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軍著《南國逐鹿 ——春秋版“三國演義”解讀》內容簡介

薄文軍著《南國逐鹿 ——春秋版“三國演義”解讀》內容簡介

薄文軍著《南國逐鹿——春秋版“三國演義”解讀》2020年2月28日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有限公司上線出版。“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該書懷著對歷史的敬重,用惟美且富有張力的散文化語言,向人們傾情講述那些或壯懷激烈,或驚心動魄,或波譎雲詭,或撲朔迷離的歷史故事。重點描繪了春秋末期,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楚、吳、越三國之間的鬥爭與妥協。

大家常說,“春秋無義戰”。但在作者筆下,這場春秋版的“三國演義”展示出來的卻是頗具人文色彩的一段凝重歷史。尤為值得關注的,這段時間一大批彪炳史冊的重量級人物,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然後以不同的形式謝幕。特別是為傳統思想所認同的忠臣良將,如楚國的伍奢、申包胥,吳國的伍員、孫武,越國的范蠡、文種等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命軌跡,共同演繹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景。而許許多多影響此間“大格局”的歷史事件,竟也是起於荒誕,終於悲壯,留給後人的同樣是不盡的思索與嘆息。該書脈絡清晰、言簡意賅,具體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可讀性。具體內容梗概如下:

薄文軍著《南國逐鹿 ——春秋版“三國演義”解讀》內容簡介

(一)從“三國演義”開始的話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江水東逝,冷月高懸。後人超然物外的輕描淡寫,又如何能夠真正解讀戰爭的苦澀、悲愴與殘酷!

(二)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風雲際會,陰陽消長。隔了兩千多年歲月曆程,凝神回望那場波瀾壯闊卻又暗流湧動的歷史變革,又豈止一句“滄海桑田”所能概括。

(三)一代兵聖身世之謎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閱讀古代典籍,既要尊重古人業已取得的成果,又不能不加辨別地盲目照抄照搬。當然,對一代兵聖孫武來說,無論其仙鄉何處、祖上何人,都不影響其在中國和世界軍事思想史上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四)田氏家族的“備份”?

中國古人深諳一個道理,那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儘量做好備份,防止徹底崩盤。凡事以穩妥為要,所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那只是萬不得已的特殊情況下才出的一招招險棋。

(五)功成身退第一人

能夠充分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真正厭倦了“一將成名萬骨枯”的血腥與征伐,在破楚入郢之後激流勇退,隱居山野,以致其事蹟不見於《春秋左傳》,讓後人一度懷疑其是否真正存在過,這是孫武這樣的戰神和智者才有的境界。只可惜,在其身後尚未出現鑄劍為犁、放馬原藪的昇平景象。

(六)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這個留下了煌煌六千言軍事元典的神秘人物,到底是運籌帷幄的張良,還是軍威赫赫的韓信?是雄韜偉略的姜尚,還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他在吳國只是曇花一現?還是長期低調徘徊於吳王帳前?孫武始終是個謎,神龍見首不見尾。

(七)《孫子兵法》著於何時?

作為一代兵學大家,孫武對“老闆”的迎合是有一定限度的,從《孫子兵法》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孫武這種不卑不亢的心態,甚至於是其作為一個軍事貴族出身的職業軍人與生俱來的霸氣。可以斷言:這部兵法所涉及的內容,以及更多的兵學思想,對孫武來說早已爛熟於心。而其成書,則是在某個關鍵時期一揮而就。

(八)孫武時代的戰爭與和平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這是古人對戰爭慘烈狀況的概括描述。“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一將成名萬骨枯”,這是難以計數的戰爭留給後人的深刻警示。但戰爭往往會在偶然當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戰爭不會因為一部分人的覺醒或畏懼而消失。

(九)范蠡與文種——生死相望的越國雙璧

早在楚平王時代,文種已經擔任了宛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宛令,而范蠡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隱士。但文種結識范蠡後,毅然辭官,義無反顧地跟隨他遠走他鄉。在越國政壇,兩個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最終輔佐勾踐成就了江南霸業。

(十)子貢忽悠起來的“世界大戰”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最早出自《論語》,是孔夫子跟他的老闆魯定公討論的一個話題。這話後來經常被用到舌辯之士蘇秦、張儀等縱橫家身上。不過,真正縱橫家的鼻祖,還應數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春秋末年,子貢就曾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忽悠起一場“世界大戰”。

(附)司馬遷的價值取向

司馬遷透過《史記》留給我們的歷史人物排行榜,沒有完全遵循時間的先後順序,沒有嚴格遵循官階職位的高低,也沒有按照僵硬的界別尺度來分列帝王將相、諸子百家、士農工商。《史記》的人物排序滲透著司馬遷的價值取向、個人理想和心靈糾結。

本書所有歷史事件均本自《春秋》《左傳》《史記》《漢書》《吳越春秋》《越絕書》《孫子兵法》《論語》《孔子家語》等古代典籍。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東營市地方史志學會理事,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