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東廠與西廠

明成祖朱棣設立東廠是有其深刻政治背景的,這話說來話長,我力爭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一下。因為對丞相分權有所顧及,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設立了內閣制,充分鞏固了皇權。

朝廷內的各方勢力需要平衡,於是,朱棣違反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設立的東廠,並給予東廠生殺予奪、先斬後奏、效忠皇權的特殊使命和權力,從而達到朝廷各方勢力的平衡,這一制度又延續了幾朝,經過了朱祁鎮、朱祁鈺兩朝後,歷史的車輪來到了朱見深的“成化年間”。

明朝的東廠與西廠

不知道我說清楚了沒有,其實,政治遠遠沒有是非對錯那麼簡單,級別越高的政治,往往就是一種平衡、一種權衡。應該說,宦官當政,是朝廷權力平衡的結果,也是歷史必然的產物,即便沒有東廠、西廠,也會有其他“廠”。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一下清朝時期,雍正創新設定的“軍機處”,關於“軍機處”的書,我讀了不下 20 本,除了基本的史實以外,每個作者都有每個作者的視點,北京故宮裡的軍機處我每年都會去兩次,就去看看。

明朝的東廠與西廠

類似明朝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機構,其實在各個朝代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過,人治社會里,人容易相信人,也不容易相信人,所以皇帝要透過 “人”打聽更多的資訊,以供他決策。我一直認為,說它們是“特務機構”不太準確,它更像是一個資訊收集機構,無論是錦衣衛,還是東廠

明朝的東廠與西廠

一個顯著的優點是,皇帝的辦事效率高了,皇帝的政令更暢通了。缺點和弊端也很明顯,無論什麼機構,權力過於集中,過於缺乏監督,容易出事,容易出大事,以及後來的朱厚照時代的劉璟,以及再後來的魏忠賢等太監,都是因為權力過於集中而失去了監督和制衡,搞的朝廷內雞犬不寧、結黨隱私,產生大量的冤假錯案,朝廷外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總是有新的機構來打破既定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