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讓周文王食子,竟與聖人之稱有關,難怪紂王會殺叔叔比干

數千年來,中國文人有一個風骨,就是敢於“諫”,方式可以婉轉迂迴、也可以直截了當、乃至可以罵諫,目的都是為了勸說君王。所謂忠言逆耳,因此“諫”的時候就存在生命危險,歷史上因“諫”而死之人數不勝數,但其中最早的、最為慘烈的莫過於比干。

據《殷本紀》記載,紂王荒淫無度暴虐天下,微子、箕子、祖伊等先後勸諫,但紂王不聽勸告,比干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於是冒死直諫,這激起了紂王的怒火,他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就將比干殺了,觀看其心臟。因此一般認為比干是“因諫而死”,死得偉大死得壯烈,由於這一事件,比干得到敢於直諫與千古忠臣的美名,青史流傳,成為後世的楷模。

然而,史書還有當時臣子直諫紂王的記載,語言之激烈猶如海瑞直諫嘉靖說“嘉靖嘉靖,家家(窮得)乾淨”。大臣祖伊說“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於天”,紂王你的罪過太多,又高高在上,還能指望上天保佑你嗎?還有“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臺?”百姓沒有不希望你滅亡的,都在呼喊“老天怎麼不顯靈呀”,如今老天懲罰沒有降下來,你準備怎麼辦?像祖伊這樣譴責加詛咒的直諫力度,基本上古今罕見,乃至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比干直諫的力度不太可能超過祖伊的。既然如此,為何紂王不殺更“囂張”的祖伊卻殘忍地殺了比干?難道比干言辭真的是比祖伊還要激烈?

紂王讓周文王食子,竟與聖人之稱有關,難怪紂王會殺叔叔比干

商朝晚年,雖說紂王在軍事上還取得了不少勝利,尤其在攻打東方夷人部族時俘獲無數,但由於天災不斷與紂王謊言無道,導致民生凋敝,百姓水深火熱,諸侯離心離德,與之對應的是周人部落實力越來越強,對商王朝造成了嚴重威脅。

於是,微子(紂王哥哥)勸說紂王改過自新,在遭到拒絕後,曾去找箕子與比干商量,探討何去何從。箕子認為不如逃離,他還勸說微子也離開朝歌,後來箕子離開,在朝鮮半島建立了箕子政權。但當時比干一言不發,從他勸諫紂王的行為來看,他是主張留下了。尤為微妙的是,比干包容了箕子的“逃兵”行為,並未加以譴責,因此可見比干為人寬容、有涵養,而非一個脾氣暴躁、語言偏激之人,否則必然要與箕子爭論。由此不難得到一個推論,比干向紂王“諫”時,言辭不會過於激烈,力度更不可能超過祖伊。

既然如此,為何紂王能容忍大臣祖伊,卻不能容忍叔叔比干呢?其實,紂王說的“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這一句話已經揭開了真相。

紂王讓周文王食子,竟與聖人之稱有關,難怪紂王會殺叔叔比干

一般來說,領導有四種:庸才卻能容人,庸才不能容人,幹才卻能容人,幹才不能容人。其中,庸才與幹才是相對於大臣的,有時大臣越能幹就越顯君王平庸,有時大臣越平庸就越顯君王能幹。

以《殷本紀》記載來看,紂王屬於“幹才但不能容人”的型別,自以為是猶如後世的項羽,司馬遷介紹紂王時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前一句說的是紂王文武雙全,後一段話卻是說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人都比不上他,紂王狂妄自大可見一斑,自然也就很難容忍臣子比他智慧、名聲比他高了,因此紂王是一位嫉賢妒能的君主。

紂王對比干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因此,比干在當時應該有“聖人”之稱,在河南衛輝流傳了很多比干愛國為民的傳說,也可以佐證比干在當時應該具有非常高、非常好的名聲。毫無疑問,比干名聲越高,紂王越不高興,當比干有“聖人”之稱時,估計紂王已經怒火中燒了,連他都沒有“聖人”之稱,而臣子卻有“聖人”之稱,是可忍孰不可忍!

對於紂王的心理,比干肯定比較瞭解,所以一直不願做出頭,不給紂王抓住殺他的機會,但隨著局勢變化,國勢危如累卵,大臣或逃或叛,商朝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時,比干拋棄個人生死向紂王直諫,或許是正好是一次除掉比干的機會,或許又兼有國將不國下的惱羞成怒,於是紂王就將比干給殺了,滿足其“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的虛榮心。

紂王讓周文王食子,竟與聖人之稱有關,難怪紂王會殺叔叔比干

紂王對“聖人”之稱的嫉妒,是他殺比干的關鍵原因,而不是無聊地想看一看七竅玲瓏心,不殺直諫力度更大的祖伊,是因為祖伊沒什麼太高的名望,之所以這麼判斷,還有一條歷史可以給予佐證。

當時,商朝以西伯昌(姬昌,後來的周文王)、九侯、鄂侯為三公,紂王殺了九侯、鄂侯後,“西伯昌聞之,竊嘆”,姬昌暗地裡發了幾句牢騷,這肯定不是什麼罪過,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崇侯虎知道後告訴了紂王,然後紂王就將姬昌囚禁在了“羑(yǒu)裡”。如果以正常邏輯來看,紂王明顯過於敏感了,但如果以《史記正義》引用的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來看,那麼就符合紂王的性格邏輯了。

紂王囚禁姬昌前,長子伯邑考已在商都做人質,職務是為商紂王駕車。紂王囚禁姬昌後,就將伯邑考烹殺,做成肉羹送給姬昌時說“聖人當不食其子羹”,即真正的聖人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但姬昌卻忍痛吃下了,於是紂王說“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然後就釋放了姬昌。這一記載還是比較可信的,因為《殷本紀》中紂王“見禮眼開”地放了姬昌,與之前對他的“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等評價不太符合紂王性格邏輯,相反《帝王世紀》中的記載無疑更符合紂王性格。

也就是說,當時姬昌有“聖人”之稱,這讓紂王非常不爽,於是找了一個理由將他囚禁,然後用姬昌吃不吃伯邑考的肉羹來衡量他是不是聖人,結果是姬昌吃了,紂王由此認為姬昌不是聖人,而周國又是一個實力較強的諸侯,不能輕易挑起戰爭,於是就將姬昌放了。當然,糖衣炮彈與姬昌吃下兒子肉羹可能都發生過,但紂王釋放姬昌的關鍵原因應該是後者,糖衣炮彈只起到潤滑劑作用。

紂王讓周文王食子,竟與聖人之稱有關,難怪紂王會殺叔叔比干

總之,紂王殺比干的深層次原因,不是比干犯顏直諫,也不是他充滿惡意地想看一看“聖人的七竅玲瓏心”,而是比干“名高震主”,與比干一樣的是姬昌,不過姬昌透過食子來自汙名聲,由此逃過了一劫。

不過,儘管比干因聖人之名而死,但他的死也成就了他的聖人之名,刻下了敢於直諫的忠臣形象,至今美名流傳。至於姬昌,如果不是周國滅了商朝,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估計“食子”一事會讓他在歷史上留下極其醜陋的形象。

參考資料:《史記》、《帝王世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