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闡福寺,從明英宗的避暑行宮到清乾隆的闡福寺

北海公園闡福寺,前身是明英宗朱祁鎮在1458年修建的一座避暑行宮,清廷入住中原後,歷代皇帝也樂得在此避暑逍遙,不過到了乾隆時期,當時的孝聖賢皇太后下令將這裡改建為喇嘛廟,作為大孝子的乾隆也親下諭旨,要求仿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規模,將這座避暑行宮改為佛殿,並定名闡福寺。

北海公園闡福寺,從明英宗的避暑行宮到清乾隆的闡福寺

什麼樣的活動能讓乾隆皇帝忙活一個月,只為寫一個字?

闡福寺改建完成後,每到農曆的臘月初一,乾隆皇帝都要在闡福寺內舉行“書福”盛典,包括祈福、書福、造福、迎福四個儀式,以此祈求“蒼天賜福”。乾隆之後,清朝的每位皇帝也都要在這裡舉行“書福”盛典,因此闡福寺也成為了清代皇帝每年臘月初一必進行祈福的場所。

據記載,每年臘月初一,一大早乾隆皇帝就到闡福寺,先在大佛殿拈香拜佛,為他的生母孝聖賢皇太后祝壽祈福,叫祈福;然後去後殿,用上面寫著“造福蒼生”的大毛筆,在二尺見方的雲龍大紅朱箋紙上,書寫一個大大的福字,叫書福,並將這個福字儲存在大殿內,叫留福,寓意闡福寺內的大佛已經把福氣降給普天下的百姓,這個福字稱之為第一大福,然後皇帝出闡福寺再到快雪堂裡面的澄觀堂,再寫第二個福字,並將這個福字帶回皇宮,裱在鏡框內,掛在養心殿的牆上。

北海公園闡福寺,從明英宗的避暑行宮到清乾隆的闡福寺

從臘月初一開始,乾隆每天都要到漱芳齋,在1尺4寸見方的大紅朱箋紙上反覆書寫福字,一直寫到臘月二十五止,然後再將這些福字作為新年禮物賞給王公大臣,這叫賜福。等到大年初一早晨,乾隆再來闡福寺拈香拜佛,到後殿取出之前寫的那個福字,這叫迎福;緊接著回到皇宮,將迎來的福字掛在建福宮內,叫受福,然後再寫一個福字,掛在乾清宮,“書福”盛典這才算正式完畢。

從乾隆起,清朝歷代皇帝都會照這樣舉行“書福”典禮,不過到了到清朝末年,皇帝就不再親臨闡福寺舉行活動了,而只派太監來此祈福。

千年金絲楠木的大佛像去了哪裡,只剩下一個未解之謎

進入闡福寺大門後,照例左右兩邊是鐘樓和鼓樓。東邊是鐘樓,西邊是鼓樓,所謂早鍾晚鼓。這裡的鐘樓和鼓樓與一般的寺廟是有區別的,闡福寺裡的鐘鼓樓都是有兩層三室,上簷是歇山頂,顯示皇家寺廟的氣派。

正面是天王殿,單簷歇山的屋頂,綠黃色的琉璃瓦,綠剪邊。天王殿後面的匾額為 “宗乘圓鏡”,對聯為 “妙華普觀無窮境;慧日常懸自在天。”

北海公園闡福寺,從明英宗的避暑行宮到清乾隆的闡福寺

後面的大佛殿遺址,還依稀可見當年的痕跡,這就是大佛殿裡面供奉的佛像的殿座了,當年這裡供奉的是大白傘蓋佛母,據說是一棵千年的金絲楠木雕刻而成,佛像有16米高,上面還鑲滿寶石,不過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把上面的珠寶全都挖走了,更慘的是到了1919年,袁世凱的親衛隊改編成的消防隊,在大佛殿裡面做飯,結果失火,把大佛殿連帶後面的後殿和八方亭都給焚燬了,現在整個後面就只有兩座石碑倖存在這裡。

這兩座石碑也值得一看,東邊這塊正面沒有字,背面刻著乾隆的《御製闡福寺大佛詩》,西邊這塊正面刻著《御製闡福寺碑文》,背面卻沒有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

本期關於闡福寺的介紹就在這裡告一段落,還想聽更多的故事請繼續關注我們五光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