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羅 適

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

水利學家

羅適,字正之,號赤城。北宋天聖七年(1029)生於海遊馬家山,是我縣首位傑出的政治家,水利學家。他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從政30餘年來,先後調任十職,任過五個縣的縣令,竭全力為民辦實事,政績卓著,尤其對古代的水利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五個府縣為其生祠,或譽呼“羅青天”。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羅適祖輩系江西柴桑郡人,父羅皎,曾在大理寺任職,因得罪了權貴,舉家南遷。幾經周折,最後家居在海遊馬家山。羅適少年時,家道已漸趨衰落,他就讀於一溪之隔的海遊天后宮內的私塾,啟蒙老師為朱絳。先生只教讀和寫,整天念“四書五經”,從不講解。13歲時得知廣潤寺有兩位學問淵博的僧人,就經常去寺內向其求教。這兩位僧人就是後來著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傳人智賢、禹昭高僧。二師皆精通儒學,能講解《五經》《論語》。羅適虛心求教、潛心學習,茅塞頓開,聞此達彼。

皇祐元年(1049),20歲的羅適步行到四明(寧波)拜樓鬱為師。樓為奉化人,深受鄞令王安石影響,志操高潔,學行篤美,時為鄞庠、郡學教授,一時俊才如舒亶、豐稷、俞允等皆出樓鬱門下。羅適如魚得水,學習勤奮,為樓鬱所獨鍾,併為其作伐,娶鄞縣富室周氏為妻。時羅適乃一介寒儒,有人問周氏 :“你姐姐嫁給了富人,你卻要嫁給一個窮秀才,是為什麼呢?”周氏回答說:“女兒的終身大事,要託付於有才之人,若此人無才,縱有家財萬貫,又怎麼能靠得住呢?”婚後,周氏事親至孝,恪守婦道。家中困難之際,周氏取首飾換菽粟,樂於同甘共苦而無怨言。羅適感激之餘倍加苦讀,又在26歲時去湖州,拜著名學者胡瑗門下,期間結交了當時的著名學士蘇軾,陳貽範、徐中行等,博覽群書、切磋學問、學業大進。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宋治平二年(1065),羅適37歲考中進士,初任安徽桐城縣尉。桐城位於安徽中部,地瘠民貧、風化未開。上任伊始,正值時疫猖獗,百姓得病不肯就醫,獨信巫術,死者接踵,慘不忍睹。羅適到四鄉調查後,召叢集巫,怒斥騙術,毀巫所、焚神像。同時籌集資金,請名醫匯良方,設藥局,免費為貧民醫治,一時間,救活者逾萬人。羅適曾熟讀醫書,有時親自把診。他還著成《傷寒救俗方》一書,並將藥方勒石立碑,廣告天下,瘟疫由此得到遏制。“孰活我命?父母羅令”,是桐城百姓在他離任時贈予的最高讚譽之詞。

熙宋元年(1068),羅適調任山東泗水縣令。該縣位於泗水上游,水患頻頻,曠地數萬頃,百姓流離失所,逃亡他鄉。羅適到任後下鄉勘察地勢,分析水患根源,發動縣民開渠排水,變荒田為良田,招徠外出逃荒者返鄉耕種,使數千戶家庭得以安居樂業。戶部得知後,派使者來收取規利,羅適不從,認為人心剛剛安定,百廢待興,應按規定三年免收稅賦。因此得罪了使者,遭到誣陷,轉調濟陰縣。不久又調到開封府陳留縣,兼攝開封府巡院,即管理府內刑獄案件等。當時司法官員翫忽職守,一味斂財,關押無辜,敲詐勒索。有錢者逍遙法外,無錢者長年關押,獄中飢病而死亡者無數。羅適到任後,首懲黠吏,罷庸職,親自審理積案,把無辜連坐者釋放回家,對在押犯人亦待之以人道,一改陳留司法界之弊風。宋哲宗嘉獎羅適改革獄弊功績,親下敕文,後來羅適將此敕文帶回家鄉,刻在石碑上,並建“寶敕堂”供奉。

元豐元年(1078),羅適又徒揚州江都縣令。隋唐以來,揚州為著名都市,宋時尤為繁華。權奸鄉紳在此角逐爭利,而窮苦農戶若有欠租賦者,必送縣嚴辦。前歷七任縣令治下,田賦均收繳不齊,而土地拋荒者亦逐年增多。羅適到任後,白晝私訪、入夜閱卷、得悉田賦不清之癥結所在是不均之故,核之訴牒,酌情均衡田賦數目。土地荒蕪的另一原因是江都近長江,水患年年不斷。羅適請教治水有經驗的蘇軾,採用疏浚與築壩相結合的方針。修復了大石湖,使多年水患得到根治,並可灌田千餘頃。羅適熟諳農事,常身體力行,參加勞動。又出錢為貧苦農戶置辦農具,使佃戶心安,荒田得以耕種。這一年農業豐收,賦稅遂清。江都百姓歡欣鼓舞,均言:“生我黎民羅青天!”

