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粵語的起源

粵語,又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

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群中廣泛使用。

中華文化之:粵語的起源

粵 語 的 起 源 :

“粵”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 。

在先秦古籍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

這裡包括:

“吳越”(蘇南、浙北一帶)、

“揚越”(長江中下游、江淮之間)、

“閩越”(福建一帶)、

“南越”(南嶺以南)等。

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並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古代嶺南稱為“南越”,“南越”的“越”通“粵”,古番禺(今廣州)為南越文化中心,即粵文化中心,也稱廣府文化中心。

直至民國時期

,“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在地域詞意思層面上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而在文化層面上僅指“廣府”。

中華文化之:粵語的起源

粵 語 的 兩 種 說 法 ;

分別來自北方中原的雅語和來自楚國的楚語等說法。

一雅語說:

粵語是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

雅言最初是周朝的官方用語,儒學從其誕生之時起,就以雅言為載體。孔子用雅言來講學,並強調“詩書執禮”都要用雅言。

秦統一嶺南以後,從中原遷來50萬人,移民帶來的雅言成為粵語最早的源頭。

二楚語說:

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認為“粵語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李新魁《廣東的方言》)

中華文化之:粵語的起源

歷 史 的 演 變:

漢代至唐宋,中原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

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今北京地區),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語言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語言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

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遷徙嶺南[6]。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18世紀到20世紀(即清初到民國初)出現一本叫《分韻撮要》的記錄粵語的韻書。

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

中華文化之:粵語的起源

今天粵語的語音面貌表現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象。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粵語是南方方言裡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現代白話文取代舊式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建國後,國家規範官話普通話口音作為全國通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