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吳國僅用了3萬人讓楚國幾乎亡國,而秦國為何要用60萬?

柏舉之戰吳國僅用了3萬人讓楚國幾乎亡國,而秦國為何要用60萬?

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算是一場很經典的整整了,吳國孫武以及伍子胥僅僅憑藉三萬吳軍,便在柏舉這個地方打敗了強大的楚軍,甚至到了最後楚國差點被打的亡國。

那麼我們把時間點有春秋末期轉到戰國末期,這個時候的秦國國力無比強大。在滅國之戰中,秦國對付楚國卻要出動傾國之兵,六十萬兵馬。要知道在攻打戰國末期最能夠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也沒有用到如此之多的兵馬。

那麼吳國與秦國在兩個時期同是攻打楚國,且秦國的國力要遠遠超過吳國,那麼為什麼兩國之間所出動的兵力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柏舉之戰吳國僅用了3萬人讓楚國幾乎亡國,而秦國為何要用60萬?

我們先來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吳國與秦國是處在兩段時期的國家,吳國處在春秋末期它與楚國的戰爭最主要的是在於誰能夠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而秦國處於戰國末期,它對楚國作戰的目的是為了征服楚國,在於滅掉楚國。

吳國與秦國作戰的目的不同,也就會導致這期間出現很多變故。

凡是戰爭其中必然帶有一定得政治目的,吳國在於爭霸,秦國在於滅國,戰爭目的不同,所以也就決定了戰爭的難度以及規模的不同。

春秋末期晉國與楚國兩個大國之間的爭霸也愈演愈烈,秦楚聯盟對抗晉國,而它的對面是晉吳聯盟制裁楚國。

柏舉之戰吳國僅用了3萬人讓楚國幾乎亡國,而秦國為何要用60萬?

晉國的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也迅速崛起。而此時的晉國與楚國兩個大國都在走下坡路,吳國在滅掉越國之後也就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在地理上來講,吳國與楚國之間的地緣衝突十分的激烈,“柏舉之戰”的目的就是吳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發動的一場戰役,從而保證自己的霸主的地位。

“柏舉之戰”吳國戰勝之後,在吳國內部也是產生了分歧的,有些人認為應該佔領楚國當前所丟失的土地;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應當另立新君。有這兩點可以看出吳國並沒有要滅掉楚國的打算,其實在當時吳國也僅僅只有重創楚國的能力,卻沒有滅楚的實力。吳國高層看得還是很開的。

柏舉之戰吳國僅用了3萬人讓楚國幾乎亡國,而秦國為何要用60萬?

戰國末期秦國的自身的實力是不容置疑的,在攻打楚國之前就已經滅掉了三晉,秦國此時的戰爭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

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這樣一來這兩段戰爭比起來顯然是秦國所要面臨的難度係數要大,此時的秦軍不僅要將楚國給佔據了,而且還要分兵將攻佔的城市駐守住。

再加之先前的三晉地區同樣需要駐兵,需要糧草,不僅如此由於秦國是要佔領楚國,那麼就會引起楚國老百姓以及楚國權貴們最為有力的抵抗,再加上楚國正規軍的抵抗秦軍是挺難的。

在戰爭過後還要防止被佔領地區的倒戈,還有就是楚國的疆域不像三晉地區那麼小,所需要的兵力自然也就很多了。

柏舉之戰吳國僅用了3萬人讓楚國幾乎亡國,而秦國為何要用60萬?

“柏舉之戰”吳國的軍隊雖然打的楚國幾乎滅亡,但是實際上與戰國末期秦國滅楚國的差距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秦國之所以要用如此多的兵力,並非全部要投入作戰,最主要的是戰後鞏固秦政權在當地的建立,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滅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