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青藏鐵路曾被認為是不可能建成的,美國有個火車旅行家就曾狂妄斷言“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要人命的缺氧高原病、地震高發區,最嚴重的是會融沉和凍脹的高原凍土,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可破解的世界級建設難題……但就是這樣一條鐵路,在2006年時竣工,完成了顛覆世人眼光的奇蹟。

現在我們欣賞青藏鐵路兩側的美景時,也會注意到旁邊的“金屬棒”——比人還高,一直向前延伸,保守有1。5萬根。它們就是“熱棒”,看起來其貌不揚,其實解決了眾多難題,是青藏鐵路忠實的“護衛兵”。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青藏鐵路的“鐵衛兵”——熱棒

“熱棒”的用處和字面可不同,不是為了“發熱”,而是為了“保冷”。我們知道,青藏鐵路地處4000米以上的高原,其依賴的“根基”則是高原下的多年凍土。這裡的凍土不像南極、北極的永久凍土一樣不會融化,而是在夏天就融化成爛泥。這時候,如何阻止鐵路“腳下”的土地軟化,鐵路形變下陷,成了青藏鐵路維護的頭號大事。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凍土融化沉降

直接從凍土做文章自然是不可能的,人類沒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亦無法冒著破壞當地生態的巨大風險去改造凍土,應運而生的就是集合了智慧的小小“熱棒”。

熱棒最大的功能就是“傳冷不傳熱”,這意味著它在夏天可以把會導致凍土融化的熱量吸收並排放,卻不會將熱量輸送進土裡。

熱棒用碳素無縫鋼管制成,總長約7米,露在地面上2米的部分叫做散熱段,下部則是叫吸熱段。內部是密閉空心的結構,裝的液氨沸點很低,遇熱就會氣化升騰,將熱量帶到上部散熱段,當熱量被空氣帶走,液氨冷卻,回到吸熱段重新工作,如此往復,永不停歇。而在夏天的時候,空氣熱度維持在較高的水準,液氨就會完全變為氣體浮在上部,減少了氣體的對流,熱量向底部傳輸得也很少。因為其效率之高,熱棒也被叫作“魔棒。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熱棒的最早應用並不是在中國,而是在美國的輸油管道當中,那個時候誰也沒能想到,這“不起眼”的技術居然能在一項世界級工程中得到大規模的妙用。

凍土難題有多難?

在熱棒運用之前,我們國家已經針對凍土問題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艱辛攻克。凍土相對於普通土壤來說有什麼不同?要在它上面建設鐵路為什麼如此艱難?

普通土壤擁有的性質一般有三個指標決定:顆粒礦物成分、密度和含水量,這三點只要沒有因為嚴重的環境破壞變成沙漠,一般都是靜態的。而凍土中含有大量的冰,因此不同含冰量和不同溫度狀態,讓凍土具有了“動態”的特性:

冰的密度比水小,同體積的水在結冰之後體積會增大,因此凍土在夏天吸熱之後就會融化下沉,在冬天就會散熱膨脹,這一降一升之下,鐵路就被扭成“麻花”,變得無法使用。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雖然世界上早有在凍土上修建鐵路的歷史,但道路的“病害率”卻居高不下:

在俄羅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1994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達27。5%,運營近百年的第一條西伯利亞鐵路1996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為45%。在我國,青藏公路1990年調查的病害率為31。7%,東北地區多年凍土區鐵路病害率達40%。【1】

在修建青藏鐵路之前,還有技術要求更低一些的公路。在上世紀50年代,科研人員採用了加高路基,減少路面熱度對凍土層造成影響的簡易方法,解決了不少路況問題。

然而青藏鐵路作為技術水平要求更高的工程,自然就沒有那麼順利。從1958年鐵路一期工程開始建設,直到2006年才完成全線通車,中間屢次因為凍土影響而停工。早期,人們對於凍土問題的解決思維還很被動:等凍土溫度已經產生變化了,再考慮做出什麼樣的應對措施。

中國科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吳青柏說:“打個比方,夏天賣冰棒都裝在木箱子裡,怕化了拿棉被捂上,原來修路大概就是這個思路,但拿棉被捂冰棒早晚要化。”

後來有人提出了“冷卻路基”的思路,凍土難題才最終得到破解。所謂冷卻路基,就是變被動為主動,透過技術手段讓凍土層的溫度本身就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可以說是將“棉被”換成“冰箱”,小小“熱棒”,擔任起的就是冰箱的角色。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實地考察凍土情況的技術人員

在設計思路問題和技術問題終於都解決之後,青藏鐵路拍板上馬,於2006年完成竣工,其中凍土問題的解決總共花費了長達42年。

青藏鐵路的眾多“守護神”

面對凍土的挑戰,熱棒是青藏鐵路周圍最為顯眼的“護衛兵”,但其餘的“守護神”也不可小覷。它們都是科技人員智慧的結晶。

片石通風路基

乍一看這所謂“路基”只是一些小碎石,但它們起到的可是熱調節的作用。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碎石之間存在較大的縫隙,有利於空氣流動,也方便地表水的蒸發運動。在熱空氣密度較小、呈現上浮趨勢的夏季,這些碎石可以帶走凍土中的熱量,又可以遮蔽空氣中的熱量進入土地;而冬天則反過來,冷空氣密度較大,呈現下沉的趨勢,因為碎石的作用更容易進入路基,對凍土的凝結起到保護作用。

通風管路基

通風管路基主要由土體、道渣和通風管構成,是一種橫向鋪設的通風排熱措施。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通風管路基的執行原理

最新的“自動溫控通風管路基”利用了記憶合金,能在溫度發生變化的時候自動控制管口擋板的開閉,冬季吸入冷風,夏季隔絕冷風進入,以保證凍土溫度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範疇,不會過度變形,影響路基。

單向導熱的路基結構

青藏鐵路並不是直接就在凍土上鋪設的,其實路基表面以下還鋪設著周密的隔熱層,這些隔熱層埋在一定深度,只有單向的導熱能力,聚苯乙烯板或是聚氨酯板都是較為常見的隔熱保溫層。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地下隔熱工程

“以橋代路”

提到青藏鐵路,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橋多。全線共建設了橋樑675座,共有156。7公里的路段都是橋,相當於全線的1/7。這些橋的高低不相同,最低的一座旱橋僅高於地面1米,讓人不禁思考這究竟有什麼作用。

其實,橋樑是凍土問題的“最後絕招”,在凍土極其不穩定的某些路段,包括熱棒在內的防熱措施都難以起到保險作用,這時候只能將橋墩打入地層深處30多米的地方,利用摩擦力來穩固路基,儘可能減小凍土膨脹對路基抬升造成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在原本的地面上再建一層懸空“地面”,同時這種方法對保護生態也有幫助——高原野生動物可以從“橋樑下方”、“隧道上方”、“緩坡平交”的地方找到通道,從而自由遷徙。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總結

青藏鐵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起,雖已完工,但仍在不斷維護和延伸,至今已有六七十年。有很多人終生奉獻於此。

凍土,始終是開通青藏鐵路繞不開的難題。既然繞不開,何不去直面它的挑戰?我國科學家、研究員正是這樣對著恆久的凍土難題發起一次次挑戰,最終鑄成了如今駛向未來的基建奇蹟。

熱棒是什麼?1.5萬根排列到天際,充當青藏鐵路的“禁衛軍”

資訊來源

【1】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2004年7月8日第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