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眾所周知,大唐王朝自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後,再歷經黃巢之亂,再到沙陀人朱溫逐鹿中原、弒君篡位。

唐高祖李淵與唐太宗李世民戎馬一生開闢的唐朝在風雨輝煌了數百年之後,讓一個深受皇恩的叛臣賊子給連根拔起。

聽聞這個噩耗,估計大唐王朝的幾代領導人在九泉之下也不會瞑目的。

再讓我們跟隨歷史的年輪,追憶一下五代十國時期,哪個飽受戰火塗炭的年代。

歷史的指標停留在這一刻,“晉陽”是沙陀族人劉知遠建立北漢政權的京都。

“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公元975年,宋太宗趙匡胤在剿滅南唐地方割據政權,一統南方諸藩鎮盤踞勢力之後,決意傾舉國之力消滅北漢這個頻頻與大宋王朝對峙的頑固分子。

可是,宋太祖趙匡胤針對北漢政權所在地“晉陽”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皆因北漢盟友遼國伸出援助之手,屢屢出兵干預而腹背受敵,皆是徒勞無獲,以至於趙匡胤最終也因北伐大業尚未如願抱病而終。

人盡皆知,“斧聲燭影”之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承襲帝位之後,將征伐北漢政權列為重要軍事行動之一。

並擬定了戰術性迂迴穿插、將敵人整體打散後,再施行甕中捉鱉之術而分割圍殲,同時運用圍點打援的戰略部署靜待北漢盟友遼軍深入。

此舉,就是為了避免北宋大軍在攻打北漢時,遭受來自於項背遼國的敵軍襲。

趙光義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在困住北漢的同時,對前來馳援的遼國軍隊進行圍剿,而後,在集中兵力攻克太原。

為了一舉攻陷太原,北宋為此組建了一個新的軍種“炮軍”,又稱之為“飛山軍”,這是一種在攻城野戰時能發射巨型石塊的攻城武器。

“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元月,在積極備戰了兩年之後,北宋再次興兵北漢。

“朕取此月內,率六師親征,沿路供須,並從官給,務令省約,無至勞人。”《宋大詔令集。卷244》

北宋第二任統治者,宋太宗趙光義命令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潘美統帥北宋大軍主力擇日出發,至太原外圍陣地佈下天羅地網;

命令列營前軍、馬軍都指揮使、都部署“郭進”陳兵石嶺關(山西陽曲附近),分兵控制各險要關卡,以阻擊遼國增援的契丹兵;

命令檢校太尉、泰寧軍節度“孟玄喆”也就是孟昶的兒子,屯兵鎮州(河北正定)阻擋遼國東面前來馳援的契丹兵;

命令都巡檢使、右千牛衛上將軍“解暉”、客省副使齊廷琛、兵馬都部署王僎、淄州刺史王貴、兵馬都校“折御卿”等將軍各有所屬;

分別陳兵圍殲隆州(山西祁縣)、孟縣、汾州(山西汾陽)、沁州(山西沁縣)、嵐州(山西嵐縣)等軍事重鎮,以瓦解北漢政權的軍事防禦。

“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元月十五日,宋朝大軍主力部隊自鎮州(河北正定)沿著太原與河北之間的井陘關(承天軍寨)也就是今天的娘子關向北漢都城太原疾馳而去。

北漢集團掌舵人劉繼元聞報宋軍來襲,自知孤狼難敵猛虎,唯有倚恃契丹人。

於是,就命人即刻啟程奔赴漠北之地,乞請盟友遼國能拔刀相助,動用武力挾持北宋撤軍。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二月二十八日,遼國最高統帥部命令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敵烈;

還有橫掃蔚州(河北蔚縣),將潘美打得落荒而逃,後侵犯朔州,生擒楊繼業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大將統御各部所屬士兵南上增援太原。

與此同時,遼國又在節制燕雲十六州的南京幽都府(北京)囤積了重兵加強防禦,以防北宋趁機越過國界。

“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六日,北宋馬軍都指揮使、都部署“郭進”在石嶺關排兵佈陣,佈下了一張天羅地網,靜待魚兒自投羅網。

契丹大軍在披星戴月南上增援北漢,行軍至石嶺關(山西陽曲附近)時遭遇了在此伏擊的宋軍,損兵折將萬餘人後,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宋遼白馬嶺一戰,北宋大軍首戰告捷,即乘時乘勢對北漢政權展開了大規模的全面總攻,月餘,北漢外圍軍鎮要塞均已失守,僅存孤守無援的汾州與太原。

“幸汾河。修橋樑,分命朝臣發太原諸縣丁夫數萬赴城下。”《欽定續通志。卷315》

雖說,期間遼國曾數次派出馳援的部隊,但都被戰術準備充足的北宋部隊所擊潰均。

自此,孤立無助的北漢守軍在太原城內開始嚴防死守,而北宋大軍則在太原城外構築環繞形圍城工事進行輪番攻擊。

“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宋太宗親自來到北漢首都太原城下,向守城的將士遞送了勸降書,敕令其放下屠刀,舉國來降,但北漢守軍拒不繳械。

“二十三日,幸太原城四面,按行營壘,閱視攻具機石、革笥、梯衝、器用。所至皆下馬,召諸將慰勞久之。”《宋會要輯稿。兵七》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四日,宋太宗趙光義又一次向城內的北漢守軍空投了勸降書,再一次遭到了拒絕後,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的攻城戰。

宋太宗趙光義親臨戰爭前沿督戰,北宋數萬大軍輪番向太原城投射矢石,一時間,百炮齊鳴、萬箭齊發、太原城是悽風苦雨、屍堆如山、血流成河。

迫於局勢所迫,北漢這位殺兄篡位、殘暴不仁、狼子獸心的統治者劉繼元終於在兩日後頒佈詔書,命令北漢所以武裝力量停止抵抗,無條件投降。

“趙光義”為何,縱火屠城,水淹太原?

宋太宗趙光義在圍殲太原攻堅戰,損失慘重、頻頻受挫,為了徹底剷除地方武裝盤踞之隱患,就下令將太原城夷為平地。

“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門樓。盡徙餘民於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縱火。”《宋史本紀。太宗一》

北宋與北漢二虎相爭的這場戰爭,在古代歷史時期意義頗深。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大唐王朝統治的中後期,地方藩鎮力量長期盤踞一偶,讓古代時期的華夏大地持久遭受生靈塗炭。

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建立大宋政權之後,依然處於與多個地方藩鎮割據政權共存亡的一個歷史分裂時期。

北宋王朝歷經兩代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在一舉滅亡了南平、楚、後蜀、南漢、南唐等地方割據勢力之後,遂發動了一場殲滅北漢政權一統華夏大地的終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