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朝之漢元帝劉奭的渭陵

漢王朝之漢元帝劉奭的渭陵

在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鎮新莊村東南方向,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西漢帝陵,今天這座陵墓的封土頂部已經塌陷不復當年的華彩。這一座帝陵的主人曾被父親預言將會斷送漢家江山社稷,他究竟遇到了怎樣難解的癥結,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座帝陵附近竟找不到任何陵邑存在過的痕跡。漢高祖劉邦煞費苦心經營的陵邑制度,為什麼在一百多年後卻被廢止了呢?

漢王朝之漢元帝劉奭的渭陵

公元前四十九年,漢宣帝劉詢駕崩,西漢王朝迎來第八位皇帝劉奭。早在做太子時劉奭便傾心於儒教,如今他終於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劉奭看來大漢王朝再儒政的教化下,必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然而誰會想到,隨著漢宣帝一同遠去的竟然是屬於整個西漢王朝的黃金時代。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宣帝少年時期流落民間與許平君結為夫妻生下劉奭,八歲時劉奭被冊立為太子與雄才大略的父親不同,劉奭酷愛儒家經典,他曾向父親進言建議多用儒生卻遭到斥責。漢宣帝對太子說,漢朝的制度本就是霸道與王道並用,怎可只用儒教庸俗的儒生不明時事,又怎能委以重任。對太子憂心忡忡的漢宣帝,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亂我家者太子也。霸王道雜之代表了自漢武帝以來的西漢基本國策,霸道就是用法家手段匡正國家、約束臣民,而王道則是以儒家理念推行德政、教化天下。在武、昭、宣三朝的近百年時間裡,以霸道為主、王道為輔的政策行之有效,塑造了漢武盛世和昭宣中興兩段黃金時代。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六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在歷史上武帝時期並沒有真正提出獨尊儒術,但儒學的地位確實得到了提高。至宣帝朝儒家思想已經成為霸道的有效補充和輔助力量。

可見漢宣帝看重的是那些胸懷天下,心繫國家的真正大儒。於是指定名儒蕭望之和周堪擔任太子的老師,蕭望之與周堪主要為劉奭教授經學,經學原本是闡釋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漢武帝之後逐漸特指研究儒學經典的學問。因此劉奭的經學修為在整個漢代帝王中首屈一指。然而漢宣帝擔心劉奭過於痴迷儒學,將來執政有失偏頗,便在臨終前指定了三位輔政大臣。除了蕭望之和周堪,還有一位樂陵侯史高。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深受宣帝信任。手握決策大權,可以平衡儒生勢力。然而,蕭望之和周堪很快引進經學家劉向以及儒生出身的仕中金敞共參朝政,史高漸漸被劉奭所疏遠。

漢王朝之漢元帝劉奭的渭陵

渭陵是漢朝第一個廢制陵邑的帝陵,這與踐行儒政有何關係,渭陵是漢元帝劉奭與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園陵區面積約四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陵原有四座建築遺址6處,叢葬坑26座,陪葬墓80餘座。漢元帝陵園位於渭陵陵園西南部,呈正方形,邊長415米,覆鬥形封土位於陵園正中地邊長168米,頂邊長40米,高約29米,墓葬行製為四出墓道的亞字形。其中東墓道最長,勘探長度26米,寬7至17米,深15至26米。在帝陵陵園內發現從葬坑8座均分佈於墓道與門闕中軸線兩側,其中封土東側北側各有兩座,封土南側三座西側一座。從葬坑為豎穴坑道形式,坑長5至71米,大多寬約5米,距地表深約15米。坑體深3至7米,坑內包含物為板灰、紅燒土、木炭、漆皮等。公元前四十年,繼位八年的劉奭籌建寢陵,同時釋出了一道詔令,大意是說根據儒家經典《詩經》的精神遷移人口充實陵邑的制度使東部地區需耗費用,百姓破土離家非長久之計。因此渭陵不設陵邑,以便天下臣民安土樂業。

