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第一重臣張廷玉在家去世,訊息傳到京城,乾隆最終遵從雍正遺詔,允許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成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百年之後,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國藩也未能獲此殊榮。唯一遺憾的是,乾隆給張廷玉的諡號是“文和”,在文臣中這算是很低的諡號了。這表明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雍正繼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協助雍正創立軍機處,任首席軍機大臣,是雍正的最信賴的大臣之一。

雍正去世前,遺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之一,輔佐新皇乾隆,並給了張廷玉一個夢寐以求的殊榮,配享太廟:

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

乾隆繼位之初,對張廷玉相當倚重,事事諮詢,稱他為柱石之臣。乾隆天資聰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掌握處理政務的訣竅,對張廷玉的倚重逐漸減弱。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乾隆二十五歲英年繼位,年富力勝,正是大展抱負的好時期。相比之下,張廷玉年過六十,盡顯疲態。除此之外,張廷玉長期在中樞擔任要職,身邊聚集著一群漢人官員,有發展成朋黨之勢。乾隆正在尋找一個契機,將他踢出軍機處,換上少壯派官員。

張廷玉畢竟是三朝元老,閱歷豐富,做事越來越老道圓滑: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靜靜等退休,榮歸故里,別無他求。張廷玉這種為人處事方式,說好聽一點叫穩重,說難聽一點叫不思進取。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乾隆十年(1745),另一位輔政大臣鄂爾泰去世,乾隆趁機調整軍機處,任命少壯派訥親代替鄂爾泰為軍機處領班大臣,位列張廷玉之前。訥親資質遠低於自己,現在卻排在自己前面,張廷玉多少有些不舒服。沒過多久,乾隆下旨:廷玉年已過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風雪無強入。這實際上是將張廷玉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乾隆十一年(1746),張廷玉兒子張若靄不幸去世,以七十四歲高齡白髮人送黑人,這對張廷玉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

乾隆十三年(1748),張廷玉以年老體弱為由,向乾隆提出退休。張廷玉本以為自己快接近八十歲,現在主動提出退休,乾隆一定會答應。沒想到被乾隆拒絕: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乾隆的想法是,像張廷玉這樣的重臣老臣應該留在京城供養著,如果讓他們離開京城,那天下計程車子會覺得朝廷寡恩,對朝廷寒心。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廷玉以為乾隆覺得他是在謙虛退讓,並不是真心退休,繼續說道: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張廷玉怕乾隆再次拒絕,特地舉了宋、明兩朝大臣的典故,七十歲就要告老還鄉了。

乾隆聽了之後有點不開心了:不然,易稱見幾而作,非所論於國家關休慼、視君臣為一體者。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乾隆一下子把話提高到君臣之道的高度,還舉了諸葛亮為蜀漢奉獻一生鞠躬盡瘁的例子。

這次談話張廷玉和乾隆明顯不在同一頻道上,乾隆的話已經表現出對張廷玉相當不滿了,張廷玉還繼續糾纏退休的事情:亮受任軍旅,臣幸得優遊太平,未可同日而語。張廷玉特地頌揚在乾隆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跟三國時期軍閥征伐,民不聊生不一樣。張廷玉知道乾隆自負好面子,拍了拍馬屁,這下子總該同意退休了吧。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廷玉是瞭解乾隆的,但是瞭解還不夠深,乾隆是想博得天下士民稱頌,不是你張廷玉的拍馬屁:

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則不以艱鉅自諉,亦豈得以承平自逸?朕為卿思之,不獨受皇祖、皇考優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亦不當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顧能辭朕去耶?朕謂致仕之義,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為人臣者,設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為國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乾隆把話已經說得很嚴厲:朕都沒打算要拋棄你,你現在怎麼能拋棄朕?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凡事為自己考慮,那還有誰肯為國家出力?張廷玉聽出了乾隆話中的不滿,也不再敢提退休的事。乾隆考慮到張廷玉年事已高,最終作出妥協,命張廷玉不在兼管吏部的事情,並特准其: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一心想效仿祖父康熙六次南巡,遂決定後年開始第一次南巡之旅。張廷玉看準時機,再次向乾隆提出退休請求: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暫歸。後年,上南巡,當於江寧迎駕。

乾隆這次動了惻隱之心,張廷玉畢竟是三朝元老,為大清兢兢業業奉獻幾十年,也算是勞苦功高。而且已年過七旬,讓其榮歸故里,安享晚年,不失為一樁美德。若繼續強行將其留下,反而顯得自己有些刻薄。於是乾隆:乃許廷玉致仕,命待來春冰泮,舟行歸裡,親制詩三章以賜。

不出意外的話,張廷玉一生仕途到此算是畫上圓滿的句號了。但不知道怎麼地,被特許致仕後,張廷玉關心起了另一個問題:配享太廟。乾隆在允許其致仕的上諭中並沒有提到自己身後配享太廟的事,一想到之前乾隆提及的:“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朝廷之中也曾有人上書直言反對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心想:如果萬一因為榮歸故里而失去配享太廟的資格,未免有些太過可惜了。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於是,張廷玉作出一個與身份嚴重不符的舉動,讓乾隆許諾其死後配享太廟,並寫下保證書:

