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前言:

著名作家張愛玲曾提出她的人生有三大恨:

“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

,看來不光是普通讀者,哪怕是張愛玲這樣的大家一樣對《紅樓夢》極為痴迷。更為神奇的是《紅樓夢》不但沒有寫完,連作者是誰都一直撲朔迷離。主流紅學家認為是一個叫“曹雪芹”的人寫了這本奇書,又說書中描繪的生活是以清代江寧織造府為藍本。

近些年來有研究者指出《紅樓夢》大機率講的是明末清初那一段血淚史,而且只有明朝皇室或是宗室子弟才能寫得出來。其中有一個流派,認為作者是明代宗室延寧王朱由槤。朱由槤是益定王朱由木的弟弟,益端王朱祐檳的五世孫。書中提到賈元春福氣好,因為是正月初一日的生日,同時又提到“太祖太爺”生日也在正月。巧的很,益端王朱祐檳作為益王家族的“太祖太爺”,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正月初四日。

那麼這位益端王朱祐檳究竟是何許人也?由他傳下的益王府有沒有資格作為大觀園的原型呢?筆者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位益王殿下的生平趣事。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紅樓夢》榮國府

益王家族:大明江西三大藩王之一

朱祐檳,生於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正月初四日,明憲宗朱見深第六子,生母德妃張氏。眾所周知,明憲宗的一生所愛是那個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初十日,58歲的萬貴妃撒手人寰,41歲的皇帝精神一下子垮了。

到了當年五月份,自知身體已經難以好轉,憲宗決定為自己的兒子們做些事情。於是包括朱祐檳在內的五位皇子,由父皇安排統一舉行了冠禮。兩個月後,五位已經成年的皇子又被一起冊封為親王。其中憲宗第四子朱祐杬為興王,第五子朱祐棆為岐王,第六子朱祐檳為益王,第七子朱祐楎為衡王,第八子朱祐橒為雍王。

在冊文之中,朱見深誇獎9歲的兒子

“資質清淳,氣宇軒豁”

,同時又對其提出“謹思慎行”的要求。一個多月之後,朱見深駕崩,這些話是他在臨終之前對兒子的最後囑託。父皇駕崩後,益王的兄長,先帝第三子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即明孝宗。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二月,五位親王出閣讀書。弘治四年六月,翰林院檢討胡承和丘文瀚被任命為益王府左右長史。當年九月,孝宗下旨在江西建昌修建益王府,為弟弟之國做準備。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萬貴妃劇照

就藩風波

雖然父皇駕崩之前對自己有諄諄教導,但朱祐檳顯然是沒當一回事。孝宗在選拔了益王府左右長史、審理正副和紀善等主要官員後,剩餘職位讓吏部挑選學行端正之人出任。既然是自己的王府屬官,益王認為自己也有發言權,因此推薦了冠帶醫士張錡等兩人出任王府良醫正副,也得到了孝宗的許可。

但是吏部跳出來質疑,認為朱祐檳此時年僅13歲,根本不可能會知道張錡的名字,這一定是有人暗中鑽營。明代太醫院的領導是正五品的院使,副職是正六品的院判。而院使和院判領導御醫、吏目、大使、副使等醫官,這些人都是有品級的。而在這撥人之下,是無品級的醫士,還細分為食糧醫士、冠帶醫士、支雜職俸醫士和支品級俸醫士四個由低到高的等級。

由此可見冠帶醫士基本處於太醫院食物鏈的最底端,這幫人託門路去王府上班,顯然比耗在太醫院價效比要高很多。但是被吏部這麼一攪和,張錡等人王府良醫的美夢就此破滅。

吏部言王尚幼衝,安知二醫之名?非二醫營求於王之左右,何以得此?謂勿用,以息奔兢之風。上從之,命太醫院別選授良醫正副。今後太醫院用人只照舊例行,不許夤緣奏請。—《明孝宗實錄卷五十二》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太醫院

