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從城山渡,到小溪鎮,再到三江口,這曾是許多人印象中寧波這座古老的港城自春秋戰國至今2000多年來一路走過的軌跡。

但這一觀點,特別是

宋代時的小溪鎮(今海曙區鄞江鎮一帶)早年曾經作過寧波諸多州、縣治所的觀點,正受到越來越強有力的挑戰

近日,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院長王結華研究員在全國核心期刊《東南文化》(2021年第4期)上刊發了《關於寧波古代城市發展中的“小溪”問題》一文。在這篇其集數十年考古研究和數十種史料解析成果、堪稱“小溪”問題研究集大成者的專門論文中,

作者從早期文獻、考古發現、地理環境三個層面入手,明確否定了小溪曾經作過州、縣級治所這一數百年來的流行說法。

這是王結華及其研究團隊多年來針對“小溪”問題這一寧波港城發展史上的歷史懸案持續發聲的最新努力。

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新唐書》對明州的表述。

“早期文獻並不支援‘小溪說’。”王結華介紹,小溪作過州、縣治所的說法,主要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是句章遷治說。

這種說法認為,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左右,東晉大將劉裕因與孫恩農民軍鏖戰,將句章縣治由城山渡(今江北區慈城鎮王家壩村一帶)遷到了小溪鎮,其後於隋代開皇九年至唐代武德四年(公元589-621年)合併句章、鄞、鄮、餘姚四縣設立的句章治也在這裡;

第二是唐代武德四年至八年(公元621-625年)短暫設立的鄞州治、武德八年至開元二十六年(公元625-738年)重新設立的鄮縣治,以及開元二十六年至長慶元年(公元738-821年)的明州治和長慶元年至後梁開平三年(公元821-909年)的明州附廓鄮縣治(附廓意即明州、鄮縣同城),也都在小溪鎮。

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寶慶四明志》

南宋著名文人、大名鼎鼎的《三字經》作者王應麟,是前一種說法的始作俑者。元代《延祐四明志》裡記載了王應麟對句章的考辯。在那篇廖廖數語的考辯中,王應麟經過一番“腦筋急轉彎”後得出結論:“古句章城在小溪鎮。”從此這一說法代代相傳,濫觴至今。

而後一種說法,據王結華考證,是遲至明清之際才出現的。

“這兩種說法,都經不起認真推敲,早已有人質疑。”王結華在仔細梳理有關文獻記載後如是認定。

先談王應麟的說法。

王結華髮現,王應麟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在其數十年前,由當時的明州知州張津纂修的《乾道四明圖經》。在這本成書於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現存最早寧波方誌中,纂者語焉不詳地寫到,“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二是當時的鄞縣設有“句章鄉”,且其離當時的鄞縣治(今三江口一帶)差不多也是六十里左右,更重要的是,“小溪鎮就在句章鄉境內”。

但王結華同樣發現,對“古句章城在小溪鎮”說法的質疑,無論是在王應麟之前、還是之後,相關記載可謂比比皆是。比如,成書僅較《乾道四明圖經》略晚,但內容更翔實、論證更充分的《寶慶四明志》就明確表示反對,“鄉名句章,特以其地素隸句章縣,故爾”。王結華統計了一下,儘管王應麟的說法支持者不少,但也有許多的史料記載其實並不認同,至於現代研究者中,反對的就更多了。

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元和郡縣誌》對明州的表述。

關於後一種說法,就更值得懷疑了。

“這一說法既未見方誌作者經實地考察提供的確鑿證據,亦未見於更早的史料,自然更加難以令人信服。”王結華表示。

據王結華及其研究團隊考證,隋唐之際的寧波州、縣治所,地點幾乎沒啥大的變化:隋代開皇九年並設的句章治和唐代武德四年改設的鄞州治、武德八年再改的鄮縣治、開元二十六年設立的明州治及其附廓鄮縣治,“一脈相承,根本不在如今的鄞江,而是在今天的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文獻記載中的明州、鄮縣易治事件,也是在三江口一帶發生,並不存在費時費力的長距離移城之舉。”王結華告訴甬派記者。

“這也不能怪古人沒水平!”王結華深有感觸,歷史的考證本身就是一件極為繁瑣而且困難重重的工作。

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通典》關於明州的表述。

王結華介紹,自隋至唐初,寧波轄地內的行政區劃調整頻繁,但其治所時人或未作記錄或語焉不詳,導致後世志書作者難以確認;加上部分治所棄置時間久遠且地表跡象蕪廢,也讓後世志書作者或已無法實地考證或根本未作實地考證,“得出錯誤的結論,也可以理解。但若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梳理分析,還是不難在南宋以前的文獻中,比如唐代的《通典》、後晉的《舊唐書》和北宋的《新唐書》等等,找到關於以上幾處治所真正地點的蛛絲馬跡。特別是在

唐代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任過明州長史的唐代名相李吉甫撰寫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可信度更高,學界也公認

。可惜,這些早期文獻的記載,後世的部分方誌作者或者沒能真正理解,或者是有意無意忽略甚至直接無視了。”

而另一深層次的原因,是前人對“鄞江”的理解有誤。

“鄞江”何以被認為曾是明州初治所在?

因為史料上有明確記載——比如,北宋王溥撰寫的《唐會要》記載:“長慶元年三月,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鄰鄞江,城池卑隘,今請移州於鄮縣置,其舊城近南高處置縣。’從之。”在同一時代人樂史撰寫的《太平寰宇記》中,也有相似記載。

王應麟,錯了!鄞江“小溪治所說”再遭質疑!

鄞江沿岸。

“因為這些記載都明確提到明州‘北鄰鄞江’,後世方誌遂多據此認為明州初治於此,至唐代長慶元年也就是公元821年時,才遷至今寧波城區鼓樓之地。”王結華介紹,出現這一錯誤認知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些方誌作者“沒有準確把握‘鄞江’這一水系名稱及其指向在不同時期的變化。”王結華在論文中如是認為。

他結合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研究發現,古時之“鄞江”並非等同於今日之“鄞江”,有時指的是今天的奉化江,有時指的是今天的甬江,有時指的又是今天的餘姚江,有時乾脆就是整個三江口水系的統稱,“所以,不能簡單地以今天的鄞江來套用歷史上的鄞江,否則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

嚴謹而詳實的文獻考證,讓王結華認定,“無論是句章縣治、鄞州州治,還是鄮縣縣治、明州初治,應該都是在今之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而與部分後世方誌所謂的‘小溪’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

編輯:竺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