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腳下韋州城,都有些什麼?

寧夏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留下了不少與軍事相關的軍事城堡,尤其是西夏、元明時期修築的城堡,成為寧夏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分還尚且儲存完好。

羅山腳下韋州城,都有些什麼?

韋州康濟寺塔

韋州,即今

寧夏同心縣韋州鎮

。歷史上韋州地理環境特殊,控扼南北通途要道。漢代即有“三水縣”在這裡設定,千百年來承載著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經歷。

依《嘉靖寧夏新志》記載,西夏時期在這裡設威州,後稱韋州,舊城週迴三里餘,不知築於何時。宋代張舜民“青銅峽裡韋州路”詩句裡的“韋州”,說明韋州得名很早,韋州城築城史已很悠久。

歷史上有靈威道之稱,即指靈州、威州。慶靖王朱栴就封寧夏後,先駐宮韋州。

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韋州城裡修建王宮,並在這裡生活了九年之後才徙居寧夏鎮城。慶靖王朱栴在韋州南城修築甕城,並在其上建有城樓,名為擁翠樓。

酷暑夏日,慶靖王常在城樓上避暑。偶爾也登樓遠眺,視野所及常常訴諸文字,留下了不少詩賦。如他的《登樓詩》,就是在擁翠樓上寫就的:

天際風雲起,山椒結夕陰。

園林含暝色,笳鼓動哀音。

邊報軍書急,南來雁信沉。

病懷與秋思,憀慄苦難禁。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後,對他就藩各地的皇族兄弟們十分謹慎,管控得較嚴,不但削去兵權,包括相關優厚待遇,而且沒有皇帝的準允,就封各地的親王不能進京。

特殊時期的朱栴思念京城,苦悶縈繞於胸,常以詩文傾吐胸中鬱悶。

羅山腳下韋州城,都有些什麼?

韋州城牆

韋州南城牆築有甕城,是慶靖王移府韋州之後所築。冠名為

擁翠樓

,實為羅山而來。

登上擁翠樓,羅山綠意撲面而來,會是一種別樣的感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會淡化觀賞者心中的鬱悶,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慰藉。

這首詩是寫秋天登樓時的心境,秋思容易引起人的傷感,生成一種莫名的悲慼,再加上當時的政治氣候,朱栴感覺日子過得已經很艱難。

韋州地域廣闊,氣候寒暖溫和,適宜於畜牧放養。慶靖王離開韋州後,寧夏群牧千戶所及其所轄軍隊千餘人就留在了這裡。一面從事畜牧業,專職牧養王府牛、羊、駝、馬,一面看護著王府宮室。

現在看到的韋州城,東南西三面尚有城牆,北面已經毀掉了。城門在南面,有甕城,為方形,城牆樣式仍在。

十餘年前,韋州古城基本是完整的。城裡文化積澱豐厚,有西夏時期修建的康濟塔,有元代的喇嘛塔。元明之際,韋州宗教文化多元並存。

與韋州城東面緊連線的是東關城。

弘治十三年(1500),都御史王珣奏築東關城,關門一處,城門兩處。明代關廂城,主要是商貿經營的地方。城裡的商人也遷出城,在關廂城裡生活。

韋州驛及其所轄,都安排在東關廂城,驛站設有馬8匹、驢8條,驛夫16人,負責承擔政府相關公文與人員所需,包括往返商人所需。

每年8月,駐固原陝西三邊總督前往花馬池巡邊,大隊人馬必須經過韋州,包括一些重要的軍事情報的傳遞。韋州是南北大通道,也是承接任務較重的驛站。

嘉靖九年(1530),寧夏都御史翟鵬曾上奏朝廷,由於韋州驛站承接任務較重,“應付不敷,宜改軍站”。他的提議雖然沒有得到朝廷準允,但說明韋州在明代交通層面上的重要存在。

韋州城緣何得以修築,從地理條件看應該與城池西邊十餘里處的羅山有關,更與當地的湖水相關。

羅山腳下韋州城,都有些什麼?

韋州古城元代喇嘛塔

慶靖王朱栴徙入寧夏鎮城後,韋州王府亦留有專門官員負責看守。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府建築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老去。

儀賓路升寫過《過故宮》的詩:“故宮風物太淒涼,惆悵當年此建王。繡戶不開金鎖合,蛛絲低拂畫簷長。玉階寂寂人蹤滅,白草離離輦路荒。落盡井梧秋不管,半輪新月照昏黃。”一派荒涼冷落之象。儀賓,是明代對宗室親王、郡王之女婿的統稱。

路升,是慶靖王家的女婿。由路升的《過故宮》詩,同樣看出了作者的身臨其境的傷感之情。

三邊總督王越,也寫過《過韋州》詩:“韋州原是舊韋州,古往今來恨未休。有酒不澆元昊骨,無詩可吊仲淹愁。秦川形勢通西夏,河溯襟喉控上流。借問螺山山下路,幾人曾此覓封侯。”王越深情同感,留下的是一腔愁恨。

韋州城外有兩處景觀:一是東湖,在城東1裡餘處;二是東湖之北3裡處的鴛鴦湖。慶靖王朱栴在他的《寧夏志·山川》裡寫道:“二湖皆予作者。”慶靖王利用了這裡的自然水源,開發創制成為湖水景觀。

而今,東湖已經消失,鴛鴦湖依舊湖水瑩瑩,陪伴著這座殘垣斷壁的韋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