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作者艾老師 傣族那些事兒

傣泰民族是自稱從‘傣Dai’逐漸過渡到‘泰Thai’的族群;先後被漢文史籍記作‘哀牢夷’、‘撣蠻’、‘南詔蠻/茫蠻’、‘僰人/白衣蠻’、‘白人/金齒白夷’、‘僰夷/百夷/白夷’、‘擺夷’、‘僰族/泰族/撣族’、‘傣族/泰族/老族/撣族/阿薩姆族’等多種稱呼。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位於瀾滄江東岸支流黑惠江上游地區的海門口文明遺址(公元前3300~公元前500年)就是傣泰先民創造的上古文明;傣泰先民與東土漢國接觸見於史書時,所建立的‘勐嘗’政權已延綿數百年;此後又建立‘勐嗒咣’、‘勐卯’、‘勐舍龍’、‘勐嗒哩’、‘勐邦’、‘勐泐’、‘勐頓順罕’、‘勐卯龍’、‘勐邦牙’、‘勐實皆’、‘勐阿瓦’、‘勐阮’、‘勐素可泰’、‘勐覽嘗’、‘勐素攀’、‘勐佬’、‘勐償’、‘勐巴色’、‘勐吞’、‘勐恭帖’、‘勐老’等數十個政權,至今仍有‘勐恭帖’和‘勐老’在延續……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一、勐

(約公元前425年~公元77年)

‘勐嘗’,傣語‘嘗’意為‘象’,‘勐嘗’就是‘象之地、象之國’。東土西漢《史記》等史籍譯稱‘乘象國’;東土東漢《哀牢傳》、東晉《華陽國志》、南朝宋《後漢書》等史籍譯稱‘哀牢國’。

公元前5世紀之前,‘勐嘗’只是瀾滄江西岸(今保山盆地)小邦;公元前5世紀,‘勐嘗’逐漸發展成雲南高原西部諸邦之首;公元前425年左右,雲南高原西部諸邦以‘勐嘗’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諸邦合稱‘勐嘗’、君主稱‘詔龍’(大王);‘勐嘗’的勢力高峰時東起洱海東岸山脈-紅河西岸山脈、西至伊洛瓦底江西岸支流孟拱河源頭及梅扎河源頭一線、北抵吐蕃高原南麓、南達湄公河與塞河交匯一帶。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前109年,東土漢國滅雲南高原東部的滇國後,持續出兵驅趕金沙江流域地區氐羌系遊牧部落,導致氐羌系遊牧部落流入‘勐嘗’東部諸邦;漢國為打擊遊牧部落,其勢力不斷向西推進,進入‘勐嘗’東部諸邦建立軍事據點(縣)。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去世後,被漢滅國的滇人(滇國)、濮人(夜郎國)以及被漢持續打擊的氐羌系遊牧部落接連反漢;漢國勢力向東收縮、氐羌系遊牧部落隨之東移,‘勐嘗’東部諸邦得到恢復。

公元8年,王莽篡取漢國、建立新國後,多次出兵攻打雲南高原中東部地區拒不歸降的濮人、滇人及氐羌系遊牧部落,很多濮人、滇人及氐羌系牧民流入‘勐嘗’東部諸邦。

公元36年,漢光武帝劉秀掃平新國滅亡後的割據勢力,出兵攻打其西南有所抬頭的濮人、滇人及氐羌系遊牧部落,戰火再次殃及‘勐嘗’;公元42年,漢國把濮人、滇人及氐羌系遊牧部落中的反對勢力追到‘勐嘗’都城附近擊殺;‘勐嘗’諸邦開始對漢國產生恐懼,隨後把都城遷到怒江以西的‘勐閩’(今雲南騰衝縣)。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47年,漢國軍隊撤走後,留守舊都‘允嘗’(象城)的王子扈慄、率軍攻打叛傣歸漢的附塞夷(今雲南西雙版納);因惡劣天氣導致兵敗,但扈慄卻認為是上天在助漢國。公元51年,扈慄派人聯絡漢越巂郡(今四川涼山)太守鄭鴻,要求歸附漢國;漢國給予扈慄極厚的待遇,還從東土派各種工匠、技人來幫助賢慄發展社會生產。

