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在青年群體中銷售火熱 警惕“吃壞了自己”

關注我們

保健品在青年群體中銷售火熱 警惕“吃壞了自己”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80後、90後群體工作、生活壓力大,對養生格外注重的青年不在少數,“啤酒配魚油”的“朋克養生”情況普遍存在。記者調查瞭解到,保健品在青年群體中銷售火熱,但其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與糖果無異。專家建議嚴格保健品行業監管,加強健康知識科普,警惕年輕人“吃壞了自己”。

年輕人透過使用保健品預防疾病發生

“朋克養生”是年輕人對自己一邊高強度工作、熬夜,一邊花重金買保健品行為的戲稱。多名消費者告訴記者,“朋克養生”已成當代青年群體的生活常態。記者整理各大電商平臺和專業諮詢機構的資料報告看到,保健品消費者年齡分佈中85後、95後人群佔比達55%,45歲以下的中青年佔比超八成。

小張是一名90後攝影師,原本對保健品沒興趣的她不久前在逛展會時購買了某品牌魚油和葉黃素護眼片,她告訴記者:“身邊很多朋友都在用,銷售人員說他自己也在吃護眼片,很有效,我常感覺眼睛乾澀,買來試試唄。”

在海南剛參加工作3年的小李受脫髮和失眠困擾,是多款保健品的忠實使用者。“因為工作壓力大,我每個月都要花一兩千元買護肝、防脫髮產品還有褪黑素,不少直播間多少人搶著買,說明功效應該不錯吧。”

除了“打工人”,不少在校學生也是保健品的使用者。在河北師範大學讀研的小任說,自己本來對保健品將信將疑,但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在購買,不少大牌明星也在帶貨,自己也就慢慢“入圈”了。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河北師範大學輔導員李凱旋等人認為,當代青年熱衷購買保健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因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越來越多年輕人出現健康問題,身體呈現亞健康狀態,他們希望透過使用保健品來預防疾病發生。

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商行業飛速發展,保健品購買渠道增多,市場吸引力增強。一些網紅主播和明星“帶火”保健品市場,如在社交與經驗分享平臺小紅書上,有超過12萬篇與“功能食品”相關的筆記。

部分產品包裝新穎,口味零食化,極能抓住“朋克養生”年輕人的眼球。如某網紅品牌主推餐前阻斷咀嚼糖果、膠原蛋白肽維C夾心軟糖、生薑男士提振軟糖等產品,這些產品包裝與宣傳概念新穎,和傳統意義上的“保健品”不同,潮流色彩濃厚。

保健品市場良莠不齊盲目服用存隱患

在青年群體市場的帶動下,保健品市場迎來井噴。艾媒諮詢資料顯示,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近五年來一直保持穩步增長。2019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達2227億元,同比增長18。5%,預計2021年有望達3307億元。

天眼查資料顯示,我國已有299。8萬家經營範圍包含“保健食品”的企業。2020年,全國範圍內保健食品相關企業新增註冊73。2萬家,年度註冊增速接近40%。

但記者調研發現,行業井噴之下,保健品市場亂象叢生。“保健品”概念不清,部分“保健品”實為食品。哈爾濱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營銷人員孫世偉表示,業內一些銷售人員會刻意模糊“保健品”這一概念,只介紹所謂的產品功效,故意將普通食品當保健品銷售,消費者難以分辨真假。如不少所謂的助眠軟糖、維生素軟糖產品執行的都是GB17399《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糖果》,但相關產品都在宣傳其具有助眠、補充維生素等保健功效,存在誤導消費者之嫌。

部分保健品效果存疑,涉嫌虛假宣傳。“誇大產品效果在行業內部是普遍現象。”採訪過程中,孫世偉坦言,一般銷售人員會片面強調產品功效,並擴大範圍,力爭說得越全越好。例如某款護肝片產品,其基本功效是加強肝臟排毒功能,卻在宣傳時加上了清除體內毒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改善消化系統功能、緩解脹氣等作用。

一些消費者盲目服用保健品易產生依賴,加重身體和經濟負擔。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胡琴表示,保健品雖不等同於藥物,但盲目服用也可能有“適得其反”的效果,一些保健品還鼓勵消費者長期服用。曾有消費者透過海外代購買來緩解便秘的日本保健品,包裝上只有日文,有人一天服用10粒。產生抗藥性後還自行服用更多劑量來緩解症狀,不僅加重肝臟代謝負擔,也加重了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多位醫生表示,普通的便秘透過正規治療一般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不少年輕消費者已經意識到自己被保健品“收割”。開啟某品牌助眠軟糖電商詳情頁,有消費者向已購買者提問“真的有用嗎”,不少回覆表示“妥妥的智商稅”“就是個糖果”。

加強保健品監管引導年輕人理性養生

針對保健品行業出現的種種問題,業內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法律硬約束,在銷售環節按照相關規定嚴格區分保健品與普通食品,同時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普通食品不得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相關規定,嚴厲打擊模糊宣傳,誇大宣傳的行為。

另一方面,要硬化相關平臺責任。相關平臺是銷售行為的主要責任方之一,而相關平臺長期默許模糊宣傳等行為,建議嚴格對平臺的監管,督促其規範相關品牌的銷售行為。

此外,應加大健康知識科普力度,引導年輕人理性養生。胡琴等醫學專家建議,透過體檢報告解讀等方式,加強對年輕人的專業指導,讓其瞭解自身健康狀況,明確自己是否需要保健品、如何服用保健品。還可透過權威醫學公眾號、醫院相關平臺等渠道加大健康保健知識的社會宣傳力度,對沖相關資本的故意引導與宣傳,並鼓勵年輕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