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在中國的歷史上,漢武帝不僅完成了“大一統”,實現了“中央集權”,還鞏固了漢王朝統治的根基,最終,實現了天下太平。因此,從古至今,漢武帝在世人心中都有一個很高的評價。

“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如果有人站出來說:漢武帝是亡國之君。那麼,這個人一定會被扣上“不知歷史”的帽子。但是,說漢武帝是亡國之君,也是有根據的。自古以來,評價一個皇帝是好是壞,第一、就是看他對歷史的貢獻,第二、就是看當朝老百姓的生活。

正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然而,漢武帝在位期間,幾乎沒有停止過對外戰爭,使得國內人口損失了將近一半,最終,卻沒能完全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脅。後來,還是採用和親的方式,來維護當朝的統治。

“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那麼,前面發動的戰爭,它的意義又在哪呢?

可能多數人會說:這樣的說法,就是為了博得世人的眼球,就是為了黑化著名的歷史人物,它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那麼,這到底是不是事實?這裡,我們可以從漢武帝晚年的《輪臺罪己詔》中看出一些端倪。

其中,就有說到:漢武帝認為自己繼位之後,過於放任,做了許多傷害百姓的事,現在是追悔莫及。然而,正是因為這份詔書,漢武帝時期的一些主要政策開始發生了逆轉。他重新恢復了漢景帝時期的“無為而治”,讓老百姓能夠得以休養生息。

其實,《輪臺罪己詔》的作用,遠不至於此,它還避免了漢朝走秦朝的老路,但是,卻埋下了西漢走向動亂的隱患。

“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那麼,究竟哪些政策,才能夠影響整個漢朝的國運呢?

在古代,凡是經營鹽和鐵的商人大多腰纏萬貫,但是,在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的政策之後,這些商人就撈不著什麼好處了。鹽和鐵一直都是國之根本,老百姓吃飯要用鹽;農業生產、戰爭軍事要用鐵。在國家壟斷鹽鐵經營之後,老百姓只能從官商手中購買。

鹽鐵國營的政策,並不是為了百姓福祉,而是為了緩解國家的財政危機,而鹽鐵部門也成了當時國家最重要的經濟部門。漢武帝在看到鹽鐵經營背後的巨大利潤之後,他決定以商治商,任用了一個叫桑弘羊的商人。桑弘羊作為一個以利益為重的商人,他把國家民生放在了最後面。

桑弘羊向漢武帝提出了鹽鐵專賣的主意,意思就是:鹽鐵不僅由政府來生產,還要由政府來售賣。因為,從生產到輸出,乃至售賣都由政府包辦,所以,鹽鐵價格變得更高。可能,有人會覺得:政府生產,由國家監製,鹽鐵的質量肯定會很好。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由官府生產的鹽鐵質量更低,不僅鹽裡面的雜質很多,讓人難以下嚥,就連農具都因為偷工減料,質量很差,使用時間也不長。

“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官府嚐到“鹽、鐵專營”帶來的甜頭之後,又把榷酒劃為了專賣商品。即使漢武帝晚年,承認了鹽鐵官營的弊端,但是,這項政策也一直實行到了漢昭帝時期。甚至,在漢昭帝時期,漢朝的內部對於“鹽、鐵官營”的政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分為了兩大派:

一派是憑藉讀書入仕做官的“賢良文學派”;

一派是朝廷中的行政官員,也被稱為“大夫派”。

前者的觀點更貼近儒家思想,認為:鹽鐵國營的政策,雖然,能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但是,不能保證老百姓的利益,不能穩定民生。所以,政府應該以民生安定為主,而不是與百姓爭奪利益。同時,還批判了以桑弘羊為首的經濟官員。

後者則認為:鹽鐵官營增加的收入,用在了抵抗匈奴身上,是國家面臨外患時的非常之策,要征討匈奴就必須使國庫充盈,這都是必要的措施。他們還認為:討伐匈奴的戰役一定會大獲全勝,並針對“賢良文學派”,說他們不懂實際,對當前要解決的問題提不出可行有效的策略。

在經過多次討論之後,漢昭帝選取了一個折中的政策,只取消鐵和酒的官營,其餘不變。因為改革的不徹底,也為後來的農民起義埋下了惡果。並且,漢朝的農民起義,最早開始是在漢武帝晚年,之後,就愈演愈烈,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家允許豪強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沒有了田產,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不僅失去房宅,還沒有居住的地方,導致百姓苦不堪言;

第二,從漢武帝開始,就改變了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開始開疆拓土,對外開戰,使得國庫空虛。為了充實國庫,無形之中增加了百姓的負擔,這樣就損害了農民階級的利益。

“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可是,在漢昭帝統治時期,國家壟斷經濟的政策已經放開,為什麼還是無法挽救漢王朝的統治呢?

都知道,國家的政治並不是一個內容,也不是一個政策,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漢高祖到漢景帝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境況,之所以能拿出強有力的對策,那是因為:當時的皇帝還沒有“實行中央集權制”。

直到漢武帝時期,聽從董仲舒的意見,實行了中央集權,把國家的權力牢牢的掌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中,即使是一人之下的宰相,也沒有太大的實權。因為,古代皇位傳承的實行的則是“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只能保證繼位人的血統,而不能保證繼位人的才幹。

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選取了身份低微的人才入朝為官,且擔任朝廷之中的重要官職,給了他們出入宮禁的特權,伴隨其左右討論國家大事,從而,形成了“中朝”。雖然,在選擇人才上更加公平,但實際上卻削弱了宰相的權力,把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拋在了一邊。

“國家專營”就一定好嗎?

漢武帝為了集中權力,破壞了原有的國家機制,三公九卿被架空,他們只有提意見的權力,卻沒有實行的實權,即使深受漢武帝寵信的中朝人員,也只是他權力的依附。因為,漢武帝對中朝和外朝的態度截然不同,導致兩朝之間鬥爭不斷,最終,誰也不服氣誰。

反觀西漢初年,即使呂后獨攬超綱,甚至,在呂后死後,漢朝一度出現皇位空缺的現象,國家也沒有發生動亂,而這,都是宰相的功勞。

由此可見,漢武帝“中央集權”與“鹽、鐵官營”的弊端,應當為後世所借鑑。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史記》、《管子·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