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過公曆元旦時,他們都在想什麼?

啟風/文

今天是“啟風居”改名後的第一次更新,咱們說說“元旦”。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不過古人的元旦,是農曆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大年初一”。中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始於1912年。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齊集上海,除了選舉臨時大總統外,還商議了其他一些事情,比如即將新生的共和國,要使用什麼曆法。

11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過公曆元旦時,他們都在想什麼?

圖:各省代表齊聚南京

以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主張改用公曆,與世界接軌;另外相對保守的代表要求沿用農曆,尊重固有傳統。雙方一度爭執不下。

這時,剛到上海的孫中山表示,如果代表們不同意使用公曆,他便拒絕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各省代表不得不連夜開會,通過了使用公曆的決議。

隨後,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身份釋出通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11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過公曆元旦時,他們都在想什麼?

圖:改用公曆的通電

民國建立的同時,北方的清廷還在。徐世昌在袁世凱內閣任軍諮大臣,主管海陸軍事務。在當天的日記裡,他寫道:

“十三日,未明起,詣壽皇殿門外侍班。入直,到內閣公所。午後回寓,九弟自青島歸。小憩,會客。晚留客飯,久談。”

徐世昌留下的日記大都千篇一律,1912年元旦這天也是一貫的毫無波瀾。

11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過公曆元旦時,他們都在想什麼?

圖:徐世昌日記真的別具特色

同在北京為官的惲毓鼎看上去比徐世昌”新潮“一點,不僅知道這一天是西方元旦,還出門給一些西方使節、朋友“拜年”:

“十三日,晴。午後至德意志、義大利、荷蘭各使館,德兵營,郵政總辦帛黎,法博士鐸爾孟處拜年(西曆以今日為正月一號),並賀其夫人。”

惲毓鼎大約反對以公曆取代農曆,但顯然對當今所謂“洋節”也不排斥。

讓人想不到的是,後來被視為遺老的鄭孝胥,在元旦問題上倒很開明:

“十三日。今日乃西曆一千九百十二年元旦也。朝廷欲改用陽曆,宜以今日宣佈,聞項城有此意,竟不能用,惜哉。”

鄭孝胥聽說袁世凱有改行公曆的計劃,在得知最終沒能實行後,竟覺得有些可惜。鄭孝胥所言不假,資政院的確曾提議改用公曆,把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改為宣統四年元旦。

以上徐、惲、鄭三人大概都不知道,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公曆1月1日這天,中華民國已經建立,併發布了改用公曆的通告。

身在南方,投身革命的人,完全是另一番觀感。鄂州人朱峙三當時在湖北軍政府任職,屬於最早獲知新政府將改行公曆的一批人。他在1911年12月30日的日記裡寫道:

“今日縣署奉令籌備過新曆(年),謂之陽曆‘中華民國元年’。宣統辛亥總算終了,滿清氣數二百六十八年已滅亡矣。”

到了1912年1月1日,朱峙三又記下了自己當天的觀察:

“今日為南京政府成立之日,即西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號。飯後出城,見寒溪學堂貼有新聯,彩旗飄揚是為新曆元旦。路人觀者嘆息,謂隨洋人過年,行洋禮矣。”

他看到寒溪學堂(位於湖北鄂州)的學生們在這一天慶祝元旦,路人的反應是嘆息——這些學生跟著洋人過起洋節、行洋禮,成何體統!

11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過公曆元旦時,他們都在想什麼?

圖:朱峙三在1912年元旦前後所寫的日記

相比於老人,年輕人對新事物通常都有更多期待。時年18歲的葉聖陶還在蘇州上學,他於日記裡寫道:

“今日為吾國改用陽曆之第一日,吾之日記亦於今日始改用陽曆矣……適同學某君來,謂吾中華民國已改用陽曆。眾未信,電話詢民政長,果然。則今日元旦也。特元旦則必須有假也,遂放假。”

葉聖陶那天到學校後,聽一個同學說民國改用公曆了,大家都不信,於是打電話找民政長確認。得到確認後,學校直接放假慶祝元旦。

不管接受與否,公曆1月1日作為元旦就這樣確定,並延續下來。對於新生的中華民國而言,使用公曆是古老中國的一次自新;與各國民眾一起共慶元旦,也是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