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民國初年,由於北伐戰爭結束後利益分配不均而引發了規模浩大的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紛紛揭竿而起,組成了反蔣聯盟軍。

蔣介石雖然在北伐戰爭之後佔據了江南膏腴之地,其麾下中央軍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面對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軍,仍舊顯得捉襟見肘。

不過蔣介石並不打算坐以待斃,決定憑藉機動能力的絕對優勢,在隴海線戰場開啟局面,甚至以此為突破口全面擊潰北方的晉軍和西北軍。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當時反蔣聯盟軍主要以閻錫山的晉軍和馮玉祥的西北軍為主,大部分兵力均集中於北方,閻錫山和馮玉祥決定兵分三路,分別沿著津浦、隴海、平漢三條鐵路線南下。

其中隴海線位於全域性中央位置,隴海線戰場的勝負得失對於整體戰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蔣介石為了保證隴海線戰場的勝利,幾乎將其麾下所有嫡系精銳悉數派出。

而反蔣聯盟軍對於隴海線也是勢在必得,由晉軍和西北軍共同發起進攻,在閻錫山和馮玉祥召開的鄭州會議上甚至將位於隴海線樞紐的徐州等同於武漢和南京的地位。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鄭州會議時,徐永昌和鹿鍾麟被任命為隴海線的前線總指揮,負責指揮晉軍三個主力軍以及西北軍幾乎所有精銳部隊的行動。

但是因為西北軍駐紮位置普遍距離隴海線較遠,除了龐炳勳、孫良誠、宋哲元三部位於關中平原地區外,其餘各部均難以在短時間內抵達戰場。

反而是掌控了鐵路和航運等主要交通運輸線的蔣介石中央軍,可以憑藉著機動優勢進行快速行軍,因此蔣介石才有了先發制人的打算。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閻錫山和馮玉祥對於自身的劣勢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決定採取“先計敗、後計勝”的策略,以萬選才、孫殿英等雜牌部隊為前鋒向徐州摸索前進。

如果萬選才、孫殿英等部遭遇到了蔣介石中央軍主力的阻擊,則立刻詐敗後撤,將中央軍主力部隊引誘到晉軍的伏擊圈之內。

1930年5月11日,萬選才和孫殿英所部在隴海線和蔣介石中央軍遭遇並爆發大戰,雙方激戰數日後萬選才和孫殿英分別下令後撤到歸德和亳州。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在中原大戰爆發前夕,馮玉祥麾下心腹謀士張鍅因為不同意貿然起兵反蔣而被問罪,張鍅逃離西北軍之後接受了蔣介石的邀請並透露了部分西北軍的部署。

張鍅表示萬選才部只是烏合之眾,只要派出精銳部隊便可以輕鬆攻佔歸德,蔣介石大喜過望,下令派出了自己重金打造的教導第一師進攻歸德。

國軍教導第一師是蔣介石在北伐戰爭之後,重金聘請德國軍事顧問,按照德國陸軍標準訓練而成的一支新式部隊,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國軍德械師的原型。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蔣介石為了提升教導第一師的戰鬥力可謂竭盡全力,不僅士兵均為從江蘇各地徵募的青壯,就連該部所配備的各類武器也全部從德國採購。

而且蔣介石還按照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為教導第一師配備了當時民國軍隊中絕無僅有的兩用步兵炮,代替迫擊炮用於輔助步兵作戰。

然而蔣介石雖然對教導第一師信心滿滿,但其畢竟只是一支剛剛組建不久的新軍,對於攻城戰根本毫無經驗,不僅沒有輕鬆攻佔歸德,反而在歸德城下損失慘重。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就在蔣介石不知所措之時,一直隨軍參贊的楊永泰向蔣介石提出了以重金收買為手段,對西北軍各部進行分化的策略。

實際上該策略早在北伐戰爭結束之時楊永泰所提出的“削藩策”中就進行過重點的論述,蔣介石能夠在蔣馮戰爭中勸降韓復榘等人也得益於此。

軍事進攻的失利令蔣介石更加重視楊永泰這位謀主,中原大戰開始進入“銀彈外交”階段,而這也成為了蔣介石最終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中國近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