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歷史上有位威海谷姓家族的名人,闖關東來到仙人咀

從地圖上看,有玉都之稱的岫巖縣,算是遼東半島的一個幾何中心。

這裡東鄰丹東,北接鞍山,西接營口的蓋州,南鄰大連的莊河,南來北往,四通八達,礦藏和物產又比較豐富,因此歷史上也有不少闖關東的人選擇在這落腳。

在《岫巖志略》中記載的清代名人當中,就有不少與闖關東有關。其中,有一位叫做谷繼可的人物,尤為典型。

谷繼可的特殊之處在於,很多闖關東的家族都是在經歷了幾代人的積澱之後才逐漸有名,而谷繼可作為到關外的第一代人,就在岫巖歷史上留下名聲。他的事蹟被收入《岫巖志略》的“懿行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相當於岫巖的道德模範。

初到關東,就有令名。谷繼可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家族傳統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岫巖歷史上有位威海谷姓家族的名人,闖關東來到仙人咀

(配圖均為威海姜南莊及谷姓宗祠周邊場景)

《岫巖志略》載:“谷繼可,號文明,祖籍山東文登縣人,乾隆丁丑進士、貴州都勻協右營遊擊賢生之孫。”文中提到的乾隆丁丑進士、貴州都勻協右營遊擊,就是威海歷史名人谷生琰。

谷生琰是威海姜南莊人,在清代中期,這裡屬文登縣地界,因此《岫巖志略》稱其為文登縣人。谷生琰考中的是武進士,一開始在宮中當護衛,後來調到前線,因屢立戰功,被賜予“巴圖魯”的榮譽稱號。在征討大小金川戰役中,他沙場殉國,死後朝廷賜予規格較高的哀榮,故鄉姜南莊也建起了一座大氣的谷氏宗祠。因為區劃變遷的緣故,如今提到這支谷姓人,一般稱作威海谷氏。

岫巖歷史上有位威海谷姓家族的名人,闖關東來到仙人咀

按照《岫巖志略》的記載,谷繼可是谷生琰的孫子。谷生琰雖然曾在朝為官,但到了谷繼可這一輩,似乎已是普通平民。他闖關東的原因是:“值歲祲,遷居於邑之仙人嘴。”也就是說,谷繼可是在遇到荒年的情況下,為了生計,才從文登遷到岫巖的。

岫巖歷史上有位威海谷姓家族的名人,闖關東來到仙人咀

谷生琰忠勇可嘉,他的後人也秉持了厚道家風。谷繼可落戶在岫巖縣的仙人嘴(現在一般寫作仙人咀,在岫巖的西南方向),以務農為業,“家不甚豐”。但在家境不算富裕的情況下,谷繼可樂於助人,平時節衣縮食,省出來的費用,每年製作數十件棉衣,在遇到老弱之人,就慷慨相贈。

在他居住地的附近,還有一座“琶古嶺”(不知道是現在哪座山),山大溝深,行人往來不便,谷繼可就“鑿石為橋”,還數十年如一日對橋保持修繕,為大家提供了方便。

岫巖歷史上有位威海谷姓家族的名人,闖關東來到仙人咀

不僅如此,谷繼可在自己做善事的同時,還將善行的理念編成順口溜,以此傳唱鄉里,號召大家一起行善,史稱“凡諸善行,皆編為俚歌以勸人,不欲獨為君子也。”

正所謂“好人有好報”,谷繼可後來活到了八十多歲,在當時算是很長壽了。

前幾年,威海谷氏曾重修譜書,可惜尚未得閱,不知岫巖仙人咀現在是否還有這支谷姓後人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