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三國:三十三後院起火(1)

曹操的父親、前任太尉曹嵩在琅邪(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市北)躲避戰亂,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命令泰山太守應劭迎接曹嵩到兗州。

應劭應命前去接人,還沒趕到,曹嵩就在泰山郡內華縣與費縣的交界處被襲殺了。

曹嵩被殺,史書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陶謙素來怨恨曹操攻打徐州,派遣數千騎兵掩殺了曹嵩。

另一種說法是,陶謙手下有個駐守在陰平縣的部將,見曹嵩攜帶輜重一百餘車,貪圖錢財,殺死曹嵩和他的小兒子曹德。

還有一種說法是,陶謙為了改善與曹操的關係,派部將張闓帶了兩百名士兵護送曹嵩。

張闓是黃巾軍出身,賊性不改,見財起意,殺害曹嵩後,逃奔淮南袁術。

史說三國:三十三後院起火(1)

張闓這人確實狡詐陰險,袁術稱帝后,向陳國國相駱俊索要軍糧,遭到拒絕,十分氣惱,命張闓刺殺駱俊。

張闓裝成難民,來到駱俊府上,假裝代表受接濟的難民表示感謝,以毒酒殺死了駱俊。

原本國泰民安的陳國被袁術乘機攻破,陳王劉寵被殺,陳國衰落,百姓流離失所。

不管事實如何,殺害曹嵩的兇手都是陶謙的手下,這殺父之仇陶謙無論如何都脫不了干係。

應劭沒有完成任務,人也死在自己的地盤,害怕曹操報復,棄官逃奔袁紹。

建安二年(197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後,詔拜應劭為袁紹軍謀校尉。

因為戰亂,舊章湮沒,書記罕存,應劭不勝感嘆,於是綴集所見所聞著成《漢官儀禮》、《律略》、《春秋斷獄》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都是應劭所立。

作為學者,應劭勤於著述,曾撰《風俗通義》三十卷,因事立論,考釋典章名物,解時俗嫌疑,對當時統治集團侈靡的風氣和迷信思想有所批判。

《風俗通義》中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禪梁父》篇記述泰山封禪軼事,《五嶽》篇詳載了岱廟,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所引用的馬第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侍從官)《封禪儀記》是中國最早的遊記文學作品之一。

又作《漢書集解》一百十五卷,為世所重,另有《十三州記》、《地理風俗記》、《漢紀注》等,在當時都廣為流傳。

史說三國:三十三後院起火(1)

這年秋,曹操派司馬荀彧、壽張縣令程昱留守鄄城,以替父報仇為由,出兵徐州,討伐陶謙。

曹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五城,直到琅邪(今山東臨沂市)、東海(今山東郯城縣西南),所過之處大肆劫掠。

陶謙向公孫瓚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告急,請求支援。

田楷率領平原相劉備前來救援。

劉備的手下原有千把人,加上幽州烏丸雜胡騎兵,又拉了幾千饑民為壯丁,勉強湊了數千兵馬。

陶謙為了籠絡劉備,撥給他四千丹陽精兵。

欣喜若狂的劉備乾脆背叛了公孫瓚和田楷,投靠了陶謙。

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兵小沛(今江蘇沛縣)。

史說三國:三十三後院起火(1)

曹操大軍從東海回師,經過郯縣(今山東郯城縣),陶謙部將曹豹和劉備屯兵郯東,攔截曹操。

曹操擊破曹豹、劉備,攻佔了襄賁(今山東蘭陵縣城南長城鎮)。

陶謙無法抵敵,眼看徐州就要落入曹操之手,大為恐慌,準備逃回丹陽。

正在這時,曹操後院起火,陳留太守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入主兗州。

曹操腹背受敵,被迫撤軍,回救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