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西王吳三桂初戰明撫南王劉文秀輒敗,為大西軍凌厲殺氣所懾

劉文秀,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同為張獻忠四大義子。劉文秀在張獻忠時代最出彩的表現是: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冬,大西軍由湖廣入川,劉文秀時任平南先鋒,曾釋出有一道懲治明督師閣部楊嗣昌家族的檄文,文中說:“照得朱賊楊某,昔年曾調天下兵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於吾刃矣。今過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墳墓在此。只不歸順足矣,焉何拴同鄉紳士庶到處立團,合將九族盡誅,墳墓盡掘,房屋盡行燒燬,霸佔土田,查還小民。”(文見楊嗣昌之子楊山松所著《孤兒籲天錄》卷 16,據顧炎武《明季實錄》附蒼梧兄《酉陽雜筆》載,該文原件尾書“有平南先鋒印”)

清平西王吳三桂初戰明撫南王劉文秀輒敗,為大西軍凌厲殺氣所懾

該檄文是大西軍流傳至今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獻,文中充分地表達了大西軍除暴救民的起義宗旨。

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國,劉文秀即被任為撫南將軍,曾率部攻克綿竹、綿州(今綿陽)、邛州(今邛崍)、丹稜、洪雅、夾江、峨眉等地,多有戰功。

永曆五年(順治八年,公元1652),劉文秀受孫可望派遣,以撫南元帥的名義率軍入川。其在八月到十月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就迅速清掃了川東各種形形色色的割據勢力,結束了四川地區軍閥林立、互相殺伐、蹂躪百姓的混亂局面,讓百姓過上稍為安定的生活。

時人讚道:“自此三川之阻兵者皆盡,雖殺運猶未盡,民難猶未彌,而回視向之日月捋虎,霜雪衣裘,傾耳戴目,東竄西奔,以欠賒須臾之死者,已不啻水火衽席之不侔矣。”(乾隆四十二年《富順縣誌》卷 5,《鄉賢下》)

這一年(永曆六年,順治八年,公元1652),孫可望疏請封劉文秀為撫南王,讓劉文秀為主帥,王復臣為副帥,由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進圍成都。

孫可望這麼部署的原因是清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李國翰已經佔領了成都、重慶、敘州(今宜賓)、馬湖(今屏山)、邛州、雅州、嘉定、眉州等府縣,漸對雲南、貴州形成侵逼之勢。

劉文秀大軍於八月初進抵敘州,突然發力,一舉克城,俘清總兵南一魁。

清平西王吳三桂初戰明撫南王劉文秀輒敗,為大西軍凌厲殺氣所懾

該戰,清軍方面發回清政府的報告是:“全軍覆沒,南總兵(南一魁)不知下落,馬總兵(馬化豹)隻身逃回,甲喇、牛錄死難者數十餘人”(郝浴《中山奏議》卷一《再報封疆大計疏》)

既得敘州,劉文秀又一鼓作氣,強攻重慶,將據守重慶的清軍打得如同落花流水,生擒清梅勒章京白含真。

重慶之戰,清軍“兵支離削弱,才得百人”(郝浴《中山奏議》卷一《再報封疆大計疏》)逃回保寧。

據守在成都的吳三桂、李國翰等人被大西軍的凌厲殺氣所懾,於八月十九日奔往夾江縣與四川總督李國英緊急會商,準備放棄整個四川,全師“北撤,以保萬全”(順治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李國英“為塘報滇賊入犯事”密奏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

清平西王吳三桂初戰明撫南王劉文秀輒敗,為大西軍凌厲殺氣所懾

清四川總督李國英、巡按御史郝浴等人極力反對,不得已,吳三桂、李國翰等人率軍進入清朝在四川設定的臨時省會保寧(今四川閬中),準備據守保寧。

清軍在綿州、廣元等處遭到劉文秀大軍的掩殺,傷亡慘重。

黃宗羲在《永曆紀年》中載:“劉文秀之入蜀也,善撫卹軍士。蜀人聞大軍至,多響應。於是,重慶、敘州諸府縣次第皆復。吳三桂迎戰輒敗,斂軍以奔,趨保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