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跳槽雖然在階段性的發展中,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個人跳槽成性,這樣的做法就稱不上是聰明,甚至可以說他是非常的愚蠢的。因為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是從才能、魄力以及手段上的東西,也有誠信、實誠以及規矩上的東西,這就好比“狼來了”的故事一樣,這個人如果不停的變換公司,到頭來不僅不會被各個公司重用,還會被各個公司孤立和排斥。

在三國時期,“另尋主公”成性的人有很多,有的人是因為在這個主公陣營中做了很嚴重的錯事,為了避免這種責任的追究,他便從原來的主公陣營中跳出來,投身到另一個主公的隊伍中,雖然這樣的辦法在那個“時期”是較為明智的做法,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會死性不改且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國的孟達便是這樣的人,到後來也算是自食了惡果。

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徐晃之死並不是孟達所為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會將徐晃的死和孟達掛鉤,這是因為人們將“三國演義”和三國正史合二為一的看了。這便導致了他們認為本是小說的“演義”,便是描述三國時期的史料了;其實並是不這樣,“演義”其實是以三國曆史事件為藍本的小說,當中的一些橋段、一些故事是大都是作者的編篡和主觀方面,雖然就大體的方面來說是依靠著歷史軌跡的,但也有架空歷史和脫離歷史的部分。在小說中徐晃確實是被孟達所殺,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中,徐晃的死卻並不是這樣。

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徐晃可能因為在參軍的時候對年齡進行了誤報和虛報,所以在歷史上並沒有對他的出生時間有確切的交代。他是一個樸實的山西人民,同時也是三國時曹操陣營的猛將,自從他投入到了曹操的麾下後,便屢立奇功、戰功卓著,因此受到了孟德的高度評價。為了能夠將軍隊的戰鬥力提升,他特意對曹軍的軍紀和紀律進行了整治,正是因為他的嚴整,使得曹軍在後來戰鬥力得到了迅猛的提升,孟德因此評價他為“周亞夫在世”。

在孟德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帝王之位,他也順理成章的輔佐這位少帝,他因為對國家做過卓著的貢獻,所以在曹丕一朝中,他被封為了右將軍;即使在後來他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但是他還依舊為曹家殺敵徵地。因為常年在外打仗,所以積勞成疾,在二百二十七年的時候病入膏肓,並在後來因病去世了。

所以說,很多人認為徐晃是被孟達所殺,這其實是一件非常站不住腳的說法。

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性情無常的孟達

不論是看過“演義”,還是看過正史的朋友,對於孟達的評價一定是貶義大於褒義的;他在“演義”中的字叫做“子慶”,而他在歷史上的字是“子敬”,後來因為劉備叔父的名字就叫做子敬,他為了避諱,所以才將自己的字改成了子度。在三國的時候,他本來是劉璋的屬下,後來因為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他投降到了劉備的麾下。因為在關羽的問題上,他犯了很嚴重的錯誤,所以導致了劉備對其很是生氣,想要他的命;為了保住自己的命逃脫這樣的責任,他便投到了曹操的賬下,後來又因為留戀劉備營中,所以想要反抗曹操而回到皇叔的手下,後來因為事情敗露,被曹操的勢力殺死了。

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其實就孟達的下場來說,他是因為之間性情的反覆無常,最後才使得他被殺害,若是他在最初的時候沒有二心,或是在投到了曹操的帳下後踏踏實實,可能就會避免了這樣的災禍,畢竟在那個時候,更換主公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反覆無常的更換和異心,才是最為要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