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時,于謙為什麼舍朱見深擁立朱祁鈺為帝?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明朝 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慘敗,二十二萬明軍全軍覆滅,自己也被瓦剌俘虜!

這件事在當時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開國以及靖難以來的武勳於此役元氣大傷(如張輔就是在此役中犧牲的),朝廷中已幾無能征善戰之將。

因此此時的大明朝堂出現了兩種聲音,一派死守,一派南遷!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面對南遷者大聲呵斥:言南遷者,可斬也! 祖宗陵寢皆在京師(北京),要重倒靖康覆轍乎?

一句話擲地有聲,決定了明朝之後的走向。

土木之變時,于謙為什麼舍朱見深擁立朱祁鈺為帝?

既是死守,於國於民,肯定是選擇長君來主持大局,此時的朱見深不過兩歲餘,怎麼主持?生母 又是 弱質女流,孫後 也終究 是遊走於 後宮,況且大明祖訓曰 後宮不能幹政!

太子年幼,兄終弟及。此時朱祁鎮雖然沒有“終”,但是已經淪為俘虜,再也不能行使皇帝權力,何況朱祁鎮出征前,曾經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因此他登基是眾望所歸!

在這種形勢下,于謙馬上奏請孫太后讓朱祁鈺登基,而孫太后也比較明事理,很快就同意了其所請。

後來在於謙和孫太后一內一外的主持下,朱祁鈺成功登上大明最高權力寶座,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

土木之變時,于謙為什麼舍朱見深擁立朱祁鈺為帝?

朱祁鈺登基後,果然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自己坐鎮後方,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挽狂瀾於既倒,不失為明朝歷史上第一位中興之主!

因此于謙擁立朱祁鈺只是出於一片公心,正如他《石灰吟》裡所說的那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土木之變時,于謙為什麼舍朱見深擁立朱祁鈺為帝?

拳拳愛國之心,伴其一生,甚至後來英宗復位後,查抄于謙府邸,也並沒有抄出來任何東西。有能且廉,張居正口中“循吏”是也,國之干城,挽狂瀾於既然倒!

《明史于謙傳》對其也不乏溢美之詞:

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最終於謙也成為明朝276年浩瀚史書中名臣之一,伴隨丹心,長眠西湖!