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愧我年年頻敗北”的黃興,到底算不算是常敗將軍?

整個辛亥革命時期,風雲人物湧現,黃興作為革命先驅,名氣不亞於國父孫中山先生,甚至於提到相關軍事戰鬥,也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黃興,畢竟陸續擔任過各種起義總指揮、革命軍戰時總司令、大元帥、陸軍總長、參謀長等職,尊稱一句黃大將軍,也不至於太過突兀。

然而,黃大將軍指揮了很多次戰鬥,但總的來說失敗的次數太多,有人說他是常敗將軍,畢竟他本人也曾自嘲“愧我年年頻敗北”,可謂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自嘲“愧我年年頻敗北”的黃興,到底算不算是常敗將軍?

同盟會成立不久,1906年春,黃興派遣劉道一回到湖南,策動萍瀏醴起義,起義失敗;1907年,黃興輾轉至越南河內,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也都遭失敗。

1910年春,黃興策劃廣州新軍起義,最終又糟失敗。1911年4月23日,黃興擔任副總指揮,組織發動了廣州黃花崗起義,除了英勇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興本人也被打斷了兩根手指,結果又是慘遭失敗。

武昌起義爆發,黃興於多日後趕到武漢,最後終因力量懸殊,經過保衛漢陽、反攻漢口的戰鬥,最終失敗。就實際而言,黃興作為系列戰役的總指揮,對於這麼多次戰役失敗的結果,戰術安排的問題,多少還是有一些。

自嘲“愧我年年頻敗北”的黃興,到底算不算是常敗將軍?

但最多的應該是客觀實際所致,敵強我弱,內部也沒有形成統一合力,很多時候又準備不充分,倉促上陣,單純憑几次起義失敗,就說黃興是常敗將軍,的確有失公允。相反,正是有了黃興一次一次的失敗、探索,才有了革命種子一點一點的彙集、迸發。

某種角度來說,起義的失敗較之成功,取得的意義更明顯。比如最早的萍瀏醴起義,這是同盟會成立之後的第一次起義,也第一次打出了“中華民國”的旗號,廣受關注、意義深遠。再比如黃花崗起義,更加堅定了革命信心,振奮了精神,同時也客觀上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黃興沒有進過軍校,他本人學的也是教育學,能夠擔任戰役總指揮,本就不是憑藉他的軍事才能、運籌帷幄,而是他的德高望重、敢想敢幹。武昌起義後不久,武漢面對著敵人圍剿,岌岌可危,黃興奔赴戰場一線,極大地鼓舞了武昌軍民計程車氣,黎元洪更是找人寫上“黃興到”的旗幟,黃興的威望可見一斑。

自嘲“愧我年年頻敗北”的黃興,到底算不算是常敗將軍?

黃興有詩作《挽道一弟作》:“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淡中原俠骨香。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

1911年,黃興病逝,致絕筆書:“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

至於世人對於黃興的崇高致意,本就沒有過多戰爭的勝負考量。章太炎輓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馮自由輓聯:“世稱孫、黃為開國二傑,克強誠當之無愧矣。”

如此評價,至於常敗將軍一說,當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