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明明能殺死秦始皇,他為什麼猶豫刺偏了?

戰國時期,秦國逐漸成為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秦王嬴政一心想要統一中原,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吞併戰爭。秦國軍隊勢如破竹,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消滅了其它六國,結束了兩百多年諸侯稱霸割據的局面,統一了全國。

公元前228年,秦國擊潰了趙國都城邯鄲,一路向北,直逼燕國。燕國命運危在旦夕,太子丹心急如焚,就找來勇士荊軻商議對策。太子丹感到事態危急,此時,聯合其它國家一起來抵抗秦國已經不可能實現,唯一的辦法就是威逼刺殺秦王。

荊軻明明能殺死秦始皇,他為什麼猶豫刺偏了?

俠肝義膽的荊軻接受了太子丹的建議,可是,接近秦王又談何容易?

想讓秦王接見,這得需要得到秦王多大的信任,於是,荊軻想到了逃亡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當時,秦王正重金懸賞樊於期的人頭,要是能拿上樊於期的人頭和秦國一心想得到的燕國肥沃土地督亢的地圖,那麼,面見秦王,很可能勝券在握。

於是,荊軻會見了樊於期,向他說明了來意,深明大義的樊於期立馬獻了其項上人頭。之後,太子丹還給荊軻準備了一把浸過毒藥的尖銳匕首,就這樣,荊軻帶著那珍貴的頭顱和燕國難得的督亢細圖,揹負著他的使命,踏上了沒有硝煙的戰爭旅途,

荊軻明明能殺死秦始皇,他為什麼猶豫刺偏了?

這場戰爭雖然沒有血雨腥風,但是,它關係著國家的生死存亡,意義非同尋常。

直到前227年,荊軻肩負燕國的重任,帶著全國老百姓的重託,踏上了遠去秦國的路途。望著易水河畔眾人期盼的眼神,荊軻百感交集,他曾經深愛著的燕國土地,深愛著的燕國人民,此刻他就要遠離他們了,這一去也許將是永別。

他真的不想離開,不想離開他深愛的國家,不想離開他深愛的人民。但是,如果他不離開,那麼,他所深愛的國家和人民也許將會萬劫不復。所以,縱使有千萬種不成功的理由,縱使結局會不盡人意,他也要為之一搏,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因為,他太眷戀這裡的一切,面對著相送的人們,他吟唱出了悲壯的歌曲: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西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荊軻走了,走的義無反顧,走的頭也不回,儘管他傷心欲絕。

荊軻明明能殺死秦始皇,他為什麼猶豫刺偏了?

去往秦國的路途遙遠而漫長,一路上雖顛簸勞累,但是,荊軻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美麗的疆土更使他堅定了遠去的決心。國家的希望,人民的寄託,他身負重任,牽掛太多,他告訴自己決不能回頭,決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但凡有一絲希望,他都要拼個魚死網破。

因為,他不能讓易水河畔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神變成無助、失望,甚至是絕望。幾經輾轉,荊軻終於來到了秦國,憑著樊於期的人頭和千金難買的地圖,荊軻很快得到了秦王的接見。儘管秦王還是頗感懷疑,但是,對於胸懷大志,雄韜偉略的秦王來說,即使風險再大,他也不會輕易放棄這主動送上門的絕好機會。

這巨大的誘惑,他實在是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所以,他很快接見了荊軻。荊軻終於看到了王位上居高一等的秦王,此刻,他對秦王只有滿腔的怒恨:為什麼你秦國疆土廣大卻還要來侵佔別人的領土?為什麼有能力一統天下的人偏偏是你秦王?滿懷憤恨的荊軻向秦王走近,準備向秦王呈上了樊於期的頭顱和藏有匕首的那份地圖。

荊軻明明能殺死秦始皇,他為什麼猶豫刺偏了?

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就這短短的幾步距離,荊軻突然領悟了:多少年以來,諸侯割據,爭霸戰爭從未間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各個國家都是封閉的發展,沒有了文化交流,阻止了華夏文明的進步。在這樣的形勢下,的確需要一個有能力統一天下的君王,華夏只有統一,才能穩步發展,人民才能過上安定的生活,但是,要統一就要付出代價,就要流血犧牲。

此時,如果他殺死了面前這個卓越非凡的君王,他就會愧對華夏,如果,他放過這個君王,他就會愧對燕國。於是,他想到了一個最完美的方式,就是用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完成他的這個心願。所以,當燕國地圖翻到最後露出匕首的那一刻,荊軻拿起匕首刺向了秦王,但是,他故意偏離了要害部位,沒有殺死秦王。可憤怒的秦王卻沒有饒恕他,立即拔劍刺向了他。

昔日田光贊荊軻曰: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如此之人竟然刺秦失敗,所以,我經常聽人說,荊軻完全可以殺了秦王,但他卻故意放過了殺秦王的時機。為什麼?可能,每個英雄的心中都有一個“大義”,所以,他們懂秦始皇的用意,故而,放過了一個又一個可以殺死他的機會,這可能,就是電影《英雄》裡所向表達的意思吧。

荊軻明明能殺死秦始皇,他為什麼猶豫刺偏了?

最終,荊軻死了,死的無怨無悔,燕國的人民沒有怨他,只是覺得秦王太過於強大。在國家危急時刻,是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燕國人民會永遠記住他。荊軻刺秦王雖然失敗了,但是,荊軻為歷史譜寫了華麗的英雄篇章。

他的忠肝義膽,不畏犧牲的精神永遠為後世所傳頌。

參考資料:

【《荊軻刺秦》、《東周列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