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狂生姚柬之

桐城姚柬之,字佑之,號伯山,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卒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姚柬之出生於官宦世家,其七世祖系開化府同知、康熙時著名書畫家姚文燮。姚文燮號黃檗山樵,黃檗山在東西兩龍眠之間,故姚柬之亦號檗山。後來姚柬之在連州做官時,見山壁間有蘇轍的石刻“且看山”三大字,故又號“且看山人”。

桐城狂生姚柬之

揭陽縣姚公祠

姚柬之年輕時就具有才能,跟隨族祖姚鼐學習。其體貌魁偉,性格恢奇,出言爽直,妙語連珠。少遊京師,應天文試,定親王奇其體貌,召前問姓字,他睥睨答道:“江南姚柬之也”。定親王笑道:“狂生耳!入之。”命錄為天文生。不久棄去就科舉,中道光二年(1822)進士,選臨漳縣知縣。後母親病故,回家守孝,期滿改知廣東揭陽縣(今揭陽市),遷連州綏瑤廳同知,主管肇慶府。又由大臣推薦升貴州大定府知府。因負才敢為,與上官不合,遂棄官歸裡。

方東樹在為姚柬之所作的墓誌銘裡,評價姚柬之:“君生有異稟,自少讀書,軒輊非常,族伯祖以詩古文詞為海內宗,世所稱姬傳先生者也。君早聞緒論,亦欲以著撰學問文章名世時會所際,乃反以吏能顯。其仕所歷之地,悉號繁劇難治,而君至,鋤奸辨獄,禽獮草薙,卓著威聲。嘗兩辨冤獄,八鏟賊巢,興利除害,不可殫述,赫然與古功名之士競能,有漢西京張、趙之風焉。”

正如方東樹所說,姚柬之詩文俱佳,亦有畫作傳世,反而因其有傑出的治世才能而名滿天下。在他所經歷的臨漳、揭陽、連州、大定等地,都留下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桐城狂生姚柬之

姚柬之像

臨漳任上,縣民張鳴武指控他的妻子被賊殺害,前任已經將“案犯”抓到獄中服刑。姚柬之仔細閱讀案卷,並現場勘察發現窗欞僅折二根,賊不能入,而且張鳴武並未遠出。追問張鳴武,果然是丈夫因為驅逐強盜,誤殺了妻子。

在臨漳,又有常姚氏被殺一案,兇手沒有抓到。姚柬之勘察到那時正是縣試第二場考試(招覆)的前夜,第一名楊獻子沒有到。姚柬之心疑之,召來楊獻子,見其神色舉動恍惚。姚柬之又查楊獻子住處,與常姚氏中隔一家,為楊獻子又老又瞎的孀嬸,更加懷疑兇手是楊獻子。姚柬之於是心生一計,夜裡把楊獻子引到城隍廟,讓一個與常姚氏相像的婦女用血塗在臉上,楊獻子以為是鬼,與之辨因,最終查實楊獻子因圖謀強姦不成而殺人的事實。

道光十二年,姚柬之赴任揭陽縣令。當時土人久成械鬥之習,痼病日深,加上累朝寬厚處置,有司粉飾太平,姑息縱容。以至於抗官玩法,政令不行。姚柬之到任後一方面安民,一方面痛懲爛匪、訟棍,民眾稍治畏法。在《揭陽續縣誌》裡,記載了姚柬之如下幾個小故事。

桐城狂生姚柬之

有黃姓的人,因案逃匿,官方追捕甚急,即率眾拒捕,其勢洶洶。姚柬之念“營勇弓兵舉不足恃,即申牒大府未必遽發兵”,只能用計謀智取了。於是駕小舟,帶幾個衙役,拿繩子反反覆覆量江面。眾人不知其意,就私底下打聽。衙役說是姚老爺請來的省裡大部隊馬上就要到了,怕船不夠用,所以在測量河面寬窄,準備搭三座浮橋來迎接。黃姓聞之大驚,乃擒獻拒捕者請罪,命案遂結。姚柬之用計謀,不費一兵一卒而就將率眾拒捕的案犯入捕。

