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一般認為,唐承隋制。兵制上,唐朝承襲了西魏、北周乃至隋朝普遍實行的府兵制。所謂的府兵制,以“限額授受”的均田制為基礎,府兵平時是從事耕作的農民,間隙集中軍事訓練,從中選擇少部分,輪流擔任宿衛京城、戍守邊疆的任務;戰時則由中央任命的將領統領出徵。如此一來,“耕戰兩不誤”不說,還節約了軍費支出以及防止將領的擁兵自重。

然而武週末年,府兵制運作不下去了。答案是越來越多的土地集中於地主、官僚手中,府兵制失去了基礎。唐睿宗、唐玄宗時期,將府兵制改為了募兵制,政府出錢招募服兵役的兵丁,應對周邊眾多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募兵制相適應的是,在沿邊還相繼設定關內朔方、河東、河北、幽州、河西、隴右、劍南、磧西、嶺南等八道節度使,此後,磧西分為安西、北庭兩道,幽州分為范陽、平盧兩道,從而形成了十道。

總的來說,剛開始節度使的基本權力,僅限於節制軍事。但是各道面臨的外部環境不一樣,導致了後面十道節度使的權力並不平衡。此時的唐帝國版圖,北面是突厥,東北有契丹 ,西部是吐蕃 ,西南邊還有南詔,朔方、幽州、劍南三道是軍事前沿的重鎮,三道的節度使被賦予了統領州府、軍鎮兵馬、支度軍費的權力,反觀嶺南因南方軍事威脅小,嶺南節度使則沒有這些權力。

那不擔心節度使“做大做強”嗎?前期勵精圖治的唐玄宗,自然也是考慮到了。

•軍權方面:但凡對周邊開戰設定軍鎮、募兵等重大決策,節度使必須上奏,一切聽從朝廷的旨意;中央還會派出欽差以點閱兵馬的方式,以此掌握各道的實際情況;

•財政方面:節度使普遍兼任支度使。支度使執行的是,中央財政部門制定的年度財政計劃,同時年末還得接受中央審計部門的審計;

•人事方面:安史之亂髮生前,哪怕是聘請幕僚,都得上奏朝廷。可想而知,節度使是沒有人事任免權的。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唐朝公元669年的疆域圖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唐朝公元741年的疆域圖

此外,根據學者統計了,開元、天寶年間的82位節度使共126任的任期情況,其中任期在3年以下的,達到了77。78%;任期在4-10年的,達到了20。6%。表明了唐朝中央政府為了防止各節度使擁兵自重,採取了頻繁調動的方式。

有一例外,這便是安祿山,其憑藉李林甫與楊國忠之間的矛盾,逐步升遷,並重金賄賂重臣騙取唐玄宗信任,擔任平盧節度使以及兼任范陽、河東節度使,長達14年之久。

公元755年,經過多年經營,安祿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晚年的唐玄宗變得昏庸,一直信任安祿山,直到7天后才相信了反叛的現實,但也失去了最佳時機,叛軍勢如破竹,攻陷都城長安,史稱“安史之亂”。

這場動亂持續了8年,才得以結束。一則安祿山陣營內部同室操戈,安祿山為次子安慶緒所殺,陣腳大亂;其次,在唐朝中樞統一指揮失靈的情形下,有賴於效忠唐王朝的各地將領頑強抵抗。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安祿山

唐王朝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或安撫或獎賞,兩股勢力搖身一變,分別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雖然此後唐朝皇帝做過一些努力,但藩鎮割據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改變。唐末發生了黃巢起義,唐王朝名存實亡,各個藩鎮混戰中相互攻陷、兼併,重新洗牌,勢力較強的,

北方:

河南宣武節度使朱溫、山西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陝西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河北盧龍節度使劉仁恭;

南方:

浙江鎮海節度使錢鏐、江蘇淮南節度副大使楊行密、四川西川節度使王建。

其中朱溫原本屬於黃巢陣營,關鍵時刻卻調轉了槍頭,聯合了唐王朝的力量,成功撲滅了黃巢起義,朱溫不僅官居金吾衛大將軍,還獲得了唐僖宗賜名全忠。藉助這股東風,朱溫迅速擴充自己的勢力,成為了勢力最強的節度使;公元907年,朱溫乾脆廢掉了哀帝稱帝,即梁太祖,定都開封,史稱後梁,從而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

五代指的是唐朝滅亡後至宋朝之前,定都於開封和洛陽,先後相繼的五個政權,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始於公元907年終於公元960年。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五代十國世系表

後梁(907年——923年)

朱溫與李克用尚在黃巢起義之時,兩人便曾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事情是這樣的,大破黃巢所部之後,朱溫盡地主之誼,宴請李克用。酒宴之上,年輕氣盛的李克用撒酒瘋,言辭之中,對朱溫出言不遜。

朱溫表面上隱忍,暗地裡卻糾集人馬,事先埋伏在上源驛站,待李克用所部入住後,發起突然襲擊。有賴於李克用士卒的奮力拼殺,其次是天公“作美”,當朱溫軍隊放火,“煙火四合”之時,大火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澆滅。

