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最受重視的官員之一,他在當時可謂是讓人聞風喪膽,尤其是那些作奸犯科的人,更是害怕狄仁傑,很多人都覺得狄仁傑應該是正一品或者從一品官員,可惜他卻僅僅是一個正三品官員而已。

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的最高官職就是正三品內史,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官職聽起來不算高,可是為何當時那麼多人都害怕狄仁傑呢?滿朝文武百官都對他畢恭畢敬,他的權力真的有這麼大?

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唐朝的正三品官階是什麼樣的存在

我們平時在看明清時期的影視劇時,會發現裡邊的正一品官員一抓一大把,要是不是正一品,在朝中話語權實在太小,因此我們會產生一種錯覺,在古代應該正一品官員是很多的,其實這種看法明顯不適用於唐朝。

唐朝應該算是歷史上官員官階最低的一個朝代了,因為當中存在太多歷史原因,尤其和李世民有著巨大關係,為何這麼說呢?且聽我繼續結合唐朝歷史詳細講一講。

在唐朝時期,正一品官階的官職只有七個,分別是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天策上將,在這七個職位中,由於李淵當年沒有老師,所以三師這三個職位通常是空置的,沒有人擔任,而三公的三個職位當中,李世民分別擔任了太尉和司徒,也就是說只有司空是其餘人可以擔任的,太尉以及司徒兩個職位,在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奪權登基後,基本終唐一朝再也沒有人敢擔任這兩個職位。

原本三公就只有司空一個職位是可以讓人擔任的,結果因為唐朝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管理朝政,所以之前秦漢時期較為流行的三公九卿制度就被廢除了,三公也淪為虛職,只是有名號,但是沒有實權,換言之司空這個職位僅僅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虛職而已。

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天策上將自然不必多說,這個職位本來就是當年李淵為了獎勵李世民而創造出來的職位,終唐一朝自然只有李世民一人能夠擔任此職位,其餘的人都不敢擔任,這個職位成為一個空職,雖有設定,卻再也無人擔任了。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唐朝時期的正一品官員,就只有司空一職可以有人擔任,但是卻是虛職沒有實權,通常加封在那些擁有實權的官員身上的,比如左右僕射之類的官職,就會加封司空之類的虛職,讓身份和地位更高一些。

唐朝時期的從一品官員就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以及太子太保之類的官職,這些官職都屬於虛職,沒有實權,一般也會加封在有實權的官職之上,我們不做過多講解。從一品之下就是正二品,唐朝時期的正二品官職只有兩個,一個是尚書令,一個是大行臺尚書令,可惜的是,李世民在登基之前,剛好擔任過尚書令以及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所以毫無疑問李世民登基後,這兩個職位都成為雖然設定但是從來沒人敢擔任的職位了。

正二品之下就是從二品,在從二品當中,諸如太子少師、太子少保之類的職位都是虛職,沒有實權,真正有實權的就有尚書令的兩個副手左右僕射,在唐朝初期,左右僕射與中書令以及侍中四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宰相職位,可是到了李治時期,左右僕射的地位就開始動搖,經過武則天的一番操作後,到武周時期,左右僕射已經改成“文昌左右相”,成為光有名頭卻無實權的虛職,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算是擁有實權的二級宰相,要不然就沒有任何實權可言了。

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在武則天時期,實際上就連從二品的官職都已經成為虛職了,真正有實權的官職都是從正三品開始的,當時的正三品主要包括中書令、侍中、六部尚書以及十六衛大將軍等,其中中書令就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侍中是門下省的最高長官,六部尚書就是尚書省下轄的六部最高長官。

結合這些歷史情況來看,我們會發現,其實在狄仁傑那個時期,正三品官員已經是擁有實權的最高官職了,在當時早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自然其餘的官員都對狄仁傑畢恭畢敬。

狄仁傑的“內史”官職到底是什麼

前邊說了,唐朝時期沿用了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又因為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以及大行臺尚書令等職位,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實際上唐朝的最高權力主要就掌握在尚書令副手左右僕射、中書令以及侍中四人手中了,換言之這四人就是當時的宰相。

由於四個人掌權,權力實在過於集中,唐太宗李世民擔心這些人會窺探皇權,所以在李世民後期,就已經選用了一些非三省長官參與議政,並且授予他們“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務,後來經過歷史演變,這種說法改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只要加了“同平章事”的名號,其實就相當於是二級宰相了,地位和左右僕射、中書令以及侍中相似。

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他將三省長官的名字進行了一番更改,比如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被其改為“右相”,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侍中被其改為“左相”,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花樣百出,中書省直接被武則天改為“鳳閣”,中書令也改成“內史”,門下省改為“鸞臺”。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的最高職位“內史”其實就相當於是之前的中書令,其乃是正三品官員,掌握著實權,是實打實的宰相職位,當然了,從狄仁傑的人生履歷來看,他擔任“內史”僅僅一年時間而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所以當初那些文武百官對狄仁傑畢恭畢敬,主要原因應該不在於“內史”這個官職,而在於其它官職,那麼狄仁傑還擔任過哪些大官呢?

嚴格來說,狄仁傑一生應該有過三次“拜相”,第一次是公元691年,當時武則天任命他擔任的是地官侍郎以及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地官侍郎也就是六部當中的戶部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相當於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二級宰相。

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能夠做到二級宰相的職位,狄仁傑手上已經掌控了很多實權,雖然沒有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在朝中也是為數不多的高官權臣了,其餘官員必須聽從他的安排調遣方可,要不然就是違抗命令。

狄仁傑的第一次宰相生涯,以來俊臣的誣陷而結束,等到第二次當宰相,也就到了公元697年了,當時武則天召回狄仁傑再次重用,任命他擔任的是鸞臺侍郎(門下省副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相當於侍中副職以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務。

這次狄仁傑沒有再遭遇挫折,所以在三年以後,也就是公元700年,狄仁傑再次被升任為“內史”,也就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這次可是實打實的一級宰相了,真正意義上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僅僅在位一年時間,狄仁傑便去世了。

狄仁傑僅是三品內史,卻令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力真有那麼大麼?

結語

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擔任的三品內史,其實已經相當於唐初的正三品中書令,那可是實打實的宰相職位,不管在唐朝初期,還是武則天時期,這樣的職位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他的權力有多大,想必已經不需要過多解釋了!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