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乾隆先是詫異了一下,接著十分不快,他沒想張廷玉會得寸進尺,提出這無理要求,以接近要挾的口氣,讓皇帝寫保證書!先不說張廷玉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就算有,那也輪不到張廷玉指手畫腳。張廷玉在搞什麼,身體行動不便就算了,腦子也不好使了嗎。

乾隆自負小心眼是出了名的,但是對張廷玉還是大度的,畢竟,張廷玉是三朝元老,雍正遺詔“命他日配享太廟”,乾隆也不敢忤逆父皇。遂頒手詔,申世宗成命,並制詩示意。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然,身為九五至尊,保證書是不能寫的,可以為其破例“以詩為券”。乾隆想了想,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給張廷玉: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羚側動予悲。

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

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

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前面四句講述了張廷玉請求致仕,乾隆同意,並遵循遺詔讓其配享太廟的經過。後面四句的意思是:是有明朝劉基致仕仍可配享太廟的例子,但是也有唐朝鄭國公魏徵死後墓碑被唐太宗毀掉的例子,我不是堯舜那樣下君主誰又是皋契那樣的臣子,至於後世如何評價我們君臣就讓他們評價去吧。

按禮第二天張廷玉應該親自覲見謝恩,但是他卻鬼使神差的安排兒子張若澄去謝恩。乾隆這首詩是帶有情緒在裡面的,張廷玉作為橫行官場幾十年的老油條,竟然看不到詩裡面乾隆不滿的情緒,難度真的是因為年紀大了,老眼昏花了嗎。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後折騰這麼久,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不少一兩日的事情,一再加恩容忍,沒想到張廷玉竟然如此傲慢不知禮儀,這下張廷玉算是真的把乾隆惹怒了。乾隆遂即命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問責張廷玉。汪由敦為張廷玉求情,因此當日聖旨未下發。

張廷玉聽到風聲,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皇宮磕頭認罪。這下乾隆更加火大了,聖旨還沒下發,你張廷玉動作倒是快啊,一大清早就跑過來認罪。乾隆懷疑是汪由敦提前走漏風聲,因為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也是他舉薦進軍機處的。乾隆向來反對大臣結黨營私,威脅皇權,於是乾隆革去汪由敦協辦大學士,保留刑部尚書之職,以觀後效。

大臣們紛紛上奏,請求革去張廷玉大學士職位,伯爵,取消配享太廟的資格。乾隆先是責罵張廷玉:在朕平心論之,張廷玉實不當配享,其配享實為過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請,有是理乎?接著說:配享是先皇所賜,這個朕不能改。最終乾隆再次開恩,張廷玉被削伯爵,仍以大學士原銜休致,仍許配享。張廷玉致休、配享太廟的事情最終塵埃落定,告一段落。

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不過張廷玉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乾隆十五年(1750),正當張廷玉收拾行李,準備啟程回鄉時,乾隆的皇長子定親王永璜不幸去世,沒辦法,曾經做過皇長子師傅的張廷玉只能留下來參加喪禮。好不容易熬到初祭結束,張廷玉歸鄉心切,上奏向乾隆辭程,照理來說,張廷玉已經把該做本分都做了。

沒想到這次又撞到乾隆的槍口之上,皇長子因為在孝賢皇后喪禮上表現得不夠傷心,被乾隆嚴厲責罵,為此皇長子終日寡歡,沒三年就病死了。

正當乾隆因為自己的過失痛失長子時,收到張廷玉的辭程,乾隆氣不打一處來,立即給張廷玉發去太廟配享的名單,讓他自己評價自己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收到乾隆發來的責問上諭,立馬上書回奏道:······臣既無開疆汗馬之力,復無經國贊襄之益······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並治臣罪······最終乾隆根據大臣商討的結果,取消張廷玉配享資格,但是還是保留大學士稱號。

張廷玉致仕回鄉後,深居簡出,雖然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以及伯爵爵位,但是至少還保留性命。五年後,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歲。訊息傳到京城,乾隆最終還是遵循父皇的遺命:准許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

雍正做事比較衝動急噪,張廷玉剛好相反辦事穩重,有耐心,兩個人共事剛好可以互補,關係十分融洽。在雍正看來,張廷玉能力突出,品格高尚,忠心耿耿,完全配得上配享太廟。

但是到乾隆這裡就不一樣了,乾隆天資聰穎,他眼裡張廷玉表面精明能幹,實際處事圓滑,手段高明,心機頗深。張廷玉和他是同一類人,這對乾隆來說是威脅。

所以乾隆認為張廷玉是沒有資格配享太廟的,最終允許其配享太廟,也只是遵循先皇遺命罷了。對於一直標榜自己為“大孝子”乾隆,不會傻到作出“忤逆先皇”的行為。

不管乾隆是真心還是假意,反覆折騰二十年後,太廟那塊冰冷的肉最終還是擺到了張廷玉的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