公元69年,遷居‘勐閩’的‘詔龍’柳貌、看到其子扈慄歸漢後,享受著比以前更好的待遇,便率77個屬邦也歸附漢國,漢國取其都城‘允嘗’之近音譯名‘永昌’設郡、並派駐官員與王族共同治理地方。長期與‘勐嘗’諸邦打交道的漢益州郡西部都尉鄭純,被漢明帝劉莊任命為永昌郡首任太守;鄭純上任後,與‘勐嘗’諸邦約定只需每年各交兩件布衣和一斛鹽的稅賦,還派各種工匠、技人幫助當地發展生產,傳播東土先進的文明,很快得到‘勐嘗’諸邦的認可;鄭純還將戰爭期間流入‘勐嘗’諸邦的濮人、滇人、氐羌系牧民及各路流民妥善安置,出兵打擊盜匪流寇,維護當地秩序;鄭純在任期間,‘勐嘗’諸邦開始接受東土漢文化,學習東土漢語漢字,與新遷入的各民族相融。

公元76年,鄭純去世後,新任太守王尋不再延續鄭純的做法,開始向‘勐嘗’諸邦派役、甚至索賄;‘詔龍’類牢暗中組織傣族武裝、將漢國官員及駐軍驅逐,欲恢復昔日獨立的‘勐嘗’政權。

公元77年,漢國從雲南高原中東部地區調集歸降的濮人、滇人及氐羌系部落,與漢軍組成9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在瀾滄江東岸擊敗類牢率領的傣軍、類牢被氐羌系酋首滷承斬殺;此後,‘勐嘗’王族勢力退到怒江以西地區,漢國控制怒江以東地區、延續永昌郡建制。

二、勐嗒咣

(公元78年~公元586年)

‘勐嗒咣’,傣語‘嗒咣’意為‘像鼓一樣的渡口’、也就是‘鼓渡口’,‘勐嗒咣’就是‘鼓渡口之地、鼓渡口之國’。東土南朝宋《後漢書》等史籍譯稱‘撣國’;今漢語根據緬甸《琉璃宮大王統史》記載譯稱‘達光國’或‘太公國’。

公元77年,傣族聯盟國家‘勐嘗’(哀牢國)被東土漢國擊垮後,王族勢力渡怒江西遷,陸續彙集到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與上游高原過渡地帶的東岸渡口‘嗒咣’(今緬甸曼德勒省北端),並以此為據點重整勢力;次年,怒江以西的前‘勐嘗’諸邦重組聯盟國家,取渡口‘嗒咣’之名稱‘勐嗒咣’、君主仍稱‘詔龍’(大王)。

公元94年,崛起的‘勐嗒咣’擔心漢國大軍再次壓境,讓一個叫敦忍乙的屬邦先行歸附漢國以探虛實。公元97年,‘詔龍’雍由調確定漢國不會造成威脅後,派使團輾轉至東土漢國訪問,與漢國建立外交關係,得到漢和帝劉肇的友好迴應。公元120年,雍由調再次派使團經永昌郡官方到漢國訪問,還帶著藝術團到洛陽表演音樂、魔術、雜技等,深受洛陽王公貴胄及百姓喜愛;漢安帝劉祜託使臣給雍由調帶回豐厚的國禮。

公元131年,‘勐嗒咣’派使臣走伊洛瓦底江水路、沿海岸線訪問馬來半島諸國,後與葉調國(今蘇門答臘島)使臣一起北上,透過漢日南郡官方到漢國訪問。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190年以後,東土漢國陷入內亂,‘勐嗒咣’與漢國斷了聯絡,把目光轉向南邊及西邊擴張勢力;高峰時的勢力東起怒江(薩爾溫江)、西至欽敦江西岸山脈、北抵吐蕃高原南麓、南到盆河(從茵萊湖流入薩爾溫江)流域地區。

公元234年,‘勐嗒咣’為方便統治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地區,同時壓制伊洛瓦底江下游崛起的驃人,將都城從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嗒咣’、遷到伊洛瓦底江中游修建新都城‘蒲甘’;‘勐嗒咣’也由此進入黃金時代。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477年起,驃人不斷北上侵擾‘勐嗒咣’南部諸邦,當時的‘詔龍’尚列佐滿發動民眾,到品河(從波巴山向西流入伊洛瓦底江)北岸砍伐森林、開墾田地、建立城鎮‘允南班’(意為‘阻擋河之城’、今緬甸馬圭省馬圭縣稍埠鎮)阻擋驃人進犯。

公元517年,‘詔龍’尚列佐滿去世後,‘勐嗒咣’因君位紛爭陷入內亂。公元586年,室利差呾羅國(勃固山脈與伊洛瓦底江之間)的驃人傾巢北上、攻破‘勐嗒咣’都城‘蒲甘’,延續500多年的傣族聯盟國家‘勐嗒咣’由此瓦解。

