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與西方對名將的要求不同,中國人眼裡的真正名將,往往要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以多勝少或以強敗弱”靠實力平推,只是屬於正常水平,並不值得炫耀。在中國數千年的戰爭史上,湧現出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決定秦朝命運的鉅鹿之戰就是其中之一,這場戰爭也是項羽得意之戰、成名之戰。

鉅鹿之戰中,秦軍王離與章邯共計30萬,項羽只有數萬兵馬,其餘“叛軍”幾乎都是作壁上觀。項羽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全殲王離軍,逼降章邯軍,這樣的勝利古今罕見,傳統解釋是項羽勇武,且戰術水平高,故而打敗了30萬秦軍,但實際上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關鍵原因。

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王離與章邯的軍隊情況

章邯兵馬數量比較明確,大約是20萬人,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輔以一些秦軍精銳,但總體與六國叛軍一樣,都屬於烏合之眾。

與章邯不同,王離兵馬數量一直是個謎,有30萬、20萬、10萬三種,但綜合各種資訊以及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應該有10萬兵馬。秦始皇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之後,這支邊防軍由王離執掌,但在秦末亂世中“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而《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兩份材料驗證可見,皆復去的戍邊者是20萬,真正秦軍是10萬,因此王離兵力大概是10餘萬。

從兩人軍隊數量上看,似乎章邯率領的才是主力,但考慮到王離率領的邊防軍,因此論實際戰鬥力,可能王離才是主力。

不過,儘管王離是秦朝名將,率領的是精銳,章邯之前只是一個文官,但胡亥還是讓章邯節制王離,《史記》中有“令王離、涉間圍鉅鹿”。一個“令”字,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係的資訊。

需要注意的是,兩人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係,但決非“平行”關係,章邯地位應該高於王離。

一個驟然升官、軍中地位還高於王離的章邯,能否被沙場宿將王離接受?

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王離與章邯的鉅鹿攻略

根據史書記載,鉅鹿被圍之後,趙軍向各處盟軍求援,楚軍統帥宋義曾在安陽停留46天,項羽怒而殺之,隨後項羽領兵救援鉅鹿,可見秦軍圍困鉅鹿時間很久,至少在二個月以上。因此,30萬秦軍有足夠時間消滅趙國殘兵敗將,而實際上直到項羽到來時,鉅鹿都沒能被數十萬秦軍攻破。這就難免讓人費解,無論是王離還是章邯都手握重兵,又是當時名將,為何對區區一個鉅鹿束手無策?

《張耳陳餘列傳》記載:“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鉅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

也就是說,王離先圍鉅鹿,隨後章邯到達與陳餘對峙,並負責王離的後勤,聚集在鉅鹿的秦軍大約有30萬。以30萬的秦軍攻打趙國殘餘,章邯卻沒能攻打下來,不顯得詭異嗎?

鉅鹿城雖然不大,但古代攻城戰一向有難度,王離圍攻鉅鹿城卻沒能攻下,也是正常現象,畢竟王離只有10餘萬兵力。

但章邯手握20萬大軍,與數萬人的陳餘對峙,甚至“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因此章邯完全可以分出大部分兵馬參與攻打鉅鹿,為何沒有?是王離拒絕了,還是章邯不願意?

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項羽如何打贏鉅鹿之戰

整個鉅鹿之戰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項羽圍攻並俘虜王離,第二部分是項羽與章邯對峙,以及章邯向項羽投降。章邯與王離雖然沒有直接相連,中間隔了一段距離,但畢竟相距不遠,史記中說“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因此章邯至少有10多萬兵馬可以隨時支援王離,那麼項羽為何能夠擊敗10萬大軍並俘虜王離呢?

