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相信大家對於秦始皇嬴政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這一段輝煌的歷史一定了解,但是這段歷史並非一蹴而就的,秦國在戰國七雄中雖強,卻也並非一直獨佔鰲頭。有一次甚至面臨了滅國的危機,而給秦國帶來滅亡危機的人正是齊國名將匡章。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匡章並非軍士出身,他和是一個儒生,匡章早年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孟子的關係很好,兩人常一起交遊,可以說是亦師亦友。不過後來匡章棄文從武,在齊威王末年,成為了齊軍將領。當時的齊國經過了鄒忌變法後,日益強盛國力充沛,這引起了秦國的忌憚。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了韓、魏、衛三國,然後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

秦軍想要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如果實現那麼齊國可就危險了,於是齊威王便任命匡章為將,帶領齊軍前往迎敵。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由於秦軍是孤軍深入,還需要提防後方韓、魏二國有所圖謀,於是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於雙方使者多次來往,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內外夾擊大破了秦軍。《戰國策·卷八》記載:“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此戰後秦惠文王被迫向齊威王稱臣,當時的齊國可謂是威風凜凜。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而匡章第二次與秦國交手這是在齊閔王時期了,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嘗君會齊為相。孟嘗君在戰國時期可以一個十分著名的人物,在諸侯列國中的名聲甚至超過了齊國君主齊閔王。

正所謂“功高蓋主”,在當時的齊閔王心中,孟嘗君既是一個能臣,自然也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人物。不過齊閔王想要打敗秦國,就不得不用孟嘗君,《史記》記載:“齊閔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嘗君。孟嘗君至,則以為齊相,任政。”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由於秦國的東向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了東方各國。因此孟嘗君伺機發動了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而聯軍的統帥自然是齊國風頭正盛的匡章。

匡章率領著聯軍,一口氣攻到了秦國的函谷關下。作為秦國東進的第一關口,函谷關易守難攻,戰國時期還從來沒有人攻克過秦國函谷關。

匡章不是一個自大之人,他在函谷關安營紮寨,和秦國打起了持久戰,不斷刺探敵方的情報,歷史3年之久,終於趁著敵軍卸下防備的時候,向函谷關發起了總攻,最終攻克函谷關。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眼看著聯軍進入了秦國內地,秦國危在旦夕。秦國立刻派出了使名向齊國求和,齊閔王害怕孟嘗君功高震主,於是命令匡章班師回朝。函谷關之戰後史書上再無匡章的記載,極有可能是鬱鬱而終了,畢竟千載難逢的建功機會就這樣沒了。當然這也只是猜測,關於匡章最終的去向至今依舊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