三、勐卯

(公元589年~公元762年)

‘勐卯’,傣語‘卯’意為‘頭暈’、可引伸為‘搞不清楚狀況、非常神秘’,‘勐卯’就是‘神秘之地、神秘之國’。今漢語譯作‘卯國’。

公元586年,傣族聯盟國家‘勐嗒咣’(撣國)被驃人瓦解之後,驃人北上燒殺擄掠,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很多傣族難民北撤到上游高原,伊洛瓦底江東岸支流麓川江中游的傣族酋邦‘勐卯’(今雲南瑞麗及緬甸木姐)開始招募傣族難民組建軍隊。

公元589年,‘勐卯’以傣族難民組成的軍隊南下攻打驃人,得到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傣族諸部的支援、勢力越來越大,最終把驃人趕回南邊,除丟失故都‘蒲甘’及周邊地區外、基本恢復傣地;隨後,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東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及怒江(薩爾溫江)西岸的傣族酋邦、以‘勐卯’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諸邦合稱‘勐卯’、共主稱‘詔龍’(大王)。

‘勐卯’政權建立後,開始越過怒江向東發展,此時怒江與瀾滄江之間自公元420年東土晉國滅亡後,已無大國勢力染指,諸邦各自獨立、互不相屬,‘詔龍’魯派其弟賴率軍過怒江招撫怒江與瀾滄江之間的傣族小邦;‘勐卯’的勢力範圍由此向東推進,高峰時的勢力東起瀾滄江、西至欽敦江西岸山脈、北抵吐蕃高原南麓、南到到盆河與薩爾溫江交匯地帶。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690年,‘詔龍’葛拉叭曾聘請來自笈多國(今印度半島)的僧人維陀拉擔任‘布燮’(首相),引進大眾部佛教思想對國政進行改革,出臺釋放奴隸的政策、鼓勵經商與貿易等,但鬆散的聯盟國家無法將改革推行到諸邦,佛教思想也無法深入鬼神思想主導的傣族社會。

公元739年,瀾滄江以東地區崛起另一個傣族政權‘勐舍龍’(南詔國);公元762年,‘勐舍龍’向西發展勢力時,原本就很鬆散的聯盟國家‘勐卯’已無凝聚力,傣族諸邦陸續歸入‘勐舍龍’,傣族聯盟國家‘勐卯’不復存在。

四、勐舍龍

(公元739年~公元902年)

‘勐舍龍’,傣語‘舍’意為‘老虎’、‘龍’意為‘大’,‘勐舍龍’就是‘大老虎之地、大老虎之國’。東土唐《蠻書》、五代《唐書》、北宋《新唐書》等史籍譯稱‘南詔國’。

‘勐舍龍’由紅河源頭的傣族酋邦‘勐舍’發展而來,‘勐舍’最早為傣族聯盟國家‘勐嘗’(哀牢國)的屬邦之一,東土漢國滅‘勐嘗’後歸入永昌郡、蜀漢劃入雲南郡,歷經西晉、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等東土政權的羈縻統治,南朝陳代梁後成為獨立酋邦。

東土發展到唐國時,金沙江附近的遊牧部落經常配合吐蕃國侵擾唐西南邊境,唐國便扶持遊牧部落後方的傣族酋邦來制衡;傣族與遊牧部落交匯的洱海地區成為吐蕃國與唐國角力之地。公元672年,洱海西岸的傣族酋邦‘勐嶲’助遊牧部落攻唐,被唐國派兵攻擊,後舉民遷到蒼山西麓的‘勐光’(唐稱樣備川、今漾濞壩),‘勐嶲’逐漸被東土漢晉移民後裔河蠻佔據;位於洱海西南、紅河源頭的傣族酋邦‘勐舍’(唐稱蒙舍川、今巍山壩)便成唐國扶持物件。公元730年左右,‘詔勐光’(樣備王)照源雙眼失明,在‘勐舍’母家長大的兒子源羅繼位,‘勐光’由此併入表兄皮邏閣執掌的‘勐舍’;‘勐舍’從洱海地區最弱的勢力變成最強的勢力。

公元734年,‘勐舍’派兵攻打洱海南岸的河蠻之‘石橋’、‘石和’二部,乘勝奪取洱海西岸被河蠻佔據的散城;接著揮兵北上、擊潰洱海北岸的浪蠻之‘邆賧’、‘浪穹’、‘施浪’三部;河蠻及浪蠻大多退至野共川(今劍川壩)、鶴川(今鶴慶壩)。公元736年,‘勐舍’在唐兵支援下,將退據野共川、鶴川的浪蠻及河蠻勢力徹底擊敗。

