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秦昭襄王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之,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資治通鑑·周紀四》

重讀“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秦昭襄王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藺相如劇照

完璧歸趙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故事,無論是主流史書還是傳統課本都將藺相如的智勇雙全演繹的淋漓盡致。實際上,藺相如和秦昭襄王的較量還不止一次。四年後,即公元前279年,藺相如又和秦昭襄王有過一次更加激烈的交鋒,即澠池之會。雖然會面以秦昭襄王的妥協、趙國的完勝結束,但實際上趙國是真正的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因為就在同一年,秦國對楚國發動了一次十分著名的戰爭——鄢郢之戰。這也就可以解釋秦王為何連續兩次對趙國妥協,那就是秦國需要穩定趙國,集中力量攻擊楚國。

重讀“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秦昭襄王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秦國東出路線圖

秦昭襄王繼位之初,秦國已經控制了關中全域和巴蜀之地,東方直接與趙魏韓楚四國接壤。欲東進中原,秦人不外乎循三條主路:北攻趙、中攻韓魏、南攻楚。若採取北路,那麼濤濤黃河和崎嶇的晉北山地無疑是秦國的天然之敵;況且,韓魏當時實力尚強,秦人也擔心後路被抄。如此,中路和南路便成了秦人的突破目標。公元前293年,在拆散韓魏與楚國的聯盟後,秦國斷然發動了伊闕之戰。此役,“人屠”白起一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致使兩國精銳一戰盡喪。迫於秦人的兵威,魏國割讓河東之地400裡,韓國割讓武遂之地200裡。此外,秦人還奪去了宛鄧之地。無疑,宛鄧之地便成為了秦人南下攻楚的基地。不過,秦國攻楚還需等待時機。恰好,此時東方爆發了“樂毅滅齊”之戰,六大戰國全部攪入其中。於是,秦國攻楚之戰便提上了日程。

重讀“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秦昭襄王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樂毅滅齊

若攻擊楚國,那麼秦國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穩住趙國?其實,早在伊闕之戰後,秦國就發動了對趙國的試探性攻擊。如公元前282年白起拔趙兩城;次年,拔石城;又次年,白起以輕銳之軍由雲中攻擊趙國代邑,斬殺趙軍兩萬,奪取光狼城。經過幾番試探,秦人感到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軍戰鬥力遠超韓魏,若秦人空國遠征地域廣袤的楚國,此戰又非短期內可以結束,難保趙國不會施展類似趙武靈王經雲中、九原迂迴攻擊關中的戰術。

(注:楚國郢都地處江漢平原,其北面、西面、南面均有山川作為屏障。故而,若徹底擊垮楚國,必須自三面出擊。即北路出武關,經宛鄧南下攻郢都之背;西路自巴蜀順長江而下出巫峽;南路亦自巴蜀出,經沅江河谷北上)

重讀“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秦昭襄王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楚國核心之地——江漢平原

澠池之會後,秦昭襄王暫時以妥協之計迷惑了趙國。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發隴西之兵自巴蜀分別攻破楚國長江防線和黔中郡防線,完成了中路和南路的進軍;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自北方南下,接連擊敗楚軍。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楚頃襄王被迫離開先人經營數百年的龍興之地東遷陳地(今淮陽),白起也憑藉此戰受封武安君。郢都之戰,影響深遠。此戰後,秦國基本完成了從南路和中路東進六國的佈局。此後,秦人漸漸地將主力集中於北路,重點打擊趙國。18年後,在經過了一系列類似閼與之戰的中大型試探性攻擊後,秦人終於發動了決定天下走向的長平之戰。

參看資料:《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