桐城狂生姚柬之

又有一案,有老人訴其子有餘蓄,日供錢給父親不夠用。姚柬之令喚其子來,問作何業?回答是給人當僱工、月工錢三千。問其父何為?回答說年老不能自食其力。問罷退入,出來後各給父子倆一百塊錢,讓他們買食物充飢。過了不長時間,姚柬之又坐堂傳父子兩人至,“問所予錢”。其子猶存十之九,父則所存無幾。於是姚柬之罵其父:“老饕餮遊手好閒,我所給一百塊錢,你片刻花完。你兒子月傭工三千,每天不過百錢,何足以滿足你的貪慾?”責罰數板斥去。當時朝廷推行以孝治天下,其父打著這面大旗,以子不孝為由請父母官作主。姚縣令略施小計,即知父子兩人各自的處世方法,處理得很合民情和人情,可謂大快人心。

還有一案,有一個人到集市賣東西(負販者),他把貨物寄存在一家店鋪的門邊,等他回取的時候,發現“失錢一千”,就認為是店主偷了,同訴於官。姚柬之說:“做正當生意的人,諒不至偷竊。你寄託時不宣告,是自誤。這樣吧,我給還錢三千,以作資本,可也判曰本縣不能使道不拾遺,今罰俸錢三千補過。”見過這樣判案的嗎?真是自古打燈籠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官?負販者當然歡天喜地而去。

姚柬之處理馬伕被毆案亦頗有意思。縣衙的一個馬伕,出去割草餵馬,遭到鄉民毆打辱罵,訴於堂上。姚柬之問:“刈草何處?”回答:“隴畔。”姚柬之責備說:“隴草是民間牧牛者割的,馬草當從山上割。你今日是自取其辱。”置之不問。按理說,馬伕屬於“政府司機”,他出去割草餵馬也是公務。儘管不該割“隴草”,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鄉民辱打馬伕肯定是過分了。但姚老爺的處理方式是責之並“置弗問”,馬伕被白打了,今後姚縣令手下的工作人員誰敢惹是生非呢?

除了辦案,姚柬之處理政務時也是敢於擔當。道光三年,漳水氾濫,村莊盡被沖毀。姚柬之運糧到災區,一邊調查一邊救濟。幕僚提醒說:應當先勘察災情,請示彙報後才能賑災。姚柬之說:“棄一官而可全萬命,吾何惜?”這時上司也到此勘察,見到姚柬之敏而敢為,精明能幹,就發檄文讓他承辦賑災事務,因此救活了很多人,民眾歡呼感激。姚柬之蒞任揭陽時,面對“土人久沿漳泉械鬥之習、痼病日深”、“吏治鬆弛”、“官不講操守”的局面,姚柬之公開告示:“吾來治斯邑,不要錢,不要官,並不要命,有梗吾者鋤之。”經過兩年治理,姚柬之“斷懷疑獄,治械鬥,政聲卓越”,《揭陽縣誌》記載其“頌聲日起,催科所至,民鹹樂輸,為十餘年來所未見”。

桐城狂生姚柬之

從臨漳,到揭陽,再到連州,再到大定,姚柬之都以他過人的才幹推行廉政,維護了群眾的利益,打擊了地方豪強、爛崽、訟棍,使地方部分地恢復了稍好的社會風氣和景象,從而得到民眾的衷心愛戴。揭陽舉人孫子俊《恭頌邑侯伯山姚公德政》詩云:“最是秋霜氣是春,愛稱父母畏稱神。欲將湯網開三面,常把禹車役一身。履正門無私謁客,時和路有早引人。武風盡息文風振,鄒魯依然在海濱。”在揭陽,至今還有姚柬之的生祠保留在世。有地方文化學者稱:姚柬之是那個“黑暗時代的廉政光芒。”

姚柬之堪稱治世能臣、辦案高手、廉政親民的楷模!

參考資料:

《朝議大夫貴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誌銘》(方東樹)

《揭陽縣續志》(光緒版)

《伯山日記》(姚柬之著,王檢心校刊)

《姚柬之傳》(《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五》)

《姚大定弟百八》(馬其昶《桐城耆舊傳》)

《臨漳縣漳水圖經》(姚柬之篡集)

《重修大定府署碑記》(姚柬之)

桐城狂生姚柬之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