會面而去,明成祖為此震怒,於是逮捕解縉下錦衣衛獄。

解縉在獄中被嚴刑逼供,受盡各種酷刑,肢體己殘,奄奄一息。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帥紀綱奏囚犯名單,成祖見解縉名,乃曰:“解縉還在呀!”紀綱心領神會,當夜即將解縉灌醉,埋於積雪中凍死了。與解縉案有牽連的宗人府經歷高得賜、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弦、檢討蕭引等人,也被逮捕,均死於獄中。

解縉之冤:作為一代才子,為什麼最後被錦衣衛埋在積雪中凍死?

解縉冤死,世人皆知,但成祖在世無敢言者。成祖死後,仁宗即位,見到解縉上疏,皆忠臣直言,乃對大學士楊奇曰:“人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遂下詔。召回流放中的解縉妻、子及宗族;英宗時又歸還所沒收的解縉家產,憲宗時又恢復解縉的官位。陷害解縉的朱高煦以謀反被殺,被征服的越南,也很快反明而獨立,明朝所派官員撤回,兩者均如解縉所言。解縉之冤終於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