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說起明朝皇宮,大家都會想到北京故宮,那是明清兩朝的皇宮,現在則是世界聞名的綜合性博物館。其實,明朝曾有過三座皇宮,最早的那一座還沒有投入使用就被廢棄了,其中有兩座最終毀於戰火,建築蕩然無存。

下面居士我先從最著名的北京故宮開始為大家介紹: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一、北京故宮

北京(當時叫北平)本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封地。當年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因為忌憚自己那些手握兵馬的叔叔們,大力推行削藩政策。朱允炆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朱棣手下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建文帝準備對朱棣動手了。不甘心坐以待斃的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戰爭歷時四年,朱棣終於佔領了南京,建文帝在戰火中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年號永樂。

很可能朱棣在攻下南京的那一刻起,便謀劃著要遷都北京了。因為朱棣這個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坐得不安穩,而南京深受建文帝影響,顯然對於朱棣來說,還是自己的大本營北京更適合作為帝都。而且朱棣登基後,為了防止其他藩王造反,將駐守邊疆的藩王們遷至內地,導致華北防務空虛,朱棣最終決定遷都北京,奠定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國門”的格局。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不過這個時候的公開說法,是將北京作為陪都。北京皇宮建造的準備工作持續了十一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第二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也就是後來的北京故宮建成。

北京皇宮建成後,在此後五百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所。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皇宮。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原本是皇家禁地的紫禁城才向廣大人民群眾開放。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二、南京故宮

明朝的第二座皇宮便是南京故宮了。南京與西安、洛陽、北京並列為我國四大著名古都,先後有是個朝代在此定都,可謂是龍盤虎踞的風水寶地。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吳王朱元璋在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興建王宮,稱為“吳王新宮”,這便是南京皇宮的前身。由於當時朱元璋還沒有稱帝登基,所以王宮規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東西兩側均未興建宮室。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集中力量修建南京皇宮,增設午門左右兩闕,並在奉天門左右增加東西角門,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再次增建南京皇宮,在皇城外建造宮牆,宮牆以內為皇城,原皇城則改稱宮城。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南京故宮僅僅做了五十餘年皇宮,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皇宮便不再被重視了。洪熙元年(1425年),朱棣長子、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想遷都會南京,曾對南京皇宮進行了整修,不過朱高熾突發疾病而死,遷都之事無疾而終。此後數百年間,南京故宮鮮有修葺,歷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嚴重,到明末之時,南京皇宮最重要的金鑾殿都已經蕩然無存了。

明朝滅亡時,清軍攻下南京,焚燬了大部分的明代宮殿建築。康熙二十三年(1684)初次南巡江寧,見到了南京故宮的殘垣斷壁,感慨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到了晚清時期,定都南京的太平天國又拆宮牆磚石、木構填充天王府工程。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縱火焚燒了南京城,徹底破壞了明故宮。

如今,南京皇宮只剩下明故宮公園這一個景點,已經沒有任何建築了。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三、鳳陽中都城

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是臨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朱元璋登基後,一直想定都於故鄉。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以家鄉臨濠為中都,集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罪犯等近百萬人,在臨濠營建皇宮,稱為中都城。

到洪武八年,一座巍峨壯觀、雄偉堅固的中都城已經初具規模了。中都城異常華麗,現存的午門券門及樓臺四周基部,總長500餘米的白玉石須彌座上,鑲嵌著各種珍禽異獸、名花瑞草,相比之下南京、北京兩個故宮午門的基部券洞兩端僅有少量花飾。中都城殿址上的石礎,每塊直徑2。7米見方,礎面正中半浮雕蟠龍一圈,外圍刻有翔鳳,而北京太和殿石礎直徑僅1。6米見方,且是素面。這足以證明中都城的奢華與壯麗。

然而,鳳陽卻從沒有成為明朝的都城。原來,洪武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朱元璋以“勞費”為由把“功將完成”的中都工程停了下來。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將南京作為帝國的都城,鳳陽中都降格為陪都。中都城經歷了幾百年風雨與戰亂,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一座雄偉、完整無缺的紫禁城城牆被拆除四分之三,橋樑被拆,金水河被填平,現僅存遺址一段城牆供人憑弔。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

朱元璋以“勞費”為由罷建中都城,看上去這理由正大光明,然而仔細分析,卻有很多疑點。當時朱元璋苦心經營六年,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中都城已經接近完工了,如果朱元璋認為繼續修建中都城太勞費的話,那麼罷建中都城之後,重新擴建南京皇宮豈不更加勞費嗎?可見“勞費”僅僅是朱元璋的藉口而已,真實的理由誰也不得而知。

有人推測,由於朱元璋的功臣集團多出於淮西,也許朱元璋擔心一旦遷都鳳陽,淮西勳貴集團必將利用宗族、鄉里關係擴大勢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甚至因此威脅到皇權的穩定。

也有人推測,當年修建中都城的工匠們非常辛苦,也許他們為了報復,在修建皇宮建築的時候,偷偷施下魘鎮之術,在建造宮殿頂部時,藏下器物,詛咒朱家王朝不得安寧。發生這一事件之後,朱元璋自然不敢再將中都城作為皇宮了。

不過,以上種種說法也只是後人的推測而已,真正的原因也許將永遠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三座明朝皇宮,有兩座毀於戰火,訴說著明朝的興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