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五子良將的說法來自《三國志》,陳壽把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合為一傳,並且在最後評價“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以後來人們把他們五人成為曹魏五子良將或者魏五子,我們都知道蜀漢五虎上將中,關羽看不上黃忠,那曹魏五子良將之間關係如何呢?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答案自然要去史書裡尋找,這裡找到兩段有關記載,供大家品讀:

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諭,遂相親睦。——《三國志·趙儼傳》

這一段記載出自《三國志·趙儼傳》,時間是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之前,當時張遼、樂進和于禁分別屯駐於長社、陽翟和潁陰(練兵南征),他們彼此之間由於功高位顯而互不服氣,多次共事都不願互相協助。曹操就任命趙儼為參軍,參與張遼、樂進、于禁三軍軍事。趙儼運用規勸、疏導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終於使三位大將消除積怨,保證了軍隊的團結。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因趙儼治軍有方,從此經常被任命為都督護軍,統率協調曹操的高階將領出外征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討荊州,派趙儼兼任章陵太守,並提升他為都督護軍,監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我第一次看見這段記載,感覺趙儼好牛逼,居然監七軍,後來想明白了,趙儼其實就是居中協調。

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三國志·李典傳》

這一段記載出自《三國志·李典傳》,公元215年曹操徵漢中張魯,孫權趁機率十萬大軍包圍合肥,當時守城將領為樂進、張遼、李典,率七千士兵守城。在東吳大軍圍城之時,合肥諸將便開啟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與敵人交戰。”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因為雙方兵力懸殊,李典、樂進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說道:“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這是在告訴我們在敵軍集合完畢前去攻擊他們。我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還有什麼疑惑?”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張遼打算按照教諭與李典一同出城交戰,但樂進、李典、張遼平常都互不和睦。特別是李典的至親(李乾、李整)、宗族與呂布集團有著血海深仇,故而,李典、張遼之間有舊日的仇怨。張遼擔心李典不從,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率領部眾與張遼一起打敗了孫權。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從以上兩段記載可以看出,最起碼于禁、樂進、張遼三人之間並不和睦,所以說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不會很融洽。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們之間關係形成的原因:

第一,《趙儼傳》中說得很明白“諸將任氣,多有不協”。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都是三國時期的頂尖將領,互相之間不服氣實在是非常正常的,就像關羽看不上猛然崛起的黃忠一樣。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第二,五子良將成分複雜,加入曹操。五子良將中,除了樂進是一起兵就跟隨曹操之外,其他四位都是後來加入曹操陣營的。其中於禁本是原為鮑信部將,192年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徐晃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公元197年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張遼的經歷比較坎坷,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對每一個人都忠心耿耿。公元199年,曹操攻滅呂布,張遼率領自己的軍隊投降曹操。至於張郃更誇張,他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陣前和高覽一起投降曹操的,所以加入曹操陣營時間最晚。

李典、張遼為何不睦?因為當年張遼一直在呂布陣營之中,而呂布殺了李典至親李乾、李整以及宗族裡的許多人,所以這是血海深仇。就像東吳陣營中甘寧曾射殺淩統的父親凌操一樣,是沒法調和的。五子良將加入曹操陣營時間不一,難免戰場上廝殺過,所以有些舊仇怨也很正常。

曹魏五子良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答案很簡單,不和睦!

最後,站在曹操的角度來說,他當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麾下領兵大將親密無間的,所以這也是為何曹操明知樂進、張遼、李典三人不和,仍然派他們三人共同守城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制衡之術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