羅適在江都任職時,朝廷頒佈“鹽法”,各縣都在實行。而羅適以“此法不合江都”為由,沒有實施。此“抗上”行為,人人為其擔憂,羅適卻說:“為國憂民為先,令職也,縱得罪,何憾?”羅適調離江都時,十里長街,萬人相送。百姓建生祠於法華寺側,請著名學士秦觀撰寫《羅君生祠記》,內有“學術有本,不通事務,風節凜然,國仕也”之句。

元祐期間,羅適任兩浙提點刑獄,巡行浙東,到了黃岩縣。當時黃岩縣瀕海,三分之二受海潮侵入,土地庳滷,70萬餘畝農田易旱易澇,90多條內河蜿延曲折,沒有水閘。農民雖築埭堰200餘處,但埭堰造成上下之間爭水,械鬥時有發生;如果遇到山洪瀑發、海潮上溢,則埭堰被毀,顆粒無收,民不聊生。

羅適巡視後,以淵博的治水經驗,全盤安排水利計劃。將位於要地的大堤改建水閘,使流水暢通,海潮受阻。據明萬曆《黃岩縣誌》載,羅適議建六閘,即緊靠縣城的永寧江常豐、清混二閘。凡出內河船隻,先啟清閘,進入混閘後即閉清閘,再啟混閘,放船入永寧江。進河船隻,則反啟兩閘,以防潮水入內,清水外洩。還在永寧江支流西江中段建石湫閘,及沿海永豐、黃望、周洋三閘。這六閘是黃岩也是台州最早的水閘。從此,海潮受阻,河渠暢通,排灌兩宜,黃岩“所出稻米甲於一州”,民謠稱“黃岩熟,六縣足”。

羅適在黃岩興修水利之時,民貧無糧,為了安定人心,他來不及上奏朝廷即開常平倉貸助,然朝廷念他恤民為國,從輕處理,遂移京西北路提刑。到任後,羅適同樣以修水利、勸農事為主政。為避免耕種荒地而引起的糾紛,他又用王安石的“方田法”,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徵收賦稅,使朝廷連年增加田賦,皇帝賞之財物,適均不受,言:“此乃僚吏之功也。”

羅適在治平二年(1065)登第衣錦還鄉時,其父母已雙雙去世。羅適呼天號地、悲痛欲絕,後寫成長詩《慈母石》,深情地表達了他對至親的愛。其中這樣寫道:“憶惜生我童稚時,家貧日逐圖生資。父母衣我寧自寒,父母食我寧自飢。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今日身為一命仕,雙親已逝掩荒郊。嗚呼罔極思難報,於今賴有移忠孝。行當竭力事明君,庶可揚名酬雙親。”此詩,言情感慨,哀切動人,為千古絕唱。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慈母石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崇禎《寧海縣誌》記載羅適《慈母石》詩

元祐七年(1092),時任兩浙提刑的羅適終於回到了闊別26年之久的故鄉。在寧海縣王愛山永樂寺,禹昭大師告知智賢師父已圓寂。應禹昭師所囑,作《永樂院記》。同時見縣城缺水,而大溪之水遠離城區白白流走。羅適就以提刑身份發文徵召,曉諭百姓,動員邑民改溪水從清泉山下流過,經南門外向東。羅適望著清澈的溪水繞飛鳳山而過,就在山下築晚年居住之所,即今溪南羅家村。

元符二年(1099),羅適71歲告老還鄉,朝廷加封其為“朝散大夫”,服五品。還鄉後,他仍念念不忘家鄉的水利建設,如疏通城北淮河,重修桐山橋等。建中靖國元年(1101)農曆八月十六,羅適無疾而終,享年73歲。

羅適是我縣首位傑出的政治家,水利學家。從政30餘年來,先後調任十職,任過五個縣的縣令。任職期間,竭全力為民辦實事,政績卓著,尤其對古代的水利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還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五個府縣為其生祠,或譽呼“羅青天”,或繪影象懸掛,這在臺州乃至全國少見。南宋台州知府尤茅建“三老先生祠”,羅適居首位。明初方孝孺作《洪武寧海縣誌》稱羅適為“循聲茂績、為吾寧有宋名家第一”。宋永嘉思想葉適稱羅適為“浙學先何”、“理學先聲”。清王棻稱他為“臺學源流。”歌頌他一生為民的高風亮節,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典範。清翰林章梫《謁鄉先賢羅赤城先生墓》詩:“臺人名世處公始,白屋孤寒躋顯仕。循吏歸來家四明,思鄉溫序營故里”。清光緒二十九年創立海遊小學時,尊羅適為“緱城學祖”。規定每年清明節全校師生去馬家山祭掃羅適墓,由老師講羅適漁樵耕讀,為官清廉,為民造福等故事,勉勵學生以先賢為榜樣,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為弘揚鄉賢,保護古蹟,1988年經三門縣人民政府批准,羅適墓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中國書法協會主席啟功為羅適紀念碑題字。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羅適墓

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羅適:勤政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學家

▲啟功為羅適紀念碑題字

圖文來源於《風雅鄉賢-三門人物傳記》、撰稿人:朱成彪;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