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中能得好死的唯有王翦一人,其他三人雖則帶兵打仗能力無雙,但在性格和朝堂鬥爭的認知上有些不成熟。

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當年秦王一意孤行,非要發兵攻打邯鄲,白起認為沒有成功的可能,君臣之間產生了彆扭。

果真,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敗在邯鄲城下。這時,白起嘚嘚瑟瑟說道:

秦王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他拿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諷刺應侯和秦昭王,發洩心頭的憤恨。這種恨意的源頭來自長平之戰。但作為臣子,不識起倒用話噎自己的頂頭上司,最後被賜劍自裁,身死道消,可以看出白起對朝堂鬥爭認識不足。

再說廉頗,其實比白起有過之而無不及。秦趙澠池會盟,趙王帶著藺相如出境時,廉頗曾言:

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廉頗估摸著日子呢,三十日不回來,就當趙王你死在外頭了,到時便會立太子為新王。

你想想,要擱有頭腦的人,或者就是一般人,也不會把話說得這麼直白,大多數都會拿一路順風,福壽天齊的好話祝福一下。

但廉頗就敢胡咧咧,等到趙惠文王成功回來,他還能活蹦亂跳,也證明了趙王不是個小心眼,但其鋼鐵直男的性格是確鑿無疑的。

在悼襄王時,樂乘替代了他的位置,廉頗比藺相如為相時還想不通,一怒之下帶人把樂乘打跑,自己也逃亡魏國。所以人無完人,天才是有的,但什麼都懂的天才可能是沒有的。

而戰國四大名將基本處於一個時代,這幾位領兵天才之間或多或少產生了交集,王翦和李牧曾直接對壘。

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廉頗和白起則是於長平之戰擦肩而過。長平之戰前期,廉頗和秦將王齕相距長平。王齕也不是弱者,名將與名將之間的對戰,以奇謀獲勝的可能性很小,一些小把戲怎麼能逃過沙場老將的眼睛。他們穩紮穩打,最後陷入了對峙之中。

窮兵伐戰,消耗的是國力,也是對國力的考驗。

秦國在秦孝公時,由於商鞅變法改革得比較徹底,國力一躍成為諸國之首。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雖然也進行了改革,但主要是兵制上的變動,實行胡服射騎使得趙國軍事力量大漲,從而吞滅中山,攻取雲中、雁門等郡。連鎖反應之下,也帶動趙國國力大漲。

相比較的話,秦國為真正的肌肉男,趙國則是虛胖而已。

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不過四五十萬的大軍消耗,對於秦趙兩國都是極大的負擔。古時所有的戰爭,都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糧食之所以成為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運輸。

四五十萬人的口糧匯聚一地,又沒有火車,汽車、馬路,全靠的是人力和牲口。百姓們的牛、驢統統都得上陣,還需要徵用馬車,軍役自然也必不可少,所需要動用的資源是不可勝計的。

而且這種大規模的戰爭,持續了五個月,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

廉頗作為趙軍的領導人,在前期的對陣中沒有佔到便宜,便選擇拖延戰,準備把秦軍耗死。

只不過,當時也沒有個統計局,把兩國的總體國力進行對比。秦國比趙國多了多少個GDP,廉頗怕是不清楚的。

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身處後方的趙孝成王心裡其實也不清楚,但他知道再這樣搞下去,後勤就要崩了。而秦國也是如此,壓力同樣很大,便用了一出反間計,將趙括推上了歷史舞臺。

趙孝成王之所以中計,任用趙括替下廉頗,因為實在耗不下去了。他渴望著一場勝利,最好是大勝,來刺激一下國民情緒。

這邊的秦國聽說趙括來了,也把吃奶的勁使出來。先把集團總司令換成白起,之後

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可以看出老贏家也快山窮水盡了,只是在最後的一哆嗦,拿下了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名將對壘,趙括除了自信過頭外,還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至於馬服子趙括的帶兵水平怎麼樣,年少輕狂肯定是有的。但如果他氣勢洶洶地來到長平,選擇的戰略方案還和廉頗一樣,可能第一個剁了他的便是趙孝成王。

趙括決定不做縮頭烏龜,想出兵試一試。但試試就逝世,白起使用詐敗誘敵之計,將趙軍一分為二,並斷其糧道。然後秦王親自下場,

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趙軍餓了四十多天,趙括只得奮力一搏,卻被射殺於亂陣之中,趙卒四十萬人選擇投降,但都成了餓死鬼。

長平之戰歸根結底是國力的比拼,但又夾雜了名將對壘,計謀運用,其精彩程度比那些以少勝多也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