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從古至今,中國人就有濃重的家國情懷和領土主權意識,家國羈絆是支撐國人征戰的精神源泉,國家主權不容其他人侵犯。但是,戰國時期就曾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的附屬國——朝鮮,在文獻記載中很長一段時間都隸屬於中國的藩屬國,為什麼沒有被長期納入中國版圖呢?據《山海經》中記載,東海內,北海道周邊,有一個國家的名字叫做朝鮮。朝鮮位於中原的東部,海洋的北邊、山東的背面。

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由此可見,朝鮮成為中國附屬國的時間之長,那到了現代原本附屬中國的朝鮮,為什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呢?難道是到了現代中國國力的衰弱,朝鮮國力的增強的原因?這理由很難讓人信服,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其版圖收為國有,我們從中不難發現朝鮮統治者的小“心機”。

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朝鮮位於中原東部,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部與中國為鄰,東北方向和俄羅斯相連線,其與中國隔山相望,交通不便,若去攻打朝鮮,所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巨大,並且戰國時期內部紛爭不斷,七雄爭霸,中原內部尚未穩定,統治者無暇顧及一個附屬小國。朝鮮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按照當時的發展情形,不論從哪個方面分析,耗費國力去攻佔一個沒有給自己帶來威脅的附屬國都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

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多萬士兵,二百多萬位民夫,加起來近四百萬計程車兵,去攻打朝鮮半島,卻失敗了。 兩年後,軍隊第三次發兵進攻朝鮮,但因為當時農民起義遍佈全國,國內形勢嚴峻,王室統治衰微,最後,只好議和收兵。

隋煬帝三次對此地區的宣戰,不過是讓他們表面上 “臣服”。唐朝時期,也僅僅只是把朝鮮重新歸入版圖。反觀明朝開國皇帝卻認為:朝鮮就是一個“蠻夷”之地,不需要出動大量兵力去征戰。並在《皇明祖訓》中就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現在的朝鮮半島位列其中。

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民以食為天”農業資源是否豐富,往往決定了這個地區居住人口的多少。朝鮮半島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平均氣溫達到8~12℃,年均降水量豐富,夏季為當地的雨季,由於日本暖流影響朝鮮半島從海洋氣候到大陸氣候的轉變。按照古代的農耕水平,尚且無法辦到調節氣候來改變其耕種習慣的效果。

況且中國和朝鮮中間有山海相隔,一味的堅持征戰,得不償失。除此之外,朝鮮半島境內山地和高原總面積佔比80%,這對於當時以農耕為主的中國而言,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於是乎中國統治者認為:“四方的附屬小國,和我們都有山和海相隔絕,距離很遠地區偏僻,我們在他們那裡獲得不了什麼好處,所以就不要管他們了。”

正是因為地理氣候差異性的原因,朝鮮半島的各種環境不僅不適合中原人生存,更不適合耕種,因此,就沒有必要對一個遠距離的小國花費太多精力。

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三、朝鮮半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式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標識,象徵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文化輸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朝鮮半島雖然屬於中華文化圈,但是他們卻有屬於自己的語言,有屬於自己的民族特色。漢語雖然是朝鮮的官方語種。但在其國家內部漢語的普及率和使用率遠遠低於其本土語言的使用。文化輸出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讓當地居民對這種文化有一種歸屬感,但從古至今,中國對於朝鮮的文化輸出,以及將朝鮮納入中國板塊還不足以百年,而一個民族形成自己的文化形式只需要五十年左右。

此外,朝鮮半島獨立之早,人口基數相對其他附屬國來說較大,其氣候和中國北方氣候相似,而寒冷地區的人驍勇善戰,作戰風格也比較彪悍,中原地區的人作戰風格以及戰鬥力偏向謀略,缺少了寒冷地區的無畏,兩軍交戰中原地區計程車兵在水土不服以及對其地形的陌生影響下,若不派出大量兵力,是無法取勝的。

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對比來看,相較於昂貴的代價來說,讓朝鮮半島作為附屬國存在,進行朝貢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樣的選擇,不僅維護了本國的尊嚴,還平衡了周邊的環境,擇優而選,何樂而不為呢?

文獻記載唐朝和新羅的戰爭,薛仁貴率兵支援熊津都督府先勝後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遼國和高麗先後爆發過三次戰爭,雖然前兩戰遼國取得優勢,卻並沒有掌握主動權,而最後一場戰役,更是以契丹大軍全軍覆沒為結束。由此可以看出,朝鮮民族的作戰力不容小覷。

四、朝鮮統治者善於洞察人心

自古以來中國都以“天朝”自居,附屬的藩屬國無數,天朝統治者的骨子裡透露出一種高傲的氣質。而朝鮮統治者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在以舉國之力化解中原地區的進攻過之後,向天朝皇帝“俯首稱臣”表示願意接受朝貢制度,每年向天朝皇帝上貢自己國家的特色貢品。

為什麼中國寧願要“附屬國”,也不將此國收為國有?4個方面有關

這些帝王們對於外族的入侵,都是採取“防禦”措施,幾乎不會主動出擊,在皇帝的眼中,朝鮮半島沒有值得“侵佔的物資”沒有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他自然不會對一個邊遠地區的小國發起進攻。而朝鮮半島的統治者也存在自己的小心思,他明白中原皇帝的擴張目的並不在自己身上。因此在化解中原地區的進攻後,把自己姿態擺低,同意成為附屬國並向皇帝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維護了皇帝顏面的同時,也保證了自己國家的“獨立性”

結語:

總體來看,朝鮮作為附屬國的存在也不無道理,由於朝鮮半島地理位置,氣候特徵的特殊性,獨立的文化,人口基數量大,都為其成為獨立的國家做了充足的條件。而讓朝鮮國作為一個附屬國存在,對於當時的中國也是一個最優選擇。

因此其獨立性較強,所以沒有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內。而朝鮮半島這種洞察局勢,以退為進的方式值得我們每個人都學習借鑑。

參考資料:《三國史記·卷四·新羅本紀》 《韓國史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