到了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三月,建昌益王府已經竣工,朱祐檳準備動身離京前往封國。這時候吏科給事中胡易跳出來,要求派御史兩員監督益王之國。先說明一下,吏科屬於通政司,並不歸吏部管轄。所謂的給事中雖然只有正九品,但是上懟皇帝,下噴大臣,區區一個親王,還不放在他們心上。

胡易指出此前岐王之國河南衛輝府之時,其隨行軍舍夾帶私鹽,沿途勒索。本次益王之國,為了避免前弊,所以才需要御史監督。當然這個要求太過離譜,被孝宗給駁回了。

禮部覆奏,上命御史不必遣。就委護送太監及本府長史承奉嚴加禁治,不許仍前作弊。—《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三》

朱祐檳的孝心

八月十二日,益王前往天壽山,向父皇憲宗朱見深茂陵、祖父英宗朱祁鎮裕陵、曾祖父宣宗朱瞻基景陵、高祖父仁宗朱高熾獻陵和天祖父太宗朱棣長陵行辭禮。八月二十四日,朱祐檳到皇宮內奉先殿行辭禮。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是大明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當天回府之後,文武百官前往京城益王府向朱祐檳行辭禮。八月二十五日,益王陛辭,孝宗親御奉天門送行。此一去,兄弟此生不復相見。

朱祐檳的生母德妃張氏,此時仍然在世。這也是一位高產母親,為憲宗生了益王、衡王和汝王朱祐梈三個兒子。從明宣宗宣德朝開始,除了極端特例,親王之國之後,一般再也沒有回京的可能性。益王在告別母妃之前,為自己的舅舅張俊請了一個錦衣衛正千戶的官職。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明憲宗茂陵

張俊是憲宗時代的傳升官,即由皇帝特批的官員,一般都被認為是冗員。孝宗登基後裁革了一批這樣的官員,當時張俊就從千戶降為百戶。這次益王藉著之國的由頭向皇兄請命,孝宗還是給了弟弟一個面子。

丙午,覆命錦衣衛帶俸百戶張俊為正千戶。俊,益王母之兄也。嘗傳升正千戶,後以裁革降百戶。至是王將之國,為之請,故有是命。—《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

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七月初十日,德妃張氏去世,享年50歲,賜諡曰莊懿。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益王向當朝皇帝武宗朱厚照提出每年從王府派出官員到金山口為母妃掃墓。武宗“十動然拒”,表示叔父孝心可嘉,可是朝廷每年自有官員負責祭祀,還請益王放心。而在張俊去世之後,朱祐檳還為表弟張昇求了一個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的差使,這份孝心也算是難得了。

丙戌,升憲廟德妃侄張昇為錦衣衛指揮使世襲,從益王請也。—《明世宗實錄卷四十九》

與上清宮的淵源

明代在江西有三大藩王,分別是封國在南昌的寧王家族,封國在饒州(今鄱陽縣)的淮王家族以及建昌的益王家族。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龍虎山上清宮發生火災,正一嗣教真人張彥頨向朝廷請求照例重建。結果工部提出當時正在進行寧王府和益王府的修理工程,既沒有人力也沒有物力來重修上清宮。

這事一拖就是三年,轉眼已經到了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寧王府和益王府的修理工程仍然沒有結束。急得張真人“累以請”,可惜一直沒人搭理他。武宗也很火大,雖說王府規模宏大,可修幾年修不完,是不是有人在裡面貪汙?給我查。

得旨寧、益二府修蓋年久不完,其究所司誤事者以聞。上清宮如前旨差官蓋造。—《明武宗實錄卷三十七》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龍虎山天師府

大禮議:無奈捲入的益王府

在歷史上明代宗室的名聲一向都不太好,這些人既不能出將為相,又不能考取功名,連離開封國都有諸多限制。名為天潢貴胄,實和圈養無異。偏偏老祖宗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又對後世子孫十分寬容,地方官也沒有管教他們的權力。因此有明一代,宗室作奸犯科,與民爭利者不計其數。但是凡事都有例外,益王朱祐檳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賢王,連《明史》也對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性儉約,巾服浣至再,日一素食。好書史,愛民重士,無所侵擾。—《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駕崩,身後無嗣,大明王朝迎來了一次巨大的皇位危機。究竟由誰來繼位,才最具有合法性和正統性呢?

