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冷知識之武則天為唐高宗背鍋

長孫無忌案究竟誰是主謀?誰是最初的發動者?

一般人都認為是武則天,武則天為了當皇帝,必須剷除長孫無忌這些輔政大臣。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為了報復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阻止、反對自己當皇后,為了洩憤才如此做的。

仔細讀一讀歷史,看看時間順序,就能懂得一些。

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32歲,被唐高宗冊封為皇后。

656年,顯慶元年,唐高宗立李弘為太子,原太子李忠降為梁王。李弘是武則天的大兒子。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武則天與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與褚遂良謀反,說是褚遂良在廣西桂州邊疆地區培植勢力,準備與來濟等裡應外合,推翻朝廷。褚遂良在此之前已經一貶再貶了。

唐高宗收到告發奏摺,立刻下詔,將韓瑗貶為振州刺史,來濟貶為台州刺史。一個在廣東,一個在浙江,當時都是落後地區。唐高宗還說,韓瑗與來濟二人終身不得來京城朝見皇帝。

662年來濟死,659年韓瑗死,658年褚遂良死。褚遂良死前,給唐高宗上奏,訴說當年與長孫無忌擁立之功,希望改調到好一點的環境,便於養病,唐高宗不準。

顯慶四年,659年,又密奏長孫無忌謀反,唐高宗不與長孫無忌對質,罷免官職和削除封邑,流徙黔州。同年七月,讓李勣、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長孫無忌卻被逼自縊。

從655年到659年,四年時間,唐太宗李世民留給唐高宗的輔政大臣,全部消滅乾淨,朝堂一篇清淨。

這裡只需要考慮這麼幾個問題,我們就會明白一些。

第一,武則天從655年做皇后起,就有了做女皇的野心,開始一步步佈局,誅殺輔政大臣嗎?

答案是不可能。

第二,唐高宗李治從武則天第二次入宮開始就被武則天完全掌控了嗎?對武則天言聽計從嗎?唐高宗從武則天當皇后起,就沒有了皇帝權力了嗎?

答案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沒有唐高宗的默許與支援,為什麼這些告發謀反的奏章敢於有人上奏?為什麼唐高宗不審問就直接下詔處置?

我們說“疏不間親”,李治與長孫無忌是甥舅關係,極其親密。一般人怎麼敢上告長孫無忌!

答案是唐高宗肯定支援這一行為,唐高宗心裡特別想把這些輔政大臣趕出朝堂。唐高宗李治才是剷除輔政大臣的始作俑者。

那麼我們就得考慮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唐高宗想把輔政大臣處理掉?

理由有三:一是李世民皇帝做得太好了,有“貞觀之治”的美譽,唐高宗覺得怎麼也追不上,心裡壓力大。二是

輔政大臣忠心唐室,為了唐朝好,必定要沿著“貞觀之治”的套路走下去,唐高宗如果辦不到做不好,輔政大臣就會搬出太宗來,逼著唐高宗就範。唐高宗做皇帝沒有自身意識,自主意識,感受不到皇帝的權力。三是李治生性懦弱,不敢跟輔政大臣對著幹,心裡又想著做得跟太宗一樣好,卻永遠做不到。慢慢生出逆反心理,怎麼看怎麼覺得這些輔政大臣礙眼,不舒服。四是在女人問題上,這些輔政大臣一點面子也不給,讓李治一點面子都沒有,窩里窩囊,心中想做皇帝有啥好,立個皇后都不能,還不如一般富家翁。現實中也如此,父母給兒子升職給錢都可以,塞一個老婆過來,兒子總覺得彆扭,兒子覺得自己找的愛人才是對的。

永徽六年,從649年到655年,歷史上稱為“小貞觀”,可我們的唐高宗可曾一天快意過?有誰體貼過李治的心理感受?

武則天不是一般的女子,對唐高宗李治有極強的吸引力,自然能體會到李治的心情,明白李治的心。

李治改了年號,從永徽到顯慶,說明唐高宗心境有所改變。

顯,篆書從頁從顯,本義是頭上的裝飾物,《說文》說:“顯,頭明飾也”。《爾雅》說:“顯,見也”。

《說文》:慶,行賀人也。吉禮以鹿皮為摯,故從鹿省。段玉裁注:“謂心所喜而行也。”《廣雅·釋言》:“慶,賀也。”慶字表達唐高宗的意思是心裡有想法了,我要去做了。

顯慶二字表示,唐高宗要改變從前的想法,不要再生活在太宗的陰影下,要表達自己的主體意見。

別人感受到感受不到,我們不知道,武則天如此聰敏智慧的女子,肯定是第一個知道的。

要清除長孫無忌這些輔政大臣,一般人不敢也不會去做,還是那句“疏不間親”,皇帝反悔了,我們怎麼辦?歷史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武則天身上。

唐高宗有想法,武則天有手段。武則天按照唐高宗的意圖行事,僅僅用四年時間,就把太宗朝那些大家族清理乾淨了。與歷史比較,效率之高,實屬罕見。

武則天心裡清楚,這是替唐高宗背鍋,可是為了自己的愛人,武則天願意。在這一過程中,武則天也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後來武則天的名聲臭了,寫歷史的人就把所有的“鍋”和所有的惡都讓武則天一人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