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古鎮新貌

魯屯古鎮歷史悠久、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豐富,積澱著厚重的明清軍屯文化色彩,經明清時期而繁榮昌盛,留下了“牌坊文化”。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這座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韻之地。

走進魯屯古鎮,我們穿街走巷,感受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那些具有年代感的文物遺蹟,似乎都在講述著這裡的繁華和歷史。說起魯屯古鎮文化,就不得不說最具代表性的明清“軍屯文化”。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古城牆遺址

說起魯屯的軍屯文化,就要追溯到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討雲南梁王獲勝後便屯兵於此,安居立寨,圖中這面城牆就是當初軍屯建造的,它屬於南面城牆,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只留下了一角,但它卻是600多年來軍屯文化演變至今的一個見證。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我聽老一輩人說,以前這四大城門,是為了防止土匪來搶,就修建了這四大城門,分為南門、北門、西門、東門。”魯屯古鎮居民夏啟剛說道。

魯屯軍屯文化的建築觀念,把防衛放在首要位置,古城牆環圍整個魯屯古城,形成一個封閉的城,城內被當地人俗稱“屯裡頭”,為了適應軍事防禦,“屯裡頭”採用“T”字格建築模式,條條巷道相互聯通,七彎八拐,第一次來魯屯的人最容易陷入死衚衕。

隨著時代的變遷,明朝時期的建築已留存不多,但魯屯的巷道仍然延續著軍屯時期的佈局,走進古鎮的第一感覺,就是這裡的巷道錯綜複雜,據說是為了應付戰事時,讓士兵們快速反應,形成易守難攻的局面,古鎮裡充斥著大大小小這樣的巷道。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這些巷道都沒有變過,都是這些路,都是這種路形,僅僅只是鋪了這些石板路。”魯屯古鎮居民夏啟剛說。

因軍隊駐紮人員大多為中原人士,經過逐年的演變,在魯屯民宅上還依稀可以看出江南民居的影子,沒有青磚,人們就用當地特有的石頭砌牆,青瓦蓋頂。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巷道

魯屯“軍屯文化”值得一提的當屬魯屯圍鼓舞,它是明代軍屯生活的真實寫照,最初僅在軍隊中使用,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成為一種表演形式。至今魯屯依然保留著表演圍鼓舞的習俗,魯屯鎮魯屯社群村民冉龍才就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圍鼓舞代表性傳承人,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重點了解圍鼓舞的文化內涵。

圍鼓舞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圍鼓舞代表性傳承人 冉龍才:由來就是在明朝軍隊裡產生,閒時用於取樂、驅邪,平時豺狼虎豹經常來干擾軍隊,就用圍鼓敲響來趕走它們,戰時就用於進軍擊鼓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之後軍隊圍鼓就流傳於民間,經過民間藝人指點,形成了圍鼓舞。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圍鼓、圍鼓,就是圍著鼓點來表演,用大鼓來指揮,氣勢節奏都很好,打起來有種精神感,粗狂豪邁的感覺,在明朝時期有戰事時,衝鋒陷陣的時候用鼓點來指揮,進軍時要用快長錘(快節奏),收兵的時候用慢長錘(慢節奏)。軍隊中圍鼓樂器有大鼓、大鑼、馬鑼、大鈸,它是配套的,這是小鼓,這五樣都是軍隊中產生的,後來產生了蝴蝶(一種樂器),形成了圍鼓舞。

義龍|探尋魯屯古鎮的前世今生之“軍屯文化”

圍鼓舞已滲入到古鎮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還影響著現在人們的生活,凡紅白喜事、祝壽、廟會、祈福、慶功、納財都經常演出。

軍屯制把江南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思想觀念帶到了魯屯,那時的魯屯商賈雲集、車水馬龍、商貿發達,四川和雲南等都有商人云集於此。因此,明清時期的魯屯,曾一度是興義和安龍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

編輯:雪兒

稽核:歡樂頌

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