當武宗還在世的時候,就時常有官員請皇帝仿效當年的宋仁宗,養一個宗室子弟在宮中作為繼承人。比如就在本年正月間,監察御史鄭本公就請皇帝選宗室之子為東宮太子,但是武宗並未理會。

壬戌,監察御史鄭本公言:“昔漢唐中葉,國統數絕。倉卒之際,援立昏弱以為己利,卒貽國家無窮之禍,此後世之永監也。陛下春秋鼎盛,前星之耀將來可待。但今災異迭興,宗藩屢叛。正以儲位未定,萌覬覦之心。中外臣民,鹹懷憂畏。伏望陛下以宗廟社稷為重,密與執政大臣慎選宗室親而賢者正位東宮,以系天下之心。” 不報。—《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

那麼如果要過繼一個嗣子,該立誰呢?武宗是孝宗獨子,親侄子顯然是沒指望了,但是堂侄卻也不是沒有。朱載增,生於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是崇仁王朱厚炫嫡長子。朱厚炫則是益王朱祐檳嫡次子,換句話說朱載增就是武宗血緣最近的堂侄。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明武宗畫像

《皇明祖訓》的秘密

武宗堅持不養一個宗室子弟在宮中,除了對自己的身體極度自信之外,是否還別有隱情呢?其實是有的。當年太祖皇帝開國之後,曾經組織編寫了一個《皇明祖訓》,作為“萬世所垂”的家法。朱元璋自信他已經把後代所有可能性都考慮完整,所以特意強調《皇明祖訓》“一字不可改易”。那麼皇帝絕嗣的情況,他老人家有沒有想到呢?當然有想到,而且做了明確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皇明祖訓·法律》

我們來解讀一下。所謂的“朝廷無皇子”,不過是皇帝絕嗣的委婉說法。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朱元璋指出“必兄終弟及”。這裡一個“必”字,其實就排除了“過繼”。不然直接給皇帝過繼一個兒子就行了,還搞什麼“兄終弟及”呢?而且老朱對所謂“兄終弟及”的順序也有規定,即按照先嫡後庶的原則。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很簡單,就是絕對的排他性。我們來試想一下,如果皇帝絕嗣可以過繼,那麼誰來選這個嗣子?是皇帝本人還是權臣?這個嗣子的出身有什麼要求,誰來定義?這一切都是未知數。而“兄終弟及”就很簡單,就像現在大英帝國的王位繼承順序一樣非常固定,一個一個往上排就行。

回到武宗本身,如果要搞過繼,那現階段就只有益王的孫子朱載增這一個人選。可是如果沒有朱載增呢?那就意味著憲宗的後代之中,沒有人可以被選為武宗嗣子,只能從武宗的曾祖父英宗的其他後代中選擇。放著憲宗還有那麼多在世的兒子,選英宗的其他後代做皇帝,能服眾麼?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楊廷和劇照

我們在嘲笑朱元璋沒有文化的時候,不妨捫心自問到底是誰才是真正想的長遠。武宗在遺詔中以“倫序當立”的理由,召興王世子朱厚熜來京繼位,同時特別點明其身份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

什麼意思?憲宗的所有兒子中,長子為萬貴妃所生,未賜名而早夭。次子悼恭皇太子朱祐極3歲早夭。第三子即孝宗朱祐樘,第四子為興獻王朱祐杬。武宗自知祖訓嚴令不得過繼,自己又無兄弟,而祖父憲宗又沒有嫡子,因此倫序該由皇第四子興王一脈繼位。朱祐杬雖已去世,但其嫡次子朱厚熜尚在,自然應由其登基為帝。