漢王朝之漢元帝劉奭的渭陵

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韓邪單于表示願意與漢朝修好,取漢女為閼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劉奭也想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但讓誰出嫁呢?一位名叫王嬙的宮女挺身而出,做出了歷史性的選擇。王嬙字昭君南郡秭歸人,擁有落雁的美貌,但未受封誥所以地位卑微,入宮數年都未能在御前侍奉。民間傳說,西漢宮廷選秀時,要將待選女子繪製成圖供皇帝御覽,為使自己的肖像更加美麗,佳麗們都會賄賂畫師。王昭君為人秉正不屑於此,於是被畫師毛延壽草草繪製,故而沒有受到皇帝的青睞。其實西漢並無這樣的制度,真相可能很簡單王昭君入宮時,劉奭已經年過四十,後宮佳麗本就眾多,新進的美人無暇顧及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就在漢庭上下,苦於沒有公主和親的煩惱之時,王昭君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王昭君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主動請行遠嫁匈奴,這一抉擇讓歷史記住了這名柔弱女子,也讓世人見證了華夏女性的風采。成就了一段膾炙人口的典故,昭君出塞之後,漢匈友好更為鞏固。

漢王朝之漢元帝劉奭的渭陵

其實劉奭真正信任的並非儒生,而是宦官。他的邏輯很簡單宦官在外,沒有自己的家族,在內被士大夫唾棄無法結黨營私,只能忠心耿耿的服務皇帝。因此,劉奭表面上對儒臣恭敬有加,實際上卻將權力交給了一弘恭和石顯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啟了漢代宦官擅政的先河。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儒生被利祿所吸引,他們研習經書僅是為了貪圖祿位,尸位素餐。由於劉奭一味強調已經取士,甚至一些書呆子也被選進政府機構大行其道。這種局面對國家和社會影響惡劣。而此時的劉奭將權力交給宦官集團,過起了悠閒的生活,在西漢諸帝中劉奭,可能是最具文藝色彩的,據說他寫的一首好篆書,彈琴鼓瑟、辨音協律等技藝也令人歎為觀止。西漢朝廷陰盛陽衰更致命的是,劉奭的一次選擇甚至間接的造成了西漢王朝的滅亡。

事情要從劉奭還在做太子時說起,劉奭最喜愛的司馬良娣病逝對他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擊,良娣是古時候對太子妾室的稱號,司馬良娣臨死之前哽噎著對劉奭說,自己是被得不到太子寵愛的姬妾詛咒致死。劉奭對司馬良娣的話十分篤信,將所有的妻妾都拒之門外。為了使兒子重新振作,漢宣帝讓皇后挑選五位宮女,給太子送去以歡娛太子之心,劉奭哪有心思挑選美女將手隨意一揮說道,這個大概還算可以吧。五名宮女中,有一位名叫王政君的姑娘,距離太子最近皇后大喜,將王政君送入太子宮中。第二年王政君生下了嫡皇孫,漢宣帝為其取名為劉驁,驁是一種千里馬,可見老皇帝對皇孫寄予厚望,這位劉驁就是後來的漢成帝。

劉奭即位後,王政君成為皇后,其家族迅速飛騰,不久王室外戚將會出現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親手結束西漢二百一十年的統治,他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這位日後權傾天下改朝換代的人不僅顛覆了劉漢皇室,在渭陵陵園中,竟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劉奭的生命力也在年復一年的走向下坡,公元前三十三年劉奭在未央宮駕崩,終年僅四十二歲,諡號孝元皇帝葬於渭陵。史學家往往用柔仁好儒形容劉奭,他不僅改變了西漢的政治面貌,更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面貌。正式從他開始,儒家學說成為了每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方法的核心理念。然而歷史往往令人唏噓不已,劉奭既沒有吞天土地的豪邁之氣,也缺乏強悍有效的政治手段。他過於篤信儒家政治理念,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失去了平衡。再加上他親小人而遠賢臣,最終導致霸權旁落,為國家埋下了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