根據史記記載,項羽渡過黃河之後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首先攻擊的是保護甬道的秦軍,然後兵圍王離,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面對友軍被圍,章邯派兵救援,但九次救援都被項羽打退。這時出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章邯不顧王離退回鉅鹿南棘原了,《張耳陳餘列傳》記載:“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之後,王離部隊後勤不濟而被全殲,其中王離被俘,秦將蘇角被殺,秦將涉間舉火自焚。

在這一過程中,其他“叛軍”的態度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作壁上觀,一種是章邯引兵解後,“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即殲滅王離軍是項羽與諸侯共同的戰果。

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這一段記載至少有三處存疑:一是項羽兵力數萬,如何圍困10萬王離軍時,還能南拒20萬章邯軍?二是項羽坑殺20萬章邯軍,說明章邯兵力沒有什麼損失,可見項羽與章邯的九場戰鬥規模不大,章邯只是小敗而已,仍擁有20萬大軍,那麼他為何會不顧王離死活的退兵,導致後者全軍覆沒?三是如果章邯懼怕項羽等叛軍,為何不立即退兵遠遁,而只是退回到了鉅鹿南棘原營地?

因此,項羽之所以贏得鉅鹿之戰,除了他的勇武,與先攻甬道、斷絕王離後勤、分割王離與章邯聯絡的戰術正確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章邯主動退兵,壓根就沒有出什麼力氣。

其實,如果章邯全力以赴,即便項羽勇武,但畢竟楚軍人數較少,而其他叛軍不敢又與秦軍作戰,那麼秦軍即便贏不了,也基本可以肯定不至於輸的這麼慘,甚至未嘗沒有打平或反敗為勝的機會。

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王離與章邯的真實關係

從鉅鹿之戰中章邯的動向來看,王離與章邯的關係應該不太好,乃至是矛盾重重,所以才棄王離於不顧。那麼,章邯與王離到底如何,又為何形成這樣的關係?

王離父親是王賁,祖父是王翦,他參加過秦滅六國之戰,在秦始皇時代擔任蒙恬副手,也攻打過匈奴,位居高位深得始皇信任,可以歸類為傳統勳貴派。章邯本為少府,這個職位主要是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相當於胡亥管家,陳勝派周文率領幾十萬大軍攻打關中,胡亥驚慌不已束手無策,與群臣商議如何退敵時,章邯建議武裝刑徒出擊叛軍,之後胡亥任命章邯為這支部隊的統帥。隨後,章邯打了幾次勝仗,至少在鉅鹿之戰時,章邯對王離用“令”字顯示出他的地位已經高於王離。

毋庸置疑,以王離邊防大將、早是列候的身份與數十年從軍的資歷來看,很難對爬到他頭上、對他指手畫腳的章邯有什麼好感。

更為重要的是,胡亥上臺後,聯合趙高血洗了無數勳貴,包括王離的上司蒙恬,就在秦軍兵圍鉅鹿前一個月,胡亥與趙高又掀起了一次大清洗,丞相李斯被殺,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獄中自殺,秦國內部可以說矛盾重重,非常激烈。

在這種派系爭鬥激化的情況下,王離更不太可能對胡亥親手提拔的章邯有什麼好感。

因此,王離平時可能對章邯多有不遜,而章邯也將王離視為眼中釘。於是在鉅鹿之戰中,章邯見死不救,導致王離軍被全殲。而章邯之所以沒有從鉅鹿撤軍,可能是一箭雙鵰之計,既剪除王離,又認為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打敗項羽等而獨佔軍功。

鉅鹿之戰新解:30萬秦軍全部覆滅,原因在於章邯見死不救?

可惜的是,章邯是胡亥一手提拔的,趙高又怎麼可能放心,於是胡亥責問章邯為何退兵時,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去向胡亥請示,結果被趙高排斥,在宮外滯留了三天沒能見到胡亥,之後司馬欣逃回,並對章邯說“趙高如今獨攬大權。打勝,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我們更免不了一死”,兩難之下章邯向項羽投降,最終導致二十萬秦軍被殺。

對於章邯此人,古今文人評價很高,可以濃縮為“邯不敗,秦不亡”,但實際上這個評價不太客觀,鉅鹿之戰中章邯不能相忍為國,沒有積極救援王離,導致了精銳的邊防軍——王離軍的覆滅,只剩下一支章邯軍又如何能保衛秦國?當章邯“引兵解”,棄王離於不顧時,已經註定了秦國命運。

古往今來,人們習慣貶王離、贊章邯,但從鉅鹿之戰來看,或許王離更值得稱讚,章邯反而應該被批評。更何況,章邯有著投降項羽、以及導致二十萬秦軍被殺的巨大汙點,這樣一個叛國叛民之輩,如何能與王離相比?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