大禮議之爭

對於武宗的安排,他的老師、內閣首輔楊廷和顯然不以為然。朱厚照在世時緊抓軍權,根本不把文官們放在眼裡,楊廷和等人早就受夠了這樣的屈辱。根據路邊社的訊息,連皇帝本人之死,都和文官們脫不了干係。武宗駕崩之後,楊廷和等人大搞反攻倒算,將忠於武宗的文臣武將或殺或貶。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想立一個聽話且沒有威脅的皇帝,而興獻王的獨子朱厚熜不巧成為了這個靶子。

上文說過,朱厚熜繼位是天經地義,可是楊廷和他們偏偏要搞事情。當朱厚熜從封國安陸抵達良鄉準備進京的時候,楊廷和讓禮部按皇太子即位的禮儀安排興世子登基,即所謂的“以憲宗皇帝之孫,紹孝宗皇帝之統”。內閣首輔告訴皇帝,你只有認孝宗為爹,才能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即位。同時把崇仁王朱厚炫過繼為興獻王的兒子,襲封興王以主祀事。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明世宗劇照

這真是滑稽,如果朱厚熜可以認孝宗為爹,為何朱載增不能認武宗為爹呢?現在明明是武宗絕嗣,就不給他過繼一個兒子。明明孝宗傳位給武宗,未曾絕嗣,偏要給他過繼一個兒子。明明興獻王有兒子,卻只能從老爹變叔父。明明崇仁王有老爹,偏要給他換一個。一番折騰下來,只是為了讓少年天子朱厚熜知道,誰才是這個帝國的真正主人。對於楊廷和等人只顧私利,不顧大義名分的行為,進士張璁在《大禮或問》中進行了無情地諷刺:

問者又曰:“子必以我皇上不當考孝宗,豈以興獻王不可無後也?” 議者以我皇上考孝宗,而又以益王子崇仁王考興獻王,是或一道乎?臣答曰“父子之恩天性也,不可絕也不可強為也。以我皇上考孝宗,而又以崇仁王考興獻王,是強為父子也。使孝宗不得子武宗,又使興獻王不得子皇上,是絕人父子也。夫古之為禮者,將使有後之人無後矣而可乎?” —《明世宗實錄卷八》

皇帝和大臣鬥得不亦樂乎,最為尷尬的是益王家族。特別是崇仁王朱厚炫,時不時就被大臣們拎出來戳皇帝的肺管子。比如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為了興獻帝家廟享祀能否用八佾樂舞(指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舞蹈規格),朝臣們吵得不可開交,結果又有人提出應該讓崇仁王襲封興王,一了百了。甚至到了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時候還有人提這茬,想想都替朱厚炫捏把汗。

益端王身後事

好在由於明代宗藩制度的約束,益王一脈既然家族中出不了皇帝,自然也就翻不起什麼浪花。因此嘉靖皇帝沒有將朱祐檳這位六叔(按實際倫序應為四叔),朱厚炫這位堂兄,朱載增這位堂侄視作特別威脅,甚至對於益王家族還稱得上頗為照顧。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益王朱祐檳去世,享年61歲,賜諡曰“端”。據其壙志所載,朱祐檳去世之時共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六個孫子、四個孫女以及兩個曾孫。稱得上是福祿壽考,子孫滿堂。

建昌益王府

事實上最早分封於建昌府的並非益王,而是仁宗朱高熾第六子荊王朱瞻堈。荊王於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就藩,只待了不到17年就於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遷居蘄州。而朱祐檳的益王府,是在原荊王府的基礎上擴建而來的。

南城縣,現隸屬於撫州市,位於江西省東部、撫州市中部。明朝建立後,改元建昌路為建昌府,南城縣為其府治所在地。因此益王封國雖然是建昌府,但王府實質上在南城縣。其規模東至今大頭嶺,西接人民廣場,南至馬欄口,北至福音堂,佔地數十萬平方米。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明代王府

王府正南入口處有“十柱坊”,十柱牌坊,結構奇特。石柱上部雲盤龍,縷空雕刻,工藝精細,坊上橫額“屏藩帝室”四個大字。十柱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可惜在那不可描述的年代中被全部破壞殆盡。

十柱坊之北有一座大水池,上有三座石橋。順橋北上為並列的三條通道,道路南低北高,凸顯了王府高高在上的壓迫感。路旁原有“至此下馬”巨碑和許多石龜碑座,抗戰期間散佚。不過你以為走過這段路就能進王府了嗎?太天真了。距十柱坊數百米處,還有第二座石牌坊(坊址在今縣糧食局直屬庫內,綠石基礎仍可見)。牌坊為五門六柱,柱上部亦為縷空雕刻的祥雲盤龍,坊上橫額正反兩面均有題字。之前過了十柱坊以後怎麼走,過了這座牌坊再重新走一遍,然後才能接近王府。

北京皇宮相仿,益王府內也有三大殿,分別為承運殿、圓殿和存心殿。今承運殿遺址在實驗小學“逸夫樓”附近,圓殿遺址在實小原教學大樓處,存心殿遺址在教學大樓後面不遠處的宿舍區附近。

圓殿正前方有“朝階”,朝階的中央有雕刻盤龍的大石塊,兩側才是上墀的階梯。殿的兩廂周圍有三宮、宗廟、書院、倉庫、遊擊署、守備署,以及沐浴、更衣、進膳場所,合計房屋八百餘間。明朝滅亡後,益王府被改作文廟,抗戰中被日寇摧毀。

益端王墓園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八月二十五日,益端王朱祐檳被葬於“南城縣金華山之原”,即今南城洪門鎮外源村對面金華山,墓前有紅石文吏武將,獅、馬望柱,漢白玉碑各一對,遺蹟可見。

陵寢坐北朝南,墓地坐落在呈“交椅”形狀的山窩裡,左右青山分別代表著左青龍,右白虎,後枕著的高山則象徵著親王寶座,中間的小山包是其陵寢。

由於朱祐檳本人的簡樸作風,墓中出土的文物並不算很多。比較值得介紹的是一對雙蝶對梅鑲寶石鎏金銀扣,長8釐米、寬3。5釐米,花蕊、花瓣和蝶身、蝶翅分別鑲嵌大小紅、藍寶石。

益端王朱祐檳:封國江西的一代賢王,被迫捲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雙蝶對梅鑲寶石鎏金銀扣

結語:

朱佑檳去世後,其嫡長子朱厚燁先以益世子的身份管理府事,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十二月襲封益王。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五月,益王朱厚燁去世,享年59歲,賜諡曰“莊”。益莊王無嗣,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十月由其弟崇仁王朱厚炫“兄終弟及”襲封益王。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閏八月,益王朱厚炫,享年78歲,賜諡曰“恭”。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益世孫朱翊鈏襲封益王。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奇怪,益恭王嫡長子、當年的皇儲有力爭奪者朱載增哪裡去了?他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被封為崇仁長子,但卻於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不幸去世,享年31歲。朱翊鈏襲封后,追封其父為益王,諡曰“昭”。

自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朱佑檳封藩建昌起,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末代益王朱慈炱止的149年間,在南城一共世襲了七代八位益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軍南下,弘光帝朱由崧兵敗被俘。江西群臣於建昌府擁立朱慈炱為監國,率軍抵抗清軍。失敗之後退入福建,最後於次年在廣東去世。

益端王有一代賢王的美譽,益莊王“性樸素”。益恭王“自奉益儉”,還曾經為了減輕朝廷負擔,主動提出每年削減兩千石的歲祿。如果當年沒有興王世子,該由誰登基?按《祖訓》應該是益端王朱佑檳。大明在他的手中,會不會比在嘉靖皇帝手中更好呢?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