因此之故,在朱溫稱帝后,李克用建立晉國,但拒絕承認後梁,仍奉唐朝正朔;公元908年,李克用臨終前,留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象徵著三個願望,其中包括消滅朱溫,報上源驛站之仇。公元912年,李存勖等來了機會,朱溫次子朱友珪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垂危之際的朱溫,後梁陷入內亂,先是河朔三鎮歸入了晉國。

接著經過數年,持續不斷地打擊,終於在公元922年,攻入後梁國都開封,後梁末代皇帝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李存勖建立後唐。為何叫做後唐呢?原來,李克用原是沙陀人,在公元868年,其祖上曾奉召進入內地,因鎮壓龐勳起義有功,賜姓李。所以李克用、李存勖一直視自己為唐朝的延續。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朱溫

後唐(923年—936年)

李存勖年幼之時,曾非常喜愛音樂;當上皇帝后,不再像以前奮發進取了,過上了貪圖享樂的日子,開始寵信懂得音律的伶人。此外,李存勖還寵信宦官,後宮還不太平。久而久之,造成朝廷內部不和,各地發生的叛亂,此起彼伏。

公元926年,貝州、邢州、滄州等地相繼發生叛亂,河北大亂,李存勖派兄弟李嗣源率侍衛親軍北上平叛。李嗣源呢,是李克用的養子,在建立後唐過程中,屢立戰功,李存勖不得不採取一定的措施防範。當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遭到叛軍劫持後,也加入了叛軍;內憂外患之下,李存勖死於兵變。

繼位的是李嗣源,是為唐明宗,在其治下的後唐,國勢漸有起色,這段時期只持續7年,唐明宗逝世後,後唐也陷入了內亂,結果李嗣源養子,末帝李從珂與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火拼。實力不佔優勢的石敬瑭,為爭取契丹的支援,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得以滅亡後唐,建立後晉。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李存勖

後晉

(936——947)、後漢(947年~950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秦、趙、燕的長城連起來,加上崇山峻嶺的天險,以此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而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無異於讓天險化為烏有,農耕區域與遊牧區域之間的區隔也不復存在,使得中原無險可守,為後來的宋朝挖下了巨大的“坑”。

此舉無疑是殺雞取卵,也受到了石敬瑭諸多親信的反對。石敬瑭死後,繼位的是石敬瑭侄子石重貴,其決定脫離依附契丹,雙方漸生嫌隙。後晉與契丹前兩次戰爭,互有勝負,在公元947年發生的第三次戰爭,因後晉重臣杜重威投降契丹,最終導致了後晉的滅亡。

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趁機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漢政權彷彿是夜空中的流星,轉瞬即逝,僅僅存在四年。按照慣例,後晉滅亡當年還是沿用石敬瑭年號,次年劉知遠改年號為 “乾祐”當年便病逝。繼位的漢隱帝猜忌郭威,遭到反殺,後漢滅亡。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後周

(951年—960年)

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個政權,由周太祖郭威建立。 “安史之亂”以來出現的藩鎮割據,中央的力量不如地方,但五代以來,情況發生了逆轉,一旦取得政權,原來節度使的嫡系部隊,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帝的禁軍,而禁軍同時又是身經百戰的部隊,這樣一來,地方上的力量就難以跟中央抗衡了。

禁軍統帥出身的郭威以及繼任者周世宗柴榮,想必也一定看到了控制禁軍不利的危害,此前數個政權,一旦禁軍統帥反水,便可搖身一變成為皇帝。所謂宋史學者聶崇岐所言,禁軍是五代政治上的腹心之患。

為此,後周的統治者不僅整頓禁軍,嚴肅軍紀,將禁軍還分為侍衛親軍和殿前軍兩部分,分別由不同人統領,起到相互牽制。哪怕是這樣,周世宗還是不放心,其北伐之時,收到情報,說有人挖出帶有“點檢做”的木片。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此時的禁軍一個統帥,都點檢正是周世宗的妹夫張永德,儘管看上去有點捕風捉影,周世宗還是撤換了妹夫,換上的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周世宗的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奪回燕雲十六州中的關南十縣地,這也成為了此後遼朝與北宋反覆交涉的地方。不幸的是,周世宗在這次北伐中生病,並於不久後逝世,否則奪取更多部分的燕雲十六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十國: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國、北漢

五代之際,除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比較大的政權之外,周邊還存在著十國,其中只有北漢在北方。北漢是周太祖殺後漢隱帝自立之時,後漢高祖弟弟劉崇學習石敬瑭,依附契丹建立的,後被宋太祖趙匡胤所滅。

唐王朝為“安史之亂”付出了巨大代價:“五代十國”割據的出現

五代十國前期

剩餘的九國在南方。其中前蜀先是被後唐所滅,不久後唐發生兵變,當時的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取得兵權,建立了後蜀;而南吳由楊行密所建立的,曾是五代前期,南方最強大的割據政權;後被李昪建立的南唐所取代。其餘的是並存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