公元738年,金沙江南岸的磨些蠻之‘越析’部,與勃弄川(今彌渡壩)豪酋張尋求發生爭執,張尋求將其首領波衝殺死;時任唐國劍南道節度使王昱將張尋求處死後,把兩地並給‘勐舍’。公元738年冬,唐國朝廷封‘詔勐舍’(蒙舍王)皮邏閣為雲南王,封地為吐蕃國以南的金沙江至瀾滄江之間,就是之前‘勐舍’、‘勐巂’、‘石橋’、‘石和’、‘邆賧’、‘浪穹’、‘施浪’、‘越析’等八‘詔’(王)之地及勃弄等漢裔豪酋所佔之地。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739年,皮邏閣把洱海西岸的河蠻故城‘太和’重新修整後作為都城,建立‘勐舍龍’(大虎國)政權、自稱‘詔舍龍’(大虎王),尊唐國為宗主國。‘勐舍龍’建立之初,雖只有洱海周邊數川,但卻有哀牢夷(今傣族先民)、河蠻(今白族先民)、浪蠻(今白族先民)、磨些蠻(今納西族先民)及豪酋所領東土移民(融入今雲南諸族)組成;諸民族來源不同、語言不通,‘勐舍龍’只能採取當時雲南高原通行的東土通語(古漢語)實施統治。

公元745年起,唐國不斷逼迫‘勐舍龍’攻打吐蕃國,‘勐舍龍’不願攻打,雙方開始有嫌隙。公元748年,皮邏閣去世後,反唐的養子閣羅鳳與親唐的兒子於誠節爭位,閣羅鳳擊敗於誠節繼位後,與唐國的關係鬧僵。公元750年,閣邏鳳外出路過唐劍南道姚州(今雲南姚安)時,姚州太守張虔陀羞辱閣羅鳳的隨從侍女、並索要過路費;閣邏鳳盛怒之下殺死張虔陀,索性發兵佔領唐劍南道所屬32個羈縻州(雲南高原中部及東部),徹底與唐國翻臉、不再尊唐國為宗主國。

公元751年,唐國派時任劍南道節度使鮮于仲通率80000兵馬攻打‘勐舍龍’,閣邏鳳派使請和,鮮于仲通自恃兵多、拒絕和談,閣邏鳳只好求援於吐蕃國;鮮于仲通率80000兵馬行至巂洱河附近時,被閣邏鳳設伏擊潰,唐軍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勐舍龍’與吐蕃國結盟,年年與唐國兵戎相見,次次都是唐國兵敗讓地,其疆土不斷向東推進,東與唐國相交於老王山脈-北盤江(珠江北岸支流)、橫江(長江南岸支流),東北與唐國相交於大渡河(岷江西岸支流)、黃茅埂山脈(大涼山與小涼山分界線)。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755年,唐國爆發內亂(安祿山反叛),與‘勐舍龍’的戰爭停滯;閣邏鳳趁機整頓軍務、建立健全軍功獎賞制度,安撫金沙江以北的越巂蠻(今四川彝族先民)諸部、及金沙江以南的爨蠻諸部(今雲南彝族先民),鼓勵蠻族參軍攻唐、立功獲利。公元756年以後,閣邏鳳為滿足金沙江兩岸各路蠻族嗜殺好奪的本性,組織蠻族武裝多次攻入蜀地(今四川),先後虜回十數萬唐人、隸配各路蠻族。

公元762年,‘勐舍龍’與唐國的戰事告停後,閣邏鳳開始著手招撫後方的傣族同胞,鬆散的傣族聯盟國家‘勐卯’諸邦分別歸入‘勐舍龍’。‘勐舍龍’雖為傣族政權,卻因與唐國交戰獲得唐西南大量遊牧蠻族部落加入,來源不同、語言不通的各路蠻族未必真心歸附;西部傣族勢力加入‘勐舍龍’後,成為閣羅鳳控制東部各路蠻族的主要力量,很多傣族被遷往東部築城居守,修築了弄棟(今雲南姚安)、拓東(今雲南昆明)、通海(今雲南通海)、會川(今四川會理)等傣族軍民居守的移民城;東部各路蠻族陸續被閣羅鳳給予更多土地遷往它處,透過數年時間,相鄰各部蠻族已形成語言不通、來源不同、互相牽制的雜居之勢。

閣羅鳳在位期間,同吐蕃國關係密切、和吐蕃王赤德祖贊以兄弟相稱,吐蕃盛行的密宗佛教於此間傳入‘勐舍龍’,蒼山之麓開始出現密宗佛教寺院;但密宗佛教一般被貴族階層把持,普通民眾無法浸潤福澤,僧人也只為貴族階層服務。

傣泰民族歷代王朝(一)

公元778年,閣邏鳳去世,其孫異牟尋繼位,隨後把都城從‘太和’遷到新築的‘苴咩’(母城)。

公元779年,‘勐舍龍’與吐蕃國合兵攻入唐國,不料被唐國打敗;吐蕃國把責任推給‘勐舍龍’,雙方關係惡化。公元794年,‘勐舍龍’為對付吐蕃國,不得不與唐國結盟。之後數年,多次擊退吐蕃國的進犯,直到吐蕃無力進兵,雙方邊境穩定在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並流地區。

異牟尋在位期間,為控制國內繁雜的蠻族勢力,開始引入東土文化及制度,重用鄭回等大量唐國降官,還派王族子弟及大臣子弟前往唐國留學,全面推動‘勐舍龍’東土化;苴咩、弄棟、拓東、通海、會川等傣族居守的區域中心城鎮及雜居嚴重地區開始把東土語言當做主要語言,不知不覺就形成優越感極強的新群體;掌握東土語言及文字的新群體開始用東土文方塊字標註傣語(後演化成最早的傣族文字僰文)。此間,東土盛行的禪宗佛教也傳入‘勐舍龍’,密宗和禪宗兩派佛教在蒼山之麓廣建寺院。

公元808年,異牟尋去世,其子尋閣勸繼位;公元809年,尋閣勸去世,年僅12歲的長子勸龍晟繼位;公元816年,弄棟節度使嵯巔殺勸龍晟,擁立勸龍晟之弟勸利晟繼位;公元823年,勸利晟去世,其弟勸豐祐繼位;‘勐舍龍’在十多年間四易君主,權臣嵯巔在此間逐步獨攬國政。

公元830年起,嵯巔為控制權力、轉移矛盾,多次舉兵攻打唐國及東南亞半島的女王國(湄南河上游地區)、陸真臘國(湄公河中游地區)、水真臘國(湄公河下游地區)、崑崙諸國(伊洛瓦底江入海口以南地區)、驃地諸國(勃固山脈與伊洛瓦底江之間);雖把南部邊境推進到驃地及陸真臘國、女王國勢力範圍內,但國力嚴重透支;除攻打唐國能獲得大量人口及財物外,攻打人煙稀少的東南亞半島諸國消耗大量國力,主攻東南亞半島諸國的傣族軍民多被當地孟人俘虜、永遠留在東南亞半島。

公元859年,勸豐祐去世,其子世隆繼位;時逢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進犯驃地屬邦蒲甘國(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武將段宗牓剛打敗獅子國凱旋班師,段宗牓以獻驃地金佛為名,將嵯巔騙到都城外迎接金佛斬殺。世隆在位期間,為駕馭各路蠻族嗜殺好奪的本性,只能繼續對唐國發動戰爭,把蠻族派去征戰虜掠才能降低其危害;公元860年起,開始組織蠻族武裝攻打唐國嶺南道(今兩廣及越南北);公元869年起,又組織蠻族武裝攻打唐國劍南道。

公元877年,世隆去世,時年17歲的兒子隆舜繼位;隆舜貪圖享受,愛遊獵逸樂,國事盡交大臣決策,在位期間曾被唐僖宗李儇以嫁公主之名戲耍,派往唐國迎娶公主的‘布燮’(重臣)趙隆眉、楊奇鯤等人被唐國鳩殺。公元897年,‘布燮’鄭買嗣買通隆舜近臣將其殺害,其子舜化貞繼位,鄭買嗣控制國政。

公元898年,舜化貞曾派使去唐國都城求娶公主,欲藉唐國之力牽制鄭買嗣,被唐國攝政王朱溫回絕。公元901年,舜化貞又遣心腹攜密信至驃地求助於屬邦蒲甘國,希望蒲甘國派軍北上助其親政;蒲甘王丹奈對舜化貞的求援非常重視,正組織兵馬欲北上勤王之際,舜化貞於次年暴病而亡。

公元902年,鄭買嗣殺死舜化貞不滿週歲的兒子及王室800餘人;稱霸雲南高原100多年的‘勐舍龍’政權由此瓦解,雲南高原也因此陷入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