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曾國藩:如何做到一生得皇家倚重,福祿恩澤後人?

我國古代奉行人治天下,帝王就是人治的最高決策者,無數有學識、有智慧的先賢大家依附於王朝帝王並得到賞識和倚重,成就一番不凡的人生追求。然而,功名利祿對於古代絕大多數人來講,也都不過是過往雲煙,前半生的顯赫地位,也預示著後半生的凋零殘敗,甚至牽連到家族禍患、滅門慘劇,到頭來悔之晚矣。但在晚清時期卻有這樣一位尊儒大家,他不僅一生得皇家倚重,而且福祿恩澤後世子孫。他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

晚清曾國藩:如何做到一生得皇家倚重,福祿恩澤後人?

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曾國藩是一位集智慧、才幹、軍事、政治於一身的大家、名家,尤其是曾國藩家書被許多人熟讀和讚譽。但不為人知的是,在曾國藩的一生富貴榮耀期間,他滅長毛、興洋務、輔佐王室、中興王室,才能得到彰顯,屢屢建立奇功的同時,但也遭到以咸豐皇帝為集體的滿清的提防,當時朝廷除了為堵住悠悠眾口,冊封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榮譽的同時,忌憚他在江南與太平天國相抗衡的近三十萬湘軍,只要他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奪去軍權,招致禍患。但曾國藩不僅一生沒有三起三落,相反卻總是在前線穩紮穩打,在朝堂猜忌下轉危為機,終生保得榮華富貴,澤潤後代。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他一生心繫朝堂蒼生。

曾國藩是晚清名儒,他崇尚孔孟儒學,從小立志成就功名,報效朝廷而拯救萬民,正是在這樣的忠君報國的思想驅動下,時年37歲時的他,就已經成為朝廷三品官員,可謂是順風順水,前途無量。但也就在這一年清王朝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10餘省份淪陷,朝廷朝不保夕,民不聊生。曾國藩毅然放棄來之不易的平靜官場生涯,棄文從武,前往湖南組織團練,招募丁勇,加強武裝,為國分憂,救民於水火。也正是他出了這一步,才成就了他後半生更為輝煌的人生。而曾國藩做出這樣決定的初衷,其實正是那個年代一個讀書人心繫朝堂蒼生的真實現照,放在當今就是大局意識。

晚清曾國藩:如何做到一生得皇家倚重,福祿恩澤後人?

是他非常善於因勢利導。

晚年曾國藩因在江南統領十餘萬湘軍,且非常能征善戰,在剿滅太平天國中立下赫赫戰功,曾國藩個人聲望也達到了新的高點。於此同時在江南參與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軍隊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且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同為漢臣,私下關係緊密。在當時朝廷重滿抑漢的當下,此三人都手握重兵,且私交較好,一旦三人形成軍事同盟,對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無疑是一大噩耗。這樣一來朝廷自然希望三人反目,不是鐵板一塊,相互制衡才能更好。曾國藩看清朝廷的擔憂,因此自己主動與左宗棠反目為仇,從而讓朝廷放下心來,繼續讓他執掌兵權,由此也保全了左宗棠,可謂一箭雙鵰。

三是他特別能夠隱忍後發。

在曾國藩征戰沙場的前7年時間裡,曾國藩帶領湘軍攻襄陽、克武漢、戰安慶……穩紮穩打,無往不勝。但七年時間裡曾國藩軍功越來越大,但是朝廷卻忌憚他功勳著重,擔心尾大難除、養虎為患,長期壓制,不予升遷封賞,但曾國藩始終如一,心無怨言,也因此,獲得當時軍機處領銜嚴順為黨首朝廷,認為曾國藩在7年時間裡雖戰功著重,朝廷不予封賞,但他仍然毫無怨言,一心護國,其忠君愛國之心天地可鑑,被真正冊封為湖廣直隸總督,真正成為封疆大吏。試想如果曾國藩不能特別隱忍,如何能贏得朝廷放心,加官進爵,更何況招致殺身之禍也未嘗不是沒有可能?

晚清曾國藩:如何做到一生得皇家倚重,福祿恩澤後人?

四是他做到讓朝堂人放心。

在曾國藩功成名就,攻克太平天國定都金陵城後,因功高蓋主,且當時他手下湘軍已經達到10餘萬之眾,且各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勇士,這樣一批人如果沒有了敵人,然仍為他的親兵,朝廷如何放心。但也正是在這時,在大多數王侯將相貪戀權利的時候,曾國藩卻主動上奏朝廷,請求裁撤湘軍,此奏一經上報,便立獲朝廷批准,曾國藩因此二度進京,封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試想如曾國藩此時貪戀權利,繼續手握重兵,朝廷會長期任由這樣的情況發生嗎?曾國藩如何能躲得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作者 陳